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故宫太和殿介绍

时间:2023-07-10 12:10:28 编辑:莆仙君
太和殿介绍 (优选5篇)篇1: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市,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也是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同时也是东方三大殿之一。太和殿是一个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太和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最开始的时候,太和殿是仿制的南京故宫奉天殿建造的,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就叫奉天殿。

到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然后又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此刻的名字——太和殿。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日所见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庄严巍峨,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明清两代皇帝登基、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篇2:太和殿介绍

故宫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市,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也是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同时也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太和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最开始的时候,太和殿是仿制的南京故宫奉天殿建造的,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就叫奉天殿。

到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然后又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此刻的名字——太和殿。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太和殿的地面都是用金砖铺造的,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

很多人可能认为太和殿的作用主要是用来上朝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如皇帝登基即位、册立皇后等。也就是说,太和殿是一个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平常的时候使用次数很少。

太和殿是AAAAA景点,不需要门票,和故宫景区门票通用。

篇3:太和殿介绍

后面还有多篇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太和殿

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太和殿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所以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此刻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此刻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乾清宫、还有养心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理解文武-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所以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篇4: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日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由网友投稿]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理解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篇5: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那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响。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楠木大柱支撑整个大殿。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太和殿历史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所以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此刻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