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陈仲甫

时间:2023-07-05 13:51:10 编辑:莆仙君

陈独秀和胡适早期作为《新青年》的标杆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上面共同付出了很多汗水,早期的他们也都是惺惺相惜,相互为对方的文采折服,但后来因为三观不合这对好友也走向不同的道路,对于他们的分手,我从剧中信息来分析有三个。

第一:教育不同

陈独秀的思想,比较有影响力的来源于三个人: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康有为属于保守派,给陈带了启蒙作用,梁启超则是维新复古,因为维新变法失败后,思想上偏向保守,但行动还是比较开放型,孙中山则是真正打开陈独秀推进新文化运动的领路人,所以陈独秀的思想既有保守的底,又有革命的宽,这是胡适没有的。

胡适的教育在近代那个时期,可以说完全西化的,而国内跟外国也是不一样的,当时的近代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开放又保守,保守又想开放,所以并不适合胡适这种完全西化的管理方式。

第二:胸襟不同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可以高大上,也可以低尘埃,记得他在从日本回国的船上听到邹永成被逼到跳海自杀的时候说:莽夫之勇,我不会轻生。没有命怎么革命。足见此人内心力量极大。

反观胡适,胸襟比不过陈独秀不说,就连钱玄同都比不过,钱玄同因为在北大公开演讲废除汉字被师生抵触后思考此举不妥后不在谈论,此事就此翻篇,该干嘛干嘛。而胡适在《新青年》遭遇市场攻击时,钱玄同采用刘半农说的民营报纸的写法来反击对手时,直呼此举过于市井化,逼格配不上官配制的《新青年》,其实我不理解,他那种高材生藐视其他收录上来的老师优越感从哪里来。

第三:看不清时局

胡适因为陈独秀早期说“二十年内不谈政治”和加入《新青年》,但后面因为不接受也不理解陈独秀自破誓言走向政治,信仰并推广马克思主义而离开。

说到这个,我觉得胡适有些不够清醒,在他们《新青年》时代,虽然军阀混战还并没有正式开始,但时局已经是动荡不安,也正因如此,陈独秀要创报、《新青年》也能一举成功,这都是因为他们再给动乱中的人们希望,如果时局稳定,国泰民安,谁会去看天天打鸡血的文字,所以在动荡年代避谈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陈独秀也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才又开始走进政治。

总的来说,胡适和陈独秀两个人的生命旅程,在交汇之后又分开,既有人的原因,也有时代原因,那个年代谁又能陪伴谁一辈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