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古代密州
春秋时,北齐南鲁。公元前665年,鲁庄公二十九年,鲁国设诸邑,是诸城建城之始。齐国在战国时完全占有诸城后,修建了齐长城,防御鲁国入侵略。而诸城,就是齐长城的重要组织部分。
因为诸城面积较大,2183平方公里,到了西汉时,诸城地界设立好几个县,其中之一就是旧址在现在诸城市区的东武县。知道西汉末年著名的赤眉军吧,起义首领樊崇,就是诸城人。
到了南北朝时,诸城级别变成了地级,北魏在诸城设立了高密郡,隶属于青州(省级)。这时还没有出现诸城这个地名,直到隋文帝精简地方行政区划,把东武县改名为诸城县。同时,诸城还是地级密州的治所。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出任密州知州。苏轼本人雄豪,即使是当“文知州”,也不忘武事。北宋当时内忧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南有交趾,成天折腾。苏轼希望能通过强身习武,将来有机会报效国家。
有一次,苏轼酒酣,带着一队人马,风驰电掣出了诸城城区,来到郊外射猎。但见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苏轼箭无虚发。苏轼灵感迸发,借着酒意,写下了这首横绝千古的《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当时苏轼只有38岁,却自称老夫,反而让人觉得率真可爱。词写到最后,这已是苏轼向皇帝的请愿书了,愿意被“发配”到西陲,与西夏军决一死战。
这首词实在是太有名了。在苏轼之前,北宋的豪放词还没有规模,最多也就是范仲淹的那首《渔家傲》。直到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出现,可以说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宋朝豪放词的大幕。
古代黄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将两州改为两郡,黄州改为永安郡,治所移驻黄冈(今新洲属地),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4县蕲州改为蕲春郡,治所驻蕲春,辖蕲春、罗田、浠水、蕲水、黄梅5县。本区域仍为两郡并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为黄州,且置总管府。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销南晋州、亭州、南司州,属地分属黄州、蕲州。
宋朝仍为黄州、蕲州共治,先属淮南路。
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两路并治。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撤销宣慰司,黄州、蕲州直属湖广行省。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均改属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路辖蕲春、罗田、蕲水、广济、黄梅5县。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蕲州府,两府并治,同属湖广行省,并在黄州修筑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撤销蕲春县,政归蕲州直理,蕲州仍辖其他各县,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