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曹全碑多少字

时间:2023-07-03 00:06:50 编辑:莆仙君

作者:滕西奇

第一章:《曹全碑》概述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发光彩的黄金时代。《曹全碑》以秀雅多姿著称于世,是汉碑隶书中的珍品。

《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19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5列,440多字。它是隶书中字数较多的一座汉代碑刻。

《曹全碑》系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属吏王敞等人为歌颂阳令曹全的功德而镌立。明朝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莘里村出土,无碑额,字迹完好,一字不缺,当即存放于郃阳县孔庙。明末碑石中断,字迹略有漫漶。1956年移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拓本。

有清以来,《曹全碑》受到众多人的推许。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称,其碑“字法道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杨守敬《平碑记》也说:“前人多称其书法之佳,至比之《韩敕》、《娄寿》,恐非其伦。尝以质之孺初(潘存),孺初曰:‘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子昂)、董(其昌)。’可谓知言。异为帖贾凿坏,失秀润之气,不第如翁章溪(放纲)所云‘乾’字之‘曰’中穿,‘咸’字上成二画矣。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则说:“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在。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潇洒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

以上这些论述,可资我们认识和临写《曹全碑》的借鉴。

正如所言,《曹全碑》字口清晰,存字较多,运用圆笔,笔笔纯正规范,一丝不苟;主笔突出,结体匀整秀逸;章法疏朗,整齐中寓变化;风格端庄清秀,丰姿绰约,是学习隶书入门非常理想的范本。

第二章:《曹全碑》的用笔

用笔,也称运笔,指用毛笔采用一定技法写出各种形态笔画的方法及过程。执笔写各种笔画时,笔锋就要在纸面上运转,这个运转过程就是用笔,或者叫运笔。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方法,方能把基本笔画写好。

汉字包括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但不论写什么字体,用笔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起笔和收笔

起笔和收笔是指运笔的起止。隶书与行书、草书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笔画不连绵,每一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都有明显的起笔和收笔。而这往往能决定笔画的形态。例如:藏锋还是露锋、方笔还是圆笔、垂露还是悬针等等,无一不是由起笔和收笔所控制。书法讲法度,每种书体的法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笔画的两端。

隶书起笔的基本方法是藏锋逆入。

写横画时,欲右先左:落笔处不在笔画的顶端,而是在顶端稍微靠右处。落笔后笔锋先由右向左逆行,逆行中笔毫铺开,当笔毫行至顶端时折锋右行,落笔处笔锋被覆盖,这就叫藏锋。而这个过程,就叫藏锋逆入。

写竖画时,欲下先上:落笔处不在笔画的顶端,而是在顶端稍微靠下处。落笔后笔锋先由下向上逆行,笔毫铺开,至顶端折锋下行,落笔处被遮藏住。

写其它笔画也基本如此。

逆锋入纸的作用是能够将笔毫铺开,使每根笔毫各尽其力,写出来的笔画饱满而有力度。

隶书收笔的基本方法是有往必收。

写横画时,行笔至末端,提笔向左回锋收笔。

写竖画时,行笔至尽处,提笔向上回锋收笔。

写其它笔画,方法也大致如此。

回锋收笔可分为实回和空回。实回,也叫实收,即笔锋不离开纸面回锋收笔。空回,也叫空收,即笔锋离开纸面,只做出回锋收笔的动作。初学隶书,不易将笔画写得饱满,宜用实回。用笔熟练了,可用空回。空回虽然笔锋离开了纸面,仍可以避免笔画末端出现虚尖,运用得法,甚至出现折钗股的效果。

以上藏锋逆入和有往必收,书法上也叫藏头护尾。

隶书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需要,由篆书嬗变而来的。因此,隶书落笔和收笔要爽利果断,简练自然。

二、提笔和按笔

提笔和按笔,就是我们常说的提按。

隶书因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而篆书笔画圆融匀美,提按不太明显,故早期的隶书亦然。如《五凤刻石》、《阳泉使者金熏炉铭》、《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大吉买山地记刻石》等,皆如此。东汉兴碑,石刻隶书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的隶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提按非常分明,这是隶书在用笔上的一大发展。

1.提笔

提笔有两种情况:一是写完一笔再写下一笔时将笔提起来,笔锋离开纸面;二是写每一笔画时,毛笔在运行中的提笔,笔锋不离开纸面,提笔部分的笔画就会变细变轻。

如图中的“于”字,一共三笔,每写完一笔,就要提起笔来再写下一笔,笔锋离开纸面。图中的“之”字,捺画有粗细的变化,细的地方是提笔所为,笔锋不离开纸面。

2.按笔

按笔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下笔时,二是运笔过程中。

图中,“其”字的波画和“而”字的波画,下笔时都重重顿笔。这两个字的波脚处较重,也都是按笔的结果。

在书写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提按。提笔和按笔就使隶书的笔画有了粗细的变化。与笔画均匀的篆书相比,隶书在用笔上史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