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伯夷叔齐是商末时期一个贵族世家的亲兄弟二人,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仁义情操,因此后世的儒家学派将他们的思想观念融会贯通,并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
2、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足见典故中所弘扬的儒学思想是司马迁所尊崇的,非但司马迁极为敬重此二人,历朝历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学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以及帝王将相皆以伯夷叔齐为道德典范,歌功颂德。
3、伯夷叔齐典故讲述的是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
4、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待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5、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6、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7、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8、伯夷叔齐的故事
9、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典故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
10、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
11、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伯夷和叔齐关系是什么1、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2、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3、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4、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5、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故事1、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
2、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
3、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
4、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5、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6、(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7、《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8、”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
9、伯,长也;夷,谥。
10、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