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街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布局方正,胡同对称整齐。
市内设“坊”,近城设“厢”。每个坊有大街小巷沟通,主要街道有九条路,路也较宽。
胡同都有六至七米宽,东城区一条到十二条仍保留着元大都的旧貌,现在的北京城一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城市的特点
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布局特点: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元大都城市的特点
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