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紫陌
古人喜欢“桃花”,道士姬志真曾提出“幸有桃源隐洞天”。说的就是桃源美,一个“幸”字,更是道出了“桃源隐于洞天”的欣喜。“桃花”在中国古代的意象,也非常重要。它既是春天的“代言人”,象征了生机、希望;又是仙隐的“代名词”,满身仙气,可以驱妖辟邪;更是美人的“象征”,素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之美。
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以“桃花”作题,向我们展示了陶渊明对桃花的偏爱。《桃花源记》虽已距今1500多年了,却仍然备受喜爱,并被大家反复吟诵。《桃花源记》通过“记”的形式,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带读者走进了一片神奇的桃花林。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这里没有君臣、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里的人热爱生活、悠然自得。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将理想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这个桃源既是作者厌倦现世后的向往,又是每个人心中理想的“乌托邦”。《桃花源记》不仅在古代被大家爱不释手,在现代作为课本教材,也同样深得学生的喜爱。
事实上,我们最开始被《桃花源记》惊艳到的,是它的“美”。这种美既没有矫揉造作的雕琢,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藻饰。它的“美”在于纯朴、在于自然,在于真实般的亲切。具体来说,《桃花源记》的“美”,体现在四个层面。
所以,今天紫陌就从“美”的角度上,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桃花源记》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1. 社会之美,传达了百姓心中渴望“美”源于生活,而文学作品,立足于生活。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那时的东晋王朝腐败无能;那时的政权频繁交替、战争接连不断。陶渊明心怀苍生,虽有雄心壮志,却在黑暗的官场郁郁不得志。于是,41岁的陶渊明,便过起了“躬耕”的隐居生活。但是,隐居的生活却异常艰辛,陶渊明不得不时时考虑温饱的问题。
本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则,陶渊明亲自参加劳作,并在这过程中,更直接地了解了农民们的内心渴望。也正是在这一刻,陶渊明发现,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才是百姓的理想生活;原来“人人平等、衣食无忧”的日子,才能令百姓们怡然自得。
但是,如此简单的愿望,在当时却成了一种奢望。百姓们过得是被剥削、被奴役的日子。不要说自给自足,在那个国家分裂、兵荒马乱的东晋末年,根本不存在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所有人都只能在焦虑、恐惧中求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百姓才会渴望拥有一个不受统治、没有战争、自由快乐的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通过对“美好”社会的构建,既写出了百姓的心声,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渴望。那种通篇读起来,满是无忧无虑的畅快,将“社会之美”带给人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种“接地气”的文章,也是为什么《桃花源记》会受到大家推崇的原因。
遗憾的是,直到陶渊明去世,他和百姓们所渴望的美好社会,也未能实现。但,这样的一篇《桃花源记》,却给了大家无限的动力,也让陶渊明在闹市中,得到了一份憧憬,觅得了一份安宁。
2. 自然之美,贵在语言上的惜墨如金自然山水一直都是诗人们心中的“缪斯女神”,古来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间“自然美景图”。
而这些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恰恰是东晋末年,最缺乏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风景都没有感觉”。战火纷飞的年代,诗人们关注的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生死问题。而陶渊明却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美好”描写,也唤醒了大家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最难得的是,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惜墨如金,不仅用最简单的词语,将这座世外桃源的“自然之美”,勾勒得鲜活;也在绘形绘色间,触发了读者的想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文一上来,就用一个“忽”字,给读者带来了震撼。“忽”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奇,也有“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的喜悦。压抑的社会、绝望的年代,竟然有这样一片美丽的桃林。陶渊明用了短短22个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震撼,还有感动。
为了突出桃林的自然之美,“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四个词,更是将桃林的纯美、妩媚、精彩描绘得亦真亦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更是用一个“尽”和一个“便”字,巧妙地进行了情节的转折。“尽”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便”是“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的豁然。
在寥寥数语中,陶渊明不仅将自然之美呼之而出,也让读者的脑海里,有了想象和幻想。让人想要不断品读,并在它的“遣词”中把玩,甚至愈来愈爱不释手。古有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对《桃花源记》爱不释手;今有文学爱好者,对《桃花源记》的解读、模仿。所以,大家对《桃花源记》的品读和学习,也成了其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3. 意境之美,是虚构也是真实所谓的意境,就是指“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段。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如庄子一般,把自己隐遁于“二元世界”中,只谈山水,不讲“虚实”。由于陶渊明从没在文中明确过时间和地点。所以,“晋太元中”的年代 、和“武陵”的地名,并非实写。
虽然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开始,陶渊明实写了桃源的山水、桃源人的生活,但结尾刘子骥苦寻“桃花源”未果遂病终,却恰恰解释了桃源的虚无。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认为,这一片犹如人间仙境的桃源,是真实存的。而他们对桃源真实性的遐想,其实正符合了“虚构理论”所写的内容。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说:“虚构文本隐含大量的受外界和既有文本的依稀可辩的现实痕迹。而这些依稀可辩的现实, 在文本中却被伪装起来。可以说,这个具体的现实世界被悬置了起来,并以此表明它并非既有之物,而是被理解为一种既有之物而已。在虚构自解过程中, 虚构文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整个现存世界变得似是而非。
也就是说,“虚构文本”就是要创造一种似是而非性,就是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真实性产生兴趣,并想要去探索和辨析。这也是为什么,时隔千年,《桃花源记》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的原因。而大家对其“真实性”的猜测,也让《桃花源记》越来越具有神秘性,所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这个结果,也恰恰实现了陶渊明想要通过“虚构理论”达成的效果。
4. 人格之美,在于道出了陶渊明的豁达与积极众所周知,陶渊明是一位生于乱世,却豁达、乐观的人。因为这份豁达,所以他在面对生死时,总能抱着一份“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的态度;因为这份乐观,所以他在面对生活时,才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我们喜欢《桃花源记》,不光是因为它给了我们自然的美景,更因为在《桃花源记》中,我们能读出陶渊明的豁达和积极,能为陶氏的人格之美而震撼。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发奋学习的他,怀揣着“济天下苍生”的伟大梦想,但他势单力薄,直到死也没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即便如此,陶渊明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选择了归隐。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就都体现了陶渊明的避世思想。
但,陶渊明的避世,绝不是逃避。正如布洛赫所说:“乌托邦即人所渴望的对象,在现实世界的空缺。”陶渊明从不消极逃避,他只是在认清了现实后,通过对理想社会的塑造,抗议和攻击现实的腐败和黑暗罢了。
因为一个对生活消极怠慢的人,又怎么有心情看花、看树呢?如果不是出于热爱,又怎么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追求和向往呢?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而道家一贯的精神,则在于“以天下为己任,即使自身粉身碎骨,也要还庙堂一个清明。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身处乱世,也明白官场的尔虞我诈;朝廷的腐败无能,但是,他仍能以天下百姓的平安、喜乐为己任,立志建立一个“平等、安全、自由”的完美世界,做到了一个“英雄”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样的“英雄”所为,也和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而这份不谋而合的思想,则表达了陶渊明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5. 陶渊明的桃源是一个“乌托邦”,而对“乌托邦”的看待应该是全面的在《桃花源记》中,我们读到了陶渊明独具匠心的四“美”,也通过各个“美”,分析了这篇文章备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众所周知,桃源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也是一个完美的“乌托之邦”。很多人心向往之,但也有很多人对这个“乌托邦”颇有微词,认为它不过就是“空中楼阁”,毫无用处。
但事实上,这个“乌托邦”并不是一拍脑门的无稽之谈,也不是无可奈何的隐世逃避;而是陶渊明在影射政治后,想要重组的一个理想世界,它饱含了作者对现实危机的反思与思考。
在桃花源里,乡民们“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他们活得自给自足,他们平等自由,不被压迫、不被苛待。是因为百姓们受够了“战乱纷争”的折磨、“分裂割据”的摧残。在桃花源里,无论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还是“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乡土日常,说到底,都是陶渊明和百姓们的内心渴望。
保尔·利科曾这样解释“乌托邦”:“我们仅仅承认乌托邦是一种被书写的类型。乌托邦从初始的一种文学类型构成,就明确了自身的空间。
也就是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将以“乌托邦”命名的理想社会创造了出来,“乌托邦”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身份”,并且也明白自己代表了大家内心的渴望。而这份渴望诞生的背景,其实就是源于混乱的现实危机。而《桃花源记》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份藏在乡土背后的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桃花源记》备受推崇,以及值得大家阅读的原因。
所以,虽然有些人认为,“乌托邦”有着虚无、逃避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乌托邦”同样有着展现人类面临危机与困境,帮助人类反思的一面。因此,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正如芒福德所说:“如果没有其他时代的乌托邦,人类可能依然赤身裸体,悲惨地生活在洞穴中。最先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座人类城市的是乌托邦人”。总之,我们对“乌托邦”不该是追捧或是批判,而是应该全面、理性地看待它。
6. 写在最后其实,不光是“乌托邦”,任何事情都有其多面性,我们不该只看到一面,就妄加揣测或是评论。阅读文章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在《桃花源记》中,我们不仅读到了陶渊明遣词琢句中的“精美”,也体会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明白了看问题,所应该具备的全面性。紫陌不禁感慨,一篇不足400字的文章,竟能写得如此精彩,难怪时隔千年,大家依然会对它爱不释手。所以,还等什么呢?要不要再来一起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呢?看看今天的你,是否又会有新的感悟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