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晋文公

时间:2023-06-30 10:18:16 编辑:莆仙君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司马迁评价:

"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

"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

”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重耳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重耳就已长大成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继位,晋文公重耳已二十一岁。

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十二年、十三年 ),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作"狄国")。

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的

晋文公之弟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即位后害怕秦国讨伐,就下令跟随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按期归晋,逾期者杀死整个家族,因为重耳的舅舅狐偃与狐毛都跟随着重耳没有回国,晋怀公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 十一月,晋国葬了晋惠公。

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怀公听说秦军来了就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知道了重耳要回来都不愿意抵抗,只有晋惠公的旧大臣吕省、郤芮不愿让重耳即位,后来这两人被秦穆公派人杀了掉。

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国19年之久,遍览各国局势,这在其霸业建立过程中都是无形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重耳在诸国包括楚都受到厚待,这说明春秋时期的周礼至此仍然有约束作用,道德的感召力仍然是各国十分看重的内容。晋文公如果没有通过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会有城濮一战时各国的支持。但是也该看到,晋文公通过解决西秦之患,驱秦吞楚,强取郑卫,这都是霸道的践行。

重耳谦虚好学,待人真诚,善于结交的人。就是他这种真诚,谦虚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才屡屡得以脱险。

流亡的时候,途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在此落魄期间有帮助过他的,有真诚待他的,也有羞辱讽刺他的。

他能成为晋国国君,为什么获得了成功?其根本在于大国对于他的扶持和他能够抓住机遇展开城濮之战,再就是他诚信宽厚的各人魅力以及他忠贞不渝的智囊团队,与他颠沛流离各国而不失回国复国信念,不沉溺安乐,不会他国做傀儡的坚强意志。当然时机上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正是因为楚国内部的不团结造成了城濮之战帮助了重耳。

晋文公重耳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齐国楚国和秦国的帮助,等到他重新回到晋国开始统治晋国的时候,他又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呢?

晋国国力逐渐强盛,开始扩大晋国势力范围。韩非子指出虽然晋文公可能与曾经有恩于他的国家对战,但是晋文公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一定会兑现许下的诺言,这样的君主最后才能够得到人心,称霸中原。

他能成为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这就能看得出来他善于结识用那些各路才华横溢的人,来治理这个国家。他实行的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务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同时他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明君主。

晋国在他的带领下,日渐强盛,军事上,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显得有些膨胀,政治的需要,他一直不断的在改革军事。

他非常爱民,他一直以来都是,救急贫困,减免赋税。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施惠百姓,奖励垦殖,提倡人民要相互的帮助。在国与国之间,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外交家,积极的争取邻国的商人入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二年(前635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天子的告急文书便屯兵于黄河岸边准备勤王。赵衰以一个政治家的嗅觉劝晋文公说:"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 三月甲辰日,晋军到了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并包围了温(今河南温县西),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文公。

个人的成功与他的群策群力的智囊团是分不开的。

留意历史上成功者他们身边那群智囊团队,如齐桓公团队的管仲鲍叔牙,秦穆公团队的百里奚、蹇叔,还有楚庄王身边的斗谷於菟,令尹子文等,都是成功者善于用人的必然因素。

打天下犹如创业,狮子老虎再历害也抵挡不住成群的牛羊。公元前655年,重耳的爹杀完太子后并打算斩草除根时,得知信息的重耳两兄弟拔腿就开跑,四方贤士闻之纷纷跟着重耳逃亡,至此开始十九年的流浪生活。

这批人才为什么要跟着重耳跑?而且这些人不乏晋国的文武百官,也不是单身狗,舍家立业毅然决然的选责跟着重耳。主要还是重耳自小就结交贤士,好学不倦,谦逊有礼。

孔子曾说为君之人,有两点是基于考虑的,才和德,如不幸只取之一,德要优于才,这点重耳远在他弟弟夷吾之上,所以人生立业,有时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耍什么心机手段,当客观环境有利于自己时,那我们安份守纪,韬光养晦做好自己,成功之门自然会向你伸出命运之手,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群众的社会团体中。

附:

重耳随行的一路核心人员:

1、狐偃---重耳的小舅,股肱谋臣,洞察政治危机的他率先提出让重耳出逃蒲城,后路逃卫国"五鹿"时,饥饿的这群人向农民讨吃的,结果农民洒了一把土给重耳,受到怠慢和讥笑的重耳震怒,而思维敏捷的狐偃马上转移脑洞---土乃土神,为"社稷",得土得天下。在化解了大家的尴尬之余又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当我们在创业看不见希望的迷茫中,就需要一些鸡血,狐偃拥有高超的此计能。 在逃亡途中多次献计于重耳,老谋深算的他成功帮重耳夺取霸业。

2、狐毛---重耳的大舅,重要武将,城濮之战中的主要指挥官。

3、赵衰---股肱谋士家、战略家、政治家,具备高超的道德修养,为人低调也不迂腐,是赵国始祖。在逃亡队伍中掌管食物,曾有次和重耳走散,身揣着食物无论多饥饿也绝不吃一口;重耳一伙逃亡齐国时,一把年纪的重耳安于现状并不想逃亡了,壮志凌云的赵衰和狐偃用计把重耳灌醉,弄出齐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魏犨---晋国望族,其父曾是晋献公灭国十七,降国三十八的重要功臣。魏犨又名魏武子,也是跟随重耳的重要武将,智商在线的他偶尔也掉链子,曾违抗命令,擅自烧了僖负羁的家,这让重耳很不爽,但在危机关头,突出自己还有利用价值,才免于一死,以勇力闻世。

5、先轸---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元帅头衔的军事家。按照周礼的约束,春秋打仗还是有许多礼节的框架限制着,而这位先轸不管,第一个敢走在时代的前端,提出一百年后孙子的"兵者,诡道也"的军事谋略取得《城濮之战》和《崤之战》的军功战绩,然而这样的军事理念却不被当时人们认可,忠耿的他最终也是以悲壮的气节选择在战场上以身殉国。[读史时,每每读到这类似英雄气节的人物时不禁合上书抽根烟物怀人生。“我不抽烟,只是一种意境”]

6、贾佗---晋国公族,见多识广而谦恭有礼,也是随行中献计的谋臣。重耳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他。

7、胥臣---重耳的老师,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在齐国时,因政治需要,力劝重耳娶了秦穆公之女怀赢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