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范蠡传

时间:2025-03-01 18:19:12 编辑:莆仙君

范蠡文言文及翻译

1. 《范蠡》全文翻译 翻译: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长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杀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 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长子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想自杀。 母亲大力说项,陶朱公不得已,派长男带信去找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两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 长男前往,照父亲的话做。 庄生说:“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他为什么。”长男假装离去,也不告诉庄生,而私下留在楚国一个贵人的家里。 庄生很穷,但以廉洁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师的礼数来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无意接受,想在事成后归还以表诚信,而陶朱公的长男不了解庄生,以为他只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庄生利用机会入宫见楚王,说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 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长男说:“楚王将要大赦了。 因为每次大赦一定封闭三钱之府。”长男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则一千两黄金是白花的,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惊讶地说:“你没有离开吗?”长男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长男这么做,使庄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杀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 楚王很生气,立即下令杀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于是陶朱公的长男最后只有运弟弟的尸体回家,他的母亲及乡人都很哀伤。 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 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长男做不到,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原文: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装,将遣其少子往视之。 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 其母强为言,公不得已,遣长子。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长男行,如父言。庄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阳去,不过庄生而私留楚贵人所。庄生故贫,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师事之。 朱公进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解其意,以为殊无短长。 庄生以间入见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独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钱之府,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钱之府。” 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生惊曰:“若不去耶?”长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辞去。” 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庄生羞为孺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传陶之富人朱公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国之众也,特以朱公子故。” 王大怒,令论杀朱公子,明日下赦令。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吾遣少子,独为其能弃财也,而长者不能,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朱公既有灼见,不宜移于妇言,所以改遣者,惧杀长子故也。 “听其所为,勿与争事。”已明明道破,长子自不奉教耳。 庄生纵横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杀人,在其鼓掌。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宽也?噫,其所以为纵横之才也与!评译:陶朱公既有明确的见解,其实真不该听妇人的话而改变主意,而所以改派长子,可能是怕长子自杀的缘故。 临行指示长子要随庄生处理,不要和他争执,明明已经讲清楚了,只是长子自己不受教罢了。庄生翻云覆雨的才能,不输于陶朱公,要让谁生让谁死,完全控制在他的手掌中。 然而却宁愿背叛好友,一定要和孩子争这一口气,为什么心胸气度这么狭窄呢?唉!难道他认为,这样才算有翻云覆雨的才能吗?注释:①朱公:范蠡,春秋时名相,助越王勾践灭吴,弃官隐居于陶,自号陶朱公,累资巨万。②职:规定,常理。 ③阳:佯,假装。④短长:计策。 ⑤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⑥为生:经营。 ⑦重弃财:看重花钱的事。⑧移:改变。 扩展资料:范蠡事迹: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 2. 文言文 范蠡的翻译 范蠡侍奉越王句践,尽心竭力,和句践深谋二十多年,最终灭亡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向北渡过淮河到了齐国、晋国的边境,号令中原,来扶持周朝天子,句践称霸,范蠡称上将军。回到越国,范蠡认为很大的名声和官位之下,难以持久,而且句践的为人可以和他同患难,不能和他共安乐,就写奏章向句践告辞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就要操劳,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最该万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经报仇雪耻了,我请求把我处死(在会稽我就该死的)。”句践说:“我打算和你把国家分开共同管理。你如果不答应,就把你处死。”范蠡说:“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心愿行事。”于是装载轻宝珠玉,和自己的随从乘舟漂流到海上,最终都没有回来。于是句践把会稽山封为范蠡的封地。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称自己叫作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辛苦劳作,父子都治理家产。没过多久,家产到了数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担任宰相。范蠡喟然长叹说:“在家能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这是百姓福气的极限了。我长时间享受尊名,这样不吉利。”于是交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分给朋友乡亲,带着自己的重宝,悄悄的走了,停在陶(今山东定陶),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有无的道路畅通,在此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开始了父子耕种养殖,不住家里,根据时令贩卖货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多久,就积攒了巨万的财产。天下都知道了陶朱公。 3. 文言文《范蠡退隐》翻译 范蠡侍奉越王句践,尽心竭力,和句践深谋二十多年,最终灭亡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向北渡过淮河到了齐国、晋国的边境,号令中原,来扶持周朝天子,句践称霸,范蠡称上将军。回到越国,范蠡认为很大的名声和官位之下,难以持久,而且句践的为人可以和他同患难,不能和他共安乐,就写奏章向句践告辞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就要操劳,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最该万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经报仇雪耻了,我请求把我处死(在会稽我就该死的)。”句践说:“我打算和你把国家分开共同管理。你如果不答应,就把你处死。”范蠡说:“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心愿行事。”于是装载轻宝珠玉,和自己的随从乘舟漂流到海上,最终都没有回来。于是句践把会稽山封为范蠡的封地。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称自己叫作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辛苦劳作,父子都治理家产。没过多久,家产到了数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担任宰相。范蠡喟然长叹说:“在家能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这是百姓福气的极限了。我长时间享受尊名,这样不吉利。”于是交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分给朋友乡亲,带着自己的重宝,悄悄的走了,停在陶(今山东定陶),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有无的道路畅通,在此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开始了父子耕种养殖,不住家里,根据时令贩卖货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多久,就积攒了巨万的财产。天下都知道了陶朱公。 4. 《范蠡》全文翻译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5. 初二语文—— 翻译文言文《范蠡浮海出齐》 翻译: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劳苦身体,努力勤政,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雪洗了会稽山的耻辱,向北进军,渡过淮河,威临齐国、晋国边境,号令中原国家,尊奉周王室,勾践因此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 回国以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同患难,难于与他共安乐,给勾践写了一封书信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应该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应当去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山受到侮辱,我之所以没有去死,是为了报仇雪耻。 现今既然已经雪耻,我请求领受会稽山受辱的罪罚。”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7623535勾践说:“我要把越国分一半给您,让我们共同享有它。 不这样,我就要加罪给您。”范蠡说:“君王发布自己的命令,臣子要实行自己的意愿。” 于是范蠡装上细软珠宝,与他的侍从乘船浮海而去,始终没有回去。于是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姓更名,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 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范蠡喟然叹息说:“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的顶点。 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好友和乡亲们,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买卖交易,各地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 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父子耕种畜牧,囤积货物,等待时机,转卖货物,求得十分之一的利润。 过了不久,就积累资产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6. 范蠡翻译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关于范蠡的译文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 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 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 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 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 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 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 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 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 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 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 7. 求高中语文 史记中,范蠡那篇课文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 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 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 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8. 求文言文"范蠡既雪会稽之耻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 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 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 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9. 文言文范蠡献计 译文: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 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 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 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 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 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 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 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 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 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 追问: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 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


范蠡高中文言文翻译

1. 求高中语文 史记中,范蠡那篇课文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2. 文言文 范蠡的翻译 范蠡侍奉越王句践,尽心竭力,和句践深谋二十多年,最终灭亡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向北渡过淮河到了齐国、晋国的边境,号令中原,来扶持周朝天子,句践称霸,范蠡称上将军。回到越国,范蠡认为很大的名声和官位之下,难以持久,而且句践的为人可以和他同患难,不能和他共安乐,就写奏章向句践告辞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就要操劳,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最该万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经报仇雪耻了,我请求把我处死(在会稽我就该死的)。”句践说:“我打算和你把国家分开共同管理。你如果不答应,就把你处死。”范蠡说:“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心愿行事。”于是装载轻宝珠玉,和自己的随从乘舟漂流到海上,最终都没有回来。于是句践把会稽山封为范蠡的封地。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称自己叫作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辛苦劳作,父子都治理家产。没过多久,家产到了数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担任宰相。范蠡喟然长叹说:“在家能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这是百姓福气的极限了。我长时间享受尊名,这样不吉利。”于是交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分给朋友乡亲,带着自己的重宝,悄悄的走了,停在陶(今山东定陶),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有无的道路畅通,在此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开始了父子耕种养殖,不住家里,根据时令贩卖货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多久,就积攒了巨万的财产。天下都知道了陶朱公。 3. 文言文《范蠡退隐》翻译 范蠡侍奉越王句践,尽心竭力,和句践深谋二十多年,最终灭亡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向北渡过淮河到了齐国、晋国的边境,号令中原,来扶持周朝天子,句践称霸,范蠡称上将军。回到越国,范蠡认为很大的名声和官位之下,难以持久,而且句践的为人可以和他同患难,不能和他共安乐,就写奏章向句践告辞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就要操劳,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最该万死。从前君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经报仇雪耻了,我请求把我处死(在会稽我就该死的)。”句践说:“我打算和你把国家分开共同管理。你如果不答应,就把你处死。”范蠡说:“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心愿行事。”于是装载轻宝珠玉,和自己的随从乘舟漂流到海上,最终都没有回来。于是句践把会稽山封为范蠡的封地。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称自己叫作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辛苦劳作,父子都治理家产。没过多久,家产到了数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担任宰相。范蠡喟然长叹说:“在家能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这是百姓福气的极限了。我长时间享受尊名,这样不吉利。”于是交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分给朋友乡亲,带着自己的重宝,悄悄的走了,停在陶(今山东定陶),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有无的道路畅通,在此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开始了父子耕种养殖,不住家里,根据时令贩卖货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多久,就积攒了巨万的财产。天下都知道了陶朱公。 4. 高中文言文百段翻译46~49 46. 刖跪直谏齐景公有一次披散头发,乘坐六匹马驾驶的车,带宫女而驰出宫门。 刖跪(断足的看门人)见了,就击打景公的马,又回过身来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啊!”景公惭愧得不肯上朝。晏子看到裔敖而问道:“国君为什么不临朝呢?”裔敖说:“国君披发,乘六马,载妇人而出宫门,遇到刖跪,刖跪打国君的马,又回身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国君羞愧而回,不再出来,因此就不上朝了。” 晏子入宫拜见景公,景公说:“几天前寡人做了错事,披发乘六马而出宫门,刖跪击我的马并且回身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寡人受天下大夫的赏赐,得做齐国百姓的国君,卫护宗庙社稷,今被刖跪责备,羞辱社稷,我还能处在诸侯之列吗?”晏子答:“国君不要担心。 臣听说:臣下没有直辞(直言敢谏),就没有可*的君上;百姓不敢说话,君上一定有骄矜之行。古代只有明君在上,臣下才敢直言劝谏;君主向善,百姓才不避讳,敢于说话。 现在国君有错事,而刖跪直言敢谏,这是国君的福埃因此臣特来庆贺。请国君以明君的好善而赏赐刖跪,以明君的受谏而礼待刖跪。” 齐景公解开了心头的疙瘩,笑着说:“可以这样做吗?”晏子说:“可以的。”于是下令加倍赏赐刖跪。 当时朝野平安无事47.范蠡拒不言和吴国的使者(王孙雄)回去后又来求和,言辞越发谦恭,礼节越发尊贵。越王又想答应吴的求和。 范蠡劝谏越王说:“(过去这些年)是谁使我们(忧劳国事)早上朝晚罢朝的,不是吴国吗?用十年工夫谋划,一个早晨就前功尽弃,那可能吗?君王暂且不要答应(吴国),灭吴之事将很容易地就有指望了。”越王说:“我打算不答应(吴国),可是难以回答吴国的使者,你去答复他吧!”范蠡就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来接待吴国的使者,说:“从前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让吴国统治,可是吴国不接受。 现在(我们)要一反此道改变你们过去不灭越的祸难。我们君王敢不听从上天的命令,而只是吴王的命令吗?”王孙雄说:“范先生,先人说过:‘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 ’现在我们吴国螃蟹吃稻谷连种子都没剩下,您还要帮助上天给我们增加灾祸,您不忌讳那是不吉祥的吗?”范蠡说:“王孙先生,我们最早的先君,本来是周王室不够格的子爵,我们(越国人民)过去一直就靠近东海岸边居住,越人只能同鱼鳖这类水族动物居住在一起,同虾蟆一类的水族居住在水边小洲上。我的面目生成人的形状是很惭愧的,实际上我还和禽兽一样,我又哪里懂得您这些巧辩的言辞呢?”王孙雄说:“范先生您要帮助天干坏事,一定是不吉祥的。 我要求面见越王,(把吴王的意见报告给他)。”范蠡说:“(我们)君王已经把此事交给我这办事人员全权处理。 您还是回去吧,不要让办事的人得罪您。”使者(王孙雄)回吴(复命)。 范蠡也不向越王报告,擂鼓发兵跟随使者,一直进占姑苏宫,越国军民没有伤亡,便灭了吴国。48. 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是颖上人,年轻时常常和鲍子交往,鲍子知道他很能干。 管仲很贫困,常常欺骗鲍子,鲍子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说任何(责怪的)话。不久,鲍子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登上诸侯王的位置,成为齐桓公时,公子纠死了,管仲也被囚禁了。鲍子就进荐了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九次聚集了诸侯,匡正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起初穷困时,曾经和鲍子一起作生意,分红利时,大多给自己,鲍子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子作事,却使大家更穷苦,鲍子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作事常会)遇上不利的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子不认为我不能干,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子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关押、受辱(却不自杀),鲍子不认为我 *** ,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声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真是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啊。”鲍子进荐了管仲后,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世代代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子孙有十几代,子孙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能干,却赞美鲍子能够了解人。 49.优施教骊姬晋献公的艺人名优施,和骊姬私通。骊姬问他说:“我想做废立太子的大事,向三位公子发难怎么样?” 优施回答道:“早点处置这件事,使他们知道事情的最终结果。 人一旦知道事情的最终结果,很少会有怠慢之心,既使有怠慢之心,也是容易残害的。” 骊姬说:“我想要发难,从谁开始下手?” 优施回答道:“一定要从申生开始。 申生为人小心、精明而洁身自好、受不起羞辱,而且年长稳重,又不忍心害人。精明而洁身自好的人容易受辱,稳重的人一旦激奋,就可以找他的毛病。 不忍心害人,一定自我忍受(屈辱),污辱他适合他的为人(是可行的)。” 骊姬说:“稳重的人恐怕难以动摇吧?” 优施回答道:“知道侮辱的人是可以侮辱的。 可以(通过)侮辱他来动摇他的稳重。如果他不知道侮辱,也就一定不知道固守常规了。 现在你内得君心,外受宠爱,况且你好、坏君王。 5. 《范蠡》全文翻译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6. 范蠡翻译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关于范蠡的译文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 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 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 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 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 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 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 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 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 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 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 7. 谁有高中文言百段的第47篇范蠡拒不言和阿 越王出兵围困吴国三年后,吴军终于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姑苏台上,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说:“过去上天给吴国降下灾祸,使我在会稽得罪了贵国。现在越王如果肯照顾我的话,我请求恢复当年在会稽实行的和好。”越王有点不忍心,打算答应讲和。范蠡进谏说:“我听说圣人的成功,由于他能利用天时。得了天时还不成功,上天就转到相反的方面去了。天时的转变为期不很远,五年转化一次。小的灾难来得快,大的灾难来得慢。前人有一句话说:‘砍树干做斧柄,手里拿的斧柄就是式样,不必去远处寻找。’现在君王迟迟不能决断,难道忘记了在会稽蒙受的国耻吗?”越王说:“好吧。”就不答应与吴国讲和 吴国的使者去了又回来,求和的措辞越发谦卑,礼节越发恭敬,越王又打算答应他。范蠡进谏说:“谁使我们一早就上朝,很晚才罢朝而忧劳国事的呢?不是吴国吗?同我们争夺三江五湖利益的,不也是吴国吗?我们辛辛苦苦谋划了十年,却又一旦丢弃前功,怎么可以呢?君王暂且不要答应,事情很快就有希望了。”越王说:“我想不答应,但难以答复吴国的使者,你去答复他吧。”范蠡于是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答复吴国的使者说:“过去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落在吴国的手中,而吴国却不接受。现在上天一反此道,叫我们报复吴国。我们君王怎敢不听从上天的命令,而听从吴王的命令呢?”王孙雒说:“尊敬的范大夫呀!古人有句话说:‘不要助天作恶。助天作恶的人不吉祥。’现在我们吴国的稻和蟹都吃得精光了,您还要助天作恶,不怕遭厄运吗?”范蠡说:“尊敬的王孙大夫呀!从前我们的先君原是周朝不大够格的子爵,所以只能住在东海岸边,和鼋鼍鱼鳖相处,同水边的虾蟆共居。我们虽然面貌俨然像个人,实际上跟禽兽差不多,怎么懂得你说的这些巧辩的话呢?”王孙雒说:“尊敬的范先生一定要助天为恶,助天为恶可是要遭到厄运的。请让我再见越王一面向他告辞。”范蠡说:“我们君王已经把全权委托给管事的人了。你走吧,免得管事的人得罪你 吴国使者只得告辞回去。范蠡不再报告越王,擂起战鼓,出兵跟在吴国使者的后面,一直追到姑苏的吴国王宫,越国人没有什么伤亡,就灭掉了吴国。 8. 求文言文"范蠡既雪会稽之耻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 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 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 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9. 高一文言文翻译 1.郁离子说:同时具备多种技能的人很少有精通某项技能的,顾虑太多的人很少有做出决断的时候。 所以志向不坚定就散漫,散漫就昏聩,不知道如何决定。所以智慧从专一中产生,禽鸟虽然无知,但却懂得遵守一般人所不懂得遵守的做事专一的道理。 人作为万物之灵却因为欲望众多而昏聩,反而比不上禽鸟,就好像植物奉养枝叶却使它的根枯萎。呜呼!倘若人能够做到专心一意,怎么会比不上禽鸟呢?2.楚王说:“风,是天地之间的气,广大而没有阻碍,不会因为人的高低贵贱施加的有所不同。 而现在你却认为我的风有所不同,能否给我解说一下?。”宋玉回答说:“我的老师曾经说过:‘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他所凭借的,大概是特殊的风组成的气吧!” 3.刚开始有人类的时候,本来和禽兽外族一样。有圣人出世,才知道住在屋子里以谷物为食、亲近亲人 尊重父母,生养死葬。 所以说道没有超过仁义的 教化没有正过礼乐刑政的,以此施行天下 万物相宜 对待自己,身体康健而和气。尧把这个道理传给了舜帝 舜帝把这个道理传给了大禹 大禹把这传给了商汤 商汤把这传给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和武王把这个传给了周公旦 、孔子等;记载于书册 中国人世代坚守仁义之道。 现在的浮屠 是谁发明的又是谁传下的呢?那鸟儿低头啄食时而抬头四顾 那野兽深居简出 害怕自己被别的东西伤害 尚且免不了,这就是弱肉强食啊!现在我和文畅安居乐业不愁吃喝 优游生死,和禽兽不一样 怎么不知道这是从何而来的呢?4.夏季,诸侯的大夫跟随着晋悼公进攻秦国,以报复栎地一役。晋悼公在国境内等待,让六卿率领诸侯的军队前进。 到达泾水,诸侯的军队不肯渡河。叔向进见叔孙穆子,穆子赋《匏有苦叶》这首诗。 叔向退出以后就准备船只,鲁国人、莒国人先渡河。郑国的子进见卫国的北宫懿子说:“亲附别人而不坚定,最使人讨厌了,把国家怎么办?”懿子很高兴。 两个人去见诸侯的军队而劝他们渡河,军队渡过泾水驻扎下来。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放置毒物,诸侯的军队死去很多。 郑国司马子率领郑国的军队前进,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都跟上,到达棫林,不能让秦国屈服讲和。荀偃命令说:“鸡叫套车,填井平灶,你只看着我的马首而行动。” 栾黡说:“晋国的命令,从来没有这样的。我的马头可要往东呢。” 就回国了。下军跟随他回去。 左史对魏庄子说:“不等中行伯了吗?”魏庄子说:“他老人家命令我们跟从主将,栾黡,是我的主将,我打算跟从他。跟从主将,也就是合理地对待他老人家。” 荀偃说:“我的命令确实有错误,后悔哪里来得及,多留下人马只能被秦国俘虏。”于是就命令全军撤退。 晋国人称这次战役为“迁延之役”。5.吴王赦免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故国,就摈弃优裕的生活,殚精竭虑,在座位上放置苦胆,坐卧都要看一看,饮食之前也要尝一下苦胆,说:“你难道忘记了在会稽受到的耻辱吗?”(勾践)亲自参加耕作,他的夫人自己纺织,吃的饭食里面不加肉,穿的衣服没有复杂的颜色和花纹,折节下交,尊重贤人,礼遇宾客,扶助贫困之人,为死者吊丧埋葬,和百姓一起,共同劳作。 勾践想让范蠡来治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带领军队的事情,文种不如我;治理国家,善待、吸引百姓的事情,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把全国的政务都交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到吴国做人质,过了两年,吴国让范蠡回来了。 7.孔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古代圣王有一种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用来顺服天下,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 你知道这种道德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参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呢?”孔子说:“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 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 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说:“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学习修其德。” 8.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 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 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个名叫获的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 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 万物、言论和大道遍及各个角落,它们名称各异而实质却是相同,它们的意旨是归于同一的。让我们一道游历于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用混同合一的观点来加以讨论,宇宙万物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啊!我们再顺应变化无。


越王勾践的成功绝非卧薪尝胆,那是什么呢?

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首出自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的一首自我勉励的对联,成为后世自我勉励的典范,而这幅对联中所引用的一个故事,就是来自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的故事,蒲松龄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勉励甚至强迫自己,要处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自我折磨式的奋发图强,也要换取最终的成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有名的自我勉励案例,越王勾践的成功,真的这么容易复制吗?一、勾践“卧薪尝胆”的动力来自哪里勾践是越国国君,身为一国之君,勾践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保证越国的千秋万代,从后来的历史看,越国在勾践去世之后的159年之后,越王无强就因为一次错误的军事行动,导致越国被楚国所灭,随后越国便消灭在历史长河中,当然,越国的灭亡与勾践无关,但勾践的故事,却与越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尤其是勾践自我激励的故事,更是流传深远。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的先祖是来自夏朝的禹帝,因分封来到地处华夏的东南,越国与北方的吴国便成为世仇,越王允常刚刚去世传位于勾践之初,吴王阖闾就趁着机会攻打越国,满以为会趁着越国新旧政权交接之际,吴国会捞得一些利益,阖闾没想到的是,越国用前无古人的自杀战术,派出越国敢死队到吴军面前排队自杀,吴军从未见过此种打法,被越军偷袭成功,就连吴王阖闾也因此送命。春秋晚期,礼乐早已崩坏,但用本国士兵排队自杀的方式取胜,这种残忍的手段向来是中原诸侯所不耻使用的,这也是由于越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原始思想方式所决定的,越国虽胜,但实力是远不如吴国,原因就是越国的经济实力、人口实力、军事实力都不如吴国。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即位,为了报仇雪恨,夫差励精图治,日夜操练军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击败勾践,勾践同样不甘示弱,先发制人,首先发兵攻打吴国,最终的结果是越国被吴国击败,勾践失败了,在亡国的边沿,勾践想尽办法取悦吴国,取悦夫差,以一国之君低声下气向吴国屈辱地求生,勾践做了三件事:1、派出文种向吴王求和,以越王向吴王称臣,越王后为吴王妾为代价求和;2、派出文种行贿夫差的身边官员以美女珠宝玉器说情;3、如果吴国不同意求和,越王将杀死妻子儿女,与吴国决一死战,玉石俱焚。春秋时期地图勾践的求和完全就能看出勾践的心志,只要越国不灭亡,勾践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国君可以称臣,王后可以为妾,儿女可以牺牲,至于美女珠宝玉器刚更是不在话下,勾践为何可以如此?在勾践眼中,难道妻子、儿女、财物统统不如国家重要吗?没错,勾践就是这样的国君,在他心目中,只要越国强大,任何人或物都是可以牺牲的,亲人如此,功臣同样如此,所以文种会被杀,范蠡不离开的话一样会被杀,所以勾践会不在乎越国士兵的性命,用敢死队自杀来换取战争的胜利,又或者可以从范蠡对勾践的评价中也能看出这一点:《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说勾践是长颈鸟喙,也就是阴险狠毒的人,一个阴险狠毒的人,为了自己的成功,衍生出变态的复仇之心,不惜任何代价的复仇,这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动力。卧薪尝胆二、春秋末期的大环境决定了主角是吴越两国以《荀子 王霸》中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人来看,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以吴越两国的体量,似乎与中原诸国的实力相差甚远,越王勾践最后灭亡吴国之战,总共是出动了4万精锐士兵再加上近1万的特种部队,合计5万军队攻打吴国,这可是越国的倾国之兵,当年会稽之战勾践战败时,全国总兵力只剩下五千人了,从士兵数量上来看,越国实力真的不强。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巅峰时期有六军,4900乘左右,合计总兵力约15万人,楚国楚灵王时期,楚国北部的陈、蔡、东不羹、西不羹四个县的兵力达到了4000乘,约12万人,这还只是四个县,那楚国全国总兵力超了20万人,吴王夫差攻打齐国的艾陵之战缴获齐国战车八百乘、甲首三千,八百乘战车就有24000人,这是齐国一场战争损失的。这么一比较,越国算是比较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富庶程度也不如吴国,为何勾践有机会崛起,中原大国在春秋晚期都无法与之争霸了吗?其实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晋国到了春秋晚期,已经被六卿控制了,六卿互相攻伐,晋国国君都成了傀儡,晋国分裂已经是大势所趋,实力大减,齐国自齐景公去世后,田氏开始掌控齐国朝政,几年以后又在艾陵之战被吴、鲁两国击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春秋五霸晋、齐两国由于各自的实力受损而退出争霸,而南方的楚国算起来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勾践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昭王,生了公子章,也就是后来即位的楚惠王,楚惠王等于是勾践的外孙,勾践极力拉拢楚国对付吴国,楚国也需要与越国修好对付北边的晋国,所以楚越关系较好,楚国位于越国的西边,越国的东边是大海,南边是人烟稀少的地区直到南海,只有北边的吴国是敌人,勾践在春秋末期的大环境中,实际是非常有利于崛起的,晋齐楚等大国由于常年战争,消耗也很大,又有吴国在不断地争霸消耗实力,勾践只需要联合楚国保证西边安全,就有了北伐吴国的有利条件,这也是勾践能成功的大环境因素,也就是地缘政治。三、勾践是如何成功的勾践的成功来自三个人的辅佐,分别是:范蠡、文种、计然。范蠡和文种相当有名,计然相对而言显得非常陌生,实际上计然还是范蠡的老师,三人各职其职,共同辅佐了勾践,才有了勾践最后的成功。1、范蠡负责军事谋略(范蠡三略)范蠡为勾践制定了军事战略,具体为三个步骤:1)忍辱负重、求和图存勾践想先发制人攻打夫差时,范蠡就劝过勾践不要贸然发兵,勾践不听,于是失败。勾践被夫差打败的时期,又想着与吴国决一死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范蠡劝勾践委屈求和,答应吴国提出的任何条件,暂时保全越国,同时范蠡主动与勾践赴吴为奴,为勾践化解多次难题。范蠡即使是吴王夫差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求范蠡离开勾践来协助自己,范蠡不为所动,与亡国之臣和勾践演了一出双簧戏,拒绝了夫差的要求,即保全了性命,又蒙蔽了夫差,范蠡以个人谋略为勾践保全性命和保全越国。2)十年生聚、十年发展勾践卧薪尝胆整整用了20年时间,其中十年时间是用来生育人口,十年时间是用来发展经济,因为吴强越弱,越国想要击败吴国,就必须先积聚实力,范蠡告诫吴王取胜的首要条件是:百姓先要安居乐业,就得有兵,兵来自于人口,先积聚人口,要发展人口就必须要有粮食,粮食多则兵就强,王如果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图大事了。《越绝书》: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3)寻求战机、一击而中勾践在卧薪尝胆的这20年中,越国经济、军事、人口都有所发展,勾践一直在密切地注视着北方的吴国,几次都沉不气,想要发兵攻打吴国,几次都被范蠡阻止,吴国向北攻打齐国,勾践认为机会来了,范蠡认为不合适,劝谏勾践不要攻打,伍子胥被逼自杀后,勾践认会时机来了,又问范蠡,范蠡还是认为不行,时机不对。范蠡范蠡就像一只捕食猎物的饿狼一样注意着吴国,范蠡所要求的就是寻找到一个机会,一个绝佳机会,一个一击必中的最好机会,绝对不能有侥幸心理,这个机会终于被范蠡等到,那就是吴王夫差到黄池会盟诸侯,带走了吴国所有精锐军队,只剩下太子和老弱病残守着吴国都城,于是卧薪尝胆20年的勾践,像一匹冲出牢狱的猛虎一样,率领20年来休养生息训练出的越国精锐,对吴国发动了一场必杀的战争,最终结果就像范蠡预计的那样,因为找准了时机,一击必杀。2、文种负责内政治理(伐吴七术)从范蠡对文种的评价,可以看出文种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当初越王勾践想带文种一起去吴国为奴,范蠡劝勾践让自己去,而让文种负责治理国家,文种给勾践提出了七个办法:1)以钱财行贿吴国君臣,争取在政治拉拢吴国权臣为越国服务;2)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让吴国没有存粮,在紧急状态下,比如战争,就能击垮吴国;3)给吴国夫差送美女,让夫差沉迷美色,比如西施和郑旦,这些美女还是越国精心培训的,专门为了腐化夫差;4)给吴国输送大量的工匠和精美的木材,让吴国沉迷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5)收买和输送大量阿谀奉承的大臣,扰乱吴国的谋略;6)挑拨吴国大臣与夫差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互相猜忌;7)积极财富积极练兵,等到敌人露出破绽就能进攻吴国。文种这七策就是在政治上积极削弱吴国的策略,从政治、粮食、迷惑君主、离间君臣关系、消耗敌国财力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削弱吴国,勾践最终只用了七策中的三策就打败了吴国,由于七策太过于厉害,勾践在赐死文种的时候,故意说让文种用剩下的四策去帮助越国已经死去的先祖去消灭吴国的先祖。3、计然负责经济发展(计然七策)光有谋略和策略,没有经济实力,越国也是无法击败吴国的,原本越国的实力就小于吴国,在勾践休养生息的这20多年时间中,越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休息生息,基本上不对外作战,可吴国却在这20多年时间里,仗着国力强大,四处征战,穷兵黩武,损失很大,于是越国和吴国的经济开始此消彼长了,而为越国发展经济的就是这个计然。计然是宋国人,祖上是没落贵族,博学多才,尤其善长经济学,就连商人的祖师爷范蠡都是计然的徒弟,计然为越国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经济策略,被称为计然七策,在春秋末期,能有这种经济头脑的,那确实少见。计然计数的事迹大多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在书中计然提出了七条商业和经济上的策略,其主要思想就是:物以稀而贵,市场上某种产品数量稀少时,他的价值就会贵;一件物品如果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做生意应该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当货物价格高到极限时,一定要抛出,反之,当货物价格低到极限,一定要大量购进。看到这些理论是不是很眼熟,计然提出的这些商业理论,放到今天仍然实用,同时从这些策略来看,计然是在教越国做生意,因为这些都算是商业理论,越国当时远离中原地处东南,物产稀少,只有与中原诸国进行物资交换,也就是做生意,才能带动越国的经济发展,越王勾践只使用了计然七策中的五策就灭亡了吴国。另外计然的徒弟范蠡也学到了计然七策,认为勾践只有五策就完成了灭吴大策,因此范蠡就把计然七策拿来治家,并从事商业生产,范蠡三次利用计然所教的计策做到了千万富翁,然后又三次散尽家财,东山再起再次成为富翁,所以范蠡被称为商人鼻祖,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个计然七策。勾践灭吴总结勾践的成功除了春秋晚期的地缘政治以及范蠡、文种、计然三人的鼎力支持外,与勾践自身的坚持也是分不开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卧薪尝胆”之外,勾践能够重用并信任范蠡、文种、计然这三个人才,是勾践的用人之能,勾践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听从正确的意见,不仅仅限于范蠡、文种、计然三人,还包括其他的越国大夫,比如大夫逢同劝勾践隐藏实力,挑拨吴国与齐国、晋国、楚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攻伐,消耗吴国实力,勾践听从了,这是勾践从谏如的能力。勾践身为越国国君,在此期间还与农民一样亲自耕种土地,越王夫人亲手织布,不是作作样子,是真的亲手劳作,而且还不穿华丽的衣服,同时礼贤下士、热情待人,与老百姓一起同甘同苦,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则,比起之前那个不顾士兵身死的勾践来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此时的勾践以国君的人个形象唤起整个越国对自己的绝对支持,最终目的,就是勾践那个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梦想,就是灭亡吴国,报仇雪恨。勾践的成功包括:塑造外部有利环境,也就是联楚抗吴,重用人才、听从谏言、以身作则、体恤百姓,再加上一系列正确的治国、军事、发展经济的谋略掺与其中,才促成了勾践的成功,远远不是表面的“卧薪尝胆”能够解释的,不要以为尝个苦胆就能成功,那是需要各种条件的,另外吴国穷兵黩武、忽视越国、夫差不听从伍子胥劝谏也是吴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翻译文言文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全文: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强。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勾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灭於无强。 我们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个出人才的好地方。南阳就有四圣,他们是“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范蠡作为南阳众多人才中的佼佼者,更与“卧薪尝胆”、“吴越争霸”这些在老百姓中流传很广的成语和故事密切相连。

  译文(没有逐句翻译):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三户人,据说是宛城区黄台岗三十里屯人(另有淅川、内乡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他被当时楚宛令文种所赏识,相交甚深。后两人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他存越灭吴,雪会稽之耻,成为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功成名就后,他淡泊名利,毅然弃官经商,累治家产数以亿计,富比王侯。他的经商思想和经商理论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流传、使用,成为我国古代的商界先圣,被后人尊称“陶朱公”、“商圣”。

  学艺

  范蠡生卒约为孔子同时期,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这一点范蠡特别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范蠡狗洞遇文种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大,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员去拜访他。手下人回来说:“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子,不值得邀请。”文种却说:“一个人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而不见。这一天,文种又亲自拜访,却发现范蠡的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学狗叫。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文种手下的人怕文种难堪,忙用宽大的衣袖把洞遮住。文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文种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

  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方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这就是我们南阳广为流传的“范蠡狗洞遇文种”故事。

  这时,楚国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两人的政治抱负眼看无法实现,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因伍子胥已投奔了吴国,于是两人就投奔了越国,遂受到越王的重用,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商人的来历

  范蠡认识文种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就到处云游、拜访贤人,并开始经商。一次到了商洛,商洛离淅川很近,据说是中国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商洛当时生产的青铜器具很精美,远近闻名,当时上至豪门,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铜器为荣耀。范蠡打听到邻近的秦国需求量大。范蠡想:物以稀为贵,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秦国,肯定能够牟取高利。范蠡于是就雇了很多牛车和人,到商洛地区去收集青铜器,到秦国去卖。在去秦国的时候,为了标明身份,就在牛车上和青铜器上都铸个“商”字,“商”的意思是“买卖”。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秦人看到牛头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着“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绝伦。于是人们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不一会儿,就把器具抢购一空。“商人”后来就成为买卖商品人的代称,“商人”的名称由此而来。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

  范蠡与西施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想攻打吴国,范蠡劝阻不听,结果被吴打败。吴国围困勾践于会稽山上,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范蠡出计,让文种去议和,刚开始吴王不答应,通过贿赂吴国的太宰喜否,议和成功。越国保住了,但吴王夫差提出勾践必须到吴国为人质。

  吴王夫差好色,为投其所好,消磨敌人的斗志,麻痹对方,范蠡向勾践献策:用美人计。勾践同意了,下令在全国遍寻美女上报朝廷。最后各地共报上美女20多个,范蠡亲自去挑选,选出了容貌最美的一个女子———西施。西施是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苎罗山有东西两村,两村人大多姓施,她住西村,故称西施。西施是个绝色美女,其容貌之美,方圆皆知。西施不但貌美,而且深明大义,是一个爱国之人。西施与范蠡几经交往,相互产生爱意,但为了越国就答应前往吴国。范蠡先带西施来到越国国都。快到越国都时,城中的百姓听说西施貌美,纷纷出城来到郊外,想一睹西施的美貌。

  范蠡见人多拥挤,道路堵塞,便将西施安排到城外馆舍,并让人传话:“要想观看西施,须先交纳金钱一文。”于是设柜收钱,顷刻之间,钱柜就满了。西施在郊外停留三天,范蠡得金钱无数,他将钱运交国库。

  范蠡把西施送给夫差。夫差见到西施,喜其美貌,非常宠幸她。为她修建了馆娃宫,馆娃宫内造了响廊,屐是木板拖鞋,廊下的土地被挖成瓮形大坑,上面用厚木板覆盖铺平,西施和宫女们穿着木鞋在上面行走,铮铮有声,悦耳动听。现部分古迹亦存。夫差还为她修建了姑苏台,夫差与西施经常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逐渐不理朝政,朝纲日坏。

  吴亡后,西施因与范蠡早已心心相印,就随范蠡一同出走,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英雄与美人的传奇佳话,又有一说勾践得到西施后,勾践妻嫉恨杀了西施。

  劝文种

  公元前476年,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深谋20余年,终于灭掉了吴国。灭掉吴国后,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当了霸主。自徐州返回后,勾践摆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别,勾践说:“灭掉吴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分享这个国家,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如果走,我将杀掉你的全家。”范蠡说:“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辞官决心已下,你若要杀我,我亦无法。”于是范蠡在夜间悄悄出走。

  范蠡出走之后,给文种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嘴尖像鸟嘴一样,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我已经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杀身之祸,望你接到信后,尽快行动。

  文种接到信后,就称病不朝。越王的左右有嫉恨文种的人向勾践进谗言道:“文种自认为功高盖世,现在大王不封赏他,他心中不满,所以不上朝。”勾践了解文种的才干,觉得吴国已灭,他对自己已经无用,更害怕文种有朝一日作乱,无人能制,现听群臣这么说,就有了杀文种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种家中探病,随手解下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到地下去见先王如何。”说完就走了,文种把宝剑取出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我不听范蠡的话,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后悔呀!”说完举剑自刎而死。

  经商致富

  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是为了纪念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夷”牛皮革囊中抛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认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样。在齐国,范蠡充分利用青年时期向计然学到的经商知识。范蠡想:对付吴国定了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灭了吴,我要把治国与治家结合起来,来置家产。所以他们一家在海边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没多久财产已达数十万钱。齐国人听说他贤能,便想让他做齐国的丞相。范蠡感叹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悄地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这次,他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这个地方,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多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诸侯争相与他交往。

  救子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这时范蠡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家里有千金财产的孩子,是不应该在大庭广众面前被处死的。于是就要求他的小儿子,叫他去探视一下。长子听说了,要求让他去办。范蠡不答应,长子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自杀。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现在老二没救回来,却让长子先死,你咋能这样?”范蠡没办法,只好让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几百镒的黄金。见到庄先生,范长子把信及两万四千两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穷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这次他收下范蠡的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其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这钱一定要送还给他。”范蠡的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不利,要他施恩德,去避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长子。范长子认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范长子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啥意思,就把财物给了他。长子很庆幸这次的钱能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长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对他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完全是为了施恩德,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长子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老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而是他太爱金钱了,这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和我一起置家产,深知钱财来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儿子生而富有,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他会轻易舍弃财物,这一点长子做不到。”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故事的来源。

  范蠡年老的时候,由子孙持家,最后的家产越做越大。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陶朱公经商有法,就拜他为师,后来经商致富,家产也达亿计。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范蠡被认为是做生意人的老祖宗。

  范蠡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都能成名。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他一人集政治、财富、美人于一身,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宋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范蠡曾著有《范蠡篇》(已轶)、《范子计然》15卷、《养鱼经》1卷。其中《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本关于养鱼知识的书籍。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出自那篇文章???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全文: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

  • 上一篇:金榕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