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高丽大藏经

时间:2025-02-21 16:18:59 编辑:莆仙君

最强蜗牛驱邪圣物有什么

最强蜗牛手游中有许多的游戏的道具供玩家获取,游戏里面不同的道具其作用以及属性都是不同的,许多玩家不知道游戏中的驱邪圣物是什么,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最强蜗牛驱邪圣物是什么游戏中的驱邪圣物指的是八尺琼勾玉和高丽大藏经,这两个是玩家在游戏中完成相应游戏任务所需要的游戏道具,玩家可以在巴黎地下墓穴的位置将该两个驱邪圣物中的随意一个进行放入即可。1、八尺琼勾玉光环技能:每提升10级扶桑忍术,蜗牛生命+160每提升10级扶桑忍术,蜗牛追击+16当前共提升0/80级扶桑忍术蜗牛生命+700(觉醒)镶嵌技能:置于扶桑博物馆,赋予效果:贵重品自身信仰+10置于扶桑博物馆,赋予效果:扶桑探索,对敌人伤害+15%获取途径:开启扶桑藏宝图获得2、高丽大藏经光环技能:蜗牛生命+900探索时,3.6%概率获得双倍紫色卡片探索时,2.8%概率获得双倍紫色卡片(觉醒)镶嵌技能:置于高丽博物馆,赋予效果:高丽探索,获得情报点数量+7.5%置于高丽博物馆,赋予效果:高丽探索,7.5%概率获得双倍黑蝌蚪获取途径:抽奖获得八卦炉许愿获得


最强蜗牛紫色驱邪圣物展示什么

最强蜗牛紫色驱邪圣物展示什么?这是小伙伴们在巴黎地下墓穴66层时必然会遭遇的一个问题,若想将之顺利的完成那么就必须展示指定的类型贵重品,这里建议小伙伴们选择展示八尺琼勾玉和高丽大藏经,后续小伙伴们即可顺利的完成任务,带来对应的资源收益,并将66层完美的通过,避免卡关的可能性。紫色驱邪圣物怎么得八尺琼勾玉可以通过开启扶桑藏宝图获得;高丽大藏经则可通过抽奖、八卦炉许愿以及开启高丽藏宝图获得,建议小伙伴们平日里做好收集,以备该任务哦。我要你的收藏品彩色字体设置白蝌蚪怎么用光子服账号注册B服和正式服区别超级士兵血清在哪基因图谱获取地缝商人解锁密令有哪些供奉周许愿彩蛋车辆怎么解锁

高丽人没有原生宗教?

有的。萨满教。

参考文章:
萨满教与朝鲜族神话传说

张春植



朝鲜族是否属于阿尔泰语系民族是一个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叫人信服的观点。但是朝鲜族具有许多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相近或相同的特点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萨满教的存在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响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例。

每个民族都存在两种文化,即统治阶级文化和被统治阶级文化,做为朝鲜族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文化我们可举儒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至于被统治阶级文化,即民俗文化我们可举出很多种类,但是影响广泛最深刻的我认为还是萨满教文化。



一 朝鲜族萨满文化的历史演变



朝鲜族萨满教名称与其他一些民族有所不同,如称萨满教“巫俗”、称萨满为“巫堂”,称跳神或由萨满主持的一些祭仪为“固斯”(音译名),举行这些仪式便称“行固斯”或称“做固斯”等等。有人甚至因此怀疑朝鲜族的“巫俗”不是萨满教,而可能是巫教的一种,但从其历史演变过程和宗教本身的存在状态分析朝鲜族的巫俗无疑是东北亚大陆萨满教的一种。

萨满教在朝鲜族中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很难考证,通常以古新罗国(公元前 至公元935年)的金冠为最早的实物根据(有人认为这顶金冠的祖型就是西伯得利亚萨满教中萨满主持宗教仪式时所用的法具之一的冠)。朝鲜古文献《三国遗事》(13世纪僧一然著)中有关新罗国第二代王南解次次雄名字中的“次次雄”与“巫堂”、“尊长者”相互意通的解释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又据公元2世纪至9世纪的中国编年史中记载,东北一带所居东夷族当中扶余、高句丽、东沃沮、勿吉等皆为萨满教徒,而其中的扶余、高句丽、东沃沮、勿吉等皆为萨满教徒,而其中的扶余、高句丽均为朝鲜族的祖先。另外,据朝鲜文献《三国史记》(12世纪金富轼著)的记载,高句丽国的辽东城(即今中国辽宁东部)屡遭隋炀帝、唐太宗等中国历代皇帝亲征军的进攻,但始终未被征服。于是解释说,这是因为城内有始祖高朱蒙的神庙,并由巫女祭祀求助的缘故。这显然是一种迷信的思维方式所致,但是我们却从中可窥见萨满教信仰对当时城内将士们的精神作用。

时至高丽朝(公元918-1392年),朝鲜族萨满教虽遭到儒学者们的排斥(他们把萨满视为惑世诬民之徒而驱逐城外),却因与当时的国教佛教并无本质上的冲突而得以继续存在发展,并且曾经出现过叫“仙官”的贵族出身的女萨满。朝鲜族的萨满教真正走下坡路始于李朝(公元1392-1910年)初期。因李朝封建政府痛恨佛教,强力推行崇儒排佛政策、把国教由原来的佛教改为儒教,从而无论是佛教还是萨满教,除儒教外的所有宗教和信仰都受到沉重的打击,更有甚者巫堂(即萨满)同僧侣、艺人、妓女、工匠、屠夫、丧舆扛夫、奴婢一起被归入“八贱”而受到歧视和排斥。另外,当时封建政府所极力推崇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以阴阳五行说代表的所谓的唯物主义思想更从根本上动摇了萨满教等民间的信仰观念(对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的兴起可能是一大进步。可是对萨满却是一种灾难)。接着就是18、19世纪开始流入朝鲜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日本军国主义残酷的殖民统治和二十世纪初开化思想(以近代西方文明思潮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思想)对宗教和迷信的全面否定。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方面把西方的近代文明带入朝鲜,用现代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否认萨满教信仰。而另一方面则又出于控制朝鲜民众意识的目的。在民间推行愚民政策,放任甚至扶持萨满教,抑制反日思想情绪的增长和蔓延。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其结果不仅为侵略和掠夺铺平道路。

总而言之,朝鲜族的萨满教虽屡遭灾难,却奇迹般地存续至今。如朝鲜西海南部一带的女萨满;又如朝鲜东海岸的江原道的一些山村还存在叫“卜者”的50-60岁的男萨满。他们不仅占卜预言、跳神治病除灾,而且还为村民主持正月的安宅祭(一种祈求家庭平安的祭仪)和“洞祭”(一种祈求村内平安、村民团结的祭仪)等各种宗教活动。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朝鲜最大的岛济州岛是如今朝鲜族萨满教保留得最完整的一个地区。在这里,现在还能看到许多萨满教神堂和职业萨满,并且这些神堂都叫“堂神本解”的由来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故事母题与朝鲜族建国神话中类似的故事母题相对照也不难看出现存的萨满教残余同扶余、高句丽时期北方亚大陆萨满教的连续性。做为萨满教信仰的残余,在朝鲜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方式是简单的家族内部信仰风俗。如厨房侍奉火神“灶王”,祈求家内平安无事;里屋侍奉产神或祖灵祈求丰农和子女健康成长;廊下侍奉“成主”神祈求家内平安;屋后侍奉“业神”祈求发财致富等等。另外还侍奉麻疹神“胡鬼”、天花神“别相”、防除牛鬼蛇神的“神将”、氏族神“军雄”、除厄神“水田夫”、财运守护神“山神”寿命神“七星”、死灵供养神“巴利公主”、死神“十王”或“使者”等等。尽管对这些诸神侍奉的方式比较简单(往往是逢年过节或者遇到意外灾难时准备点简单的祭品磕头祈祷),也没有规范化的程序,但却能说明朝鲜族的萨满教信仰意识还存在、并且由此产生过许多比较规范化的宗教仪式,如“灶王固斯”、“产神帝释固斯”、“成主固斯”、“财数固斯”、“病固斯”、“死灵供养祭”等。

朝鲜族的萨满教与其他阿尔泰语系一样除具有各种机能外还具有民间娱乐和产生民间文学各艺术的机能.首先,萨满教的祝词、咒语、神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形式,仅在朝鲜济州岛现已收集到的各种“堂神本解”就有数千种,有的长达二、三千行。除外,朝鲜族的一些民间艺术形式也出自萨满教。如由萨满家族成员中男性担任唱者的“判梭利”(音译,一种朝鲜说唱艺术形式,中世纪的朝鲜族国文小说亦从中脱胎产生,《春香传》就是其中一部名作)、假面剧(据考证,朝鲜国宝之一的“河回假面”系朝鲜 高丽时期庆尚道河回农民为在“洞祭”上使用而制作的)和一些谚语(有关“固斯”的朝鲜 族谚语至少也有十几条)等都是受萨满教的影响产生和发展的。



二、朝鲜族萨满文化的特点



在现代朝鲜族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意识中,萨满文化的影响还是普遍存在的。首先表现在与崇祖观念密切相联的民众意识的聚合力方面。多数信仰萨满教的民族都有关于萨满产生的各种神奇的传说,如蒙古族布里亚特人关于大鹰与女人婚配所生之子成为最初萨满的传说,雅库特人关于食婴魂之鹰所生的大卵中孵化出最初萨满的传说等等。我们从这些传说中至少可以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这些民族把萨满的产生与民族的图腾神话联系起来;二是在这些民族的意识当中,萨满与神有直接关系,他们决非普通之人。前者说明萨满教族与民族原始意象的关系之密切,而后者则把人与神之间的交流合理化。在朝鲜族的萨满教中类似的传说比较少见,只在“堂神本乡本解”中偶尔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有关始祖神的传说。这些始祖神又不局限在第一代王的神奇故事,如有关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的诞生或扶余国第二代王金蛙王的诞生都有神话故事。在现存的萨满教神话传说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甚至在一般家族的族谱上也可以找得到。人们用这种传奇的神话故事来把自己的祖先神圣化,并以此形成比较牢固的部落乃至一个部族国家。但是这种聚合力只限于部落或特定的小集团,对整个民族的团结并没有直接的作用,相反很可能造成部落或氏族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留下原始氏族社会部落割据的痕迹。在济州岛这种痕迹更为明显,甚至各个部落神堂所侍奉的神之间也互不相干,信徒们也只信仰自己神堂的神,不在乎其他神堂的禁忌。那么整个朝鲜民族民众的聚合力来自何处呢?我们已经知道萨满文化的民众聚合力与崇祖观念与忠孝思想融合便形成巨大原民族聚合力。朝鲜历代封建政府都执意追随中国儒教文化的重要原因也在这里。

朝鲜族萨满教文化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宗教观念和原始意象即原型的统一性。萨满教是人类幼年时期产生的最原始的宗教,是原始人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之外在表现因而它自然而然地与一个民族通过神话且现的原始意象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现存的朝鲜族神话中多数是在萨满教或其他原始信仪式上吟唱过的,就是说朝鲜族神话基本上是“祭典相关物”。这个问题在现存的朝鲜族萨满教神话中可以得到证实。在这些萨满教各种祭典中意义最大的内容就是吟唱有关神或始补助萨满的起源、或由来的故事,“堂神本乡本解”中“本乡”一词本身就含有源泉、起源、出生地等意思。《三国遗事.驾洛国记》所记首王国神话中也出现类似的祭典仪式。文中记录,壬寅三月禊浴之日在北龟旨常听到呼唤声,众庶二三百人集合于此一看,有人隐其形发其言道:皇天命我来此为君,尔等须掘峰顶撮土唱“龟何龟何,首其现也……”歌,以之蹈舞则是迎大王。众人如其言“咸(感)忻而歌舞”,且出现一金盒,盒中有六金卵。翌日平明开盒,六卵化为童子,童子长大后便成国王,建立大驾洛国在此记录中众庶集合唱歌跳舞迎大王无疑是一种原始的祭典仪式。在现传的朝鲜南部一些农村的民俗祭仪,如各种“城隍祭”中,村落守护神再现后反回神国之程序与之相对应,在东明王传说、温达传、薯童传等传说中也留下明显的印迹。《东国李相国集、东明王篇》(高丽李奎报著)中东明王高朱蒙认为分离多年的琉璃为子时,凭据就是其神性(身跃空中与日相接),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咒术飞翔”模式。而温达传和薯童传说因其主人公以低贱身分同公主相爱、确立神妙功绩后才被国王认可当附马的情节与萨满教神性显示模式相对应。朝鲜族神话大多是有关诞生、结婚、入社、就任、死亡等各种萨满教祭仪(包括其他一些原始祭仪)的口述表现。

朝鲜族原始意象的核心是“天空”观念(“天空”分界与空界,天界指主宰者即自然本性的象征,它趋向下降;空界则指大气空间即通过升华还原的理想彼岸)。它与做为原始人自然崇拜思想之核心的太阳观和光明观相联系成为朝鲜族理想乐园的象征表象。这一意象在古代朝鲜族天降中尤为突出。如《檀君神话》中天神之庶子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神檀树下与熊变女身相婚,其子檀君建立古朝鲜,治国一千五百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三国遗事》)的故事。在此例中人从天降,而后又升回天这一意象比较突出,至于檀君最后未升回天而却还隐为山神则与萨满教中人死后灵魂暂留观念相对应,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已升回天,阿斯达是其神的活动场所。赫居世神话也体现类休的意象。《三国遗事》中记载:“……于是乘高南望,杨山下萝井傍异如电光垂地,有一白马跪拜之状,寻检之,有一紫卵,马见人长嘶上天。剖其卵得童男,形仪端美。惊异之,浴于东泉,身生光彩……因名赫居世王,位号曰居瑟邯”。赫居世王治国六十年后升天,且七日后其体散落于地。国人欲合葬却见一巨蛇挡路,只好分葬五体称五陵。这一情节又与萨满教的葬礼相对应。在萨满葬礼中月亮的缺盈原理被神圣化,因此认为人的尸体分散乃再生的前提,故把尸体有意剁碎.在《解慕漱神话》等其他一此神话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意象。这种天、地、人三合一的观念成为朝鲜族集体无意识中最基本的意象,其他一此意象本质上也属于这一基本意象的派生物或者是另一种表现形态。

所谓原型就是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形象(其中包括神怪、人或一个过程等),也就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这些民族的心理上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而这个形象往往是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时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它基本上是神话的形象。根据荣格心理学的这一原理审视萨满教与朝鲜神话原型的关系,那么朝鲜族萨满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未曾被淹没而能存续至今的奥妙也就不难理解了,多数现代朝鲜族对萨满教无所信仰却仍然进行各种有关活动匮表现有关心态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实际上萨满教和神话都是原始人思维观念的外在表现,只是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前者从逻辑方式推理出形而上的理怕形态,后者则直接以感性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萨满教的观念跟神话的形象一样在朝鲜族的潜意识当中沉积下来(或以观念形态存续下来)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


高丽在哪里?

  高丽疆域  高丽(lí)(公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之一。  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首都开京(今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实际二者并无继承关系。高丽有来源于论语“山高水丽”的附会。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  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的青瓷制作手艺精湛。


巨大的求助!!关于日本战后的历史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附加日本历史: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古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日本战国史
中世纪(12~16世纪)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
近世(16~19世纪中叶)
战国时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制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现代(19世纪后期至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中,萨摩、长州两藩武士起着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取得的历史性进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还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国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日本历史分期
日本の先土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日本の古代
縄文时代 【约中国先秦】
弥生时代(纪元前3世纪 - 3世纪)【约两汉】
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4世纪初 - 7世纪前半、8世纪初)【约魏晋南北朝】
飞鸟时代(6世纪终末 - 710年) 【约隋唐前期】
奈良时代(710年 - 784年) 【唐代】
平安时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日本の中世
镰仓时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时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注: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宫廷政变后,原来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边不远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时间很短】
室町时代(1392年 - 1573年) (戦国时代) 【明,注:其间日本的征夷大将军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江戸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军阀时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领导人至今】
公元300-592年 大和时代
公元592-710年 飞鸟时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时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时代
公元1192-1333年 镰仓幕府时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时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时代
公元1573-1603年 织丰时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户幕府时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公元1989-现在 平成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三教互相渗透,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历史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篡东汉帝位,自立曹魏开始,至589年隋朝隋文帝杨坚灭南陈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未计算冉魏和西燕)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位于江南皆建都在建康(现今的南京,孙吴时称为建业)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合称为六朝。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中原长期混乱。在地方势力割据混战中诞生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由曹操之子曹丕、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曹魏政权在魏明帝之后,逐渐被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攫取;263年司马昭秉国曹魏,发动魏灭蜀之战,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西晋;280年东吴政权于晋灭吴之战灭亡,近一世纪的三国时代最后由西晋短暂统一。晋朝完成统一之后迅速腐败,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动荡。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建国仅五十年的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宗室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的司马氏皇室长期受江南世族控制,后于420年被刘裕取代,刘裕建立刘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由于战略运用错误,加上皇室与宗室内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南梁国力尚可,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陈,南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但被北方外族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亦造成北方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起义,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北周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外戚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陈,统一中国,长达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唐时期开始。南北朝的最终统一对于中国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