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当下的觉醒

时间:2025-01-21 07:45:14 编辑:莆仙君

当下的觉醒Stillness Speaks-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

第三章 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




让我们一起追随内心的光亮,

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脑不停歇地寻找,不只是为了获得精神食粮,还为了它的身份认同,它的自我感。小我由此产生,并不断改造自己。

当你想到自己或谈及自己的时候说“我”,通常来说,你是指“我或我的故事”。这个“我”关乎你的喜好和厌恶,恐惧和渴望,这个“我”永不知足。这只是大脑臆想的你,受制于过去并试图在未来得以满足。

难道你看不出,这个“我”只是个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

谁能看穿这一切?谁能意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是短暂的?是“我”,是和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深层次的“我”。

这困难重重的一生,恐惧和渴望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到头来还剩下些什么?一个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和死亡日之间,一两英寸长的破折号而已。

对于小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想法,而对于你,这却是解脱。

若每一种想法都能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说明你认同了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想法就被赋予了自我感,小我便产生了,它是大脑创造的“我”。大脑创造的小我残缺不全,飘摇不定,于是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

当你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假装是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就从对思考无意识的认同中觉醒了。当你觉察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识到那个声音并不是你,那个思考者也不是你,你是认识到这一切的那个人。

认识到自己是那个声音背后的觉知,即为自由。

小我总是在忙于寻找,寻找更多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觉更完整。这就是小我全神贯注于未来的原因。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下一刻而活”,你就已经跳出了小我的思维模式,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

通过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远比小我思维伟大得多的智慧就进入了你的生命。

当你活在小我里,你总是把当下的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为未来而活。然而,当你完成了你的目标,却并不觉得满足,至少,你很快就会不满足。

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

抱怨和抵抗是深受小我喜爱的思维模式,小我通过它们加强自己。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精神情感活动大部分由抱怨和抵抗组成。通过这两种方法,他们使其他人或某种情况变成“错的”,而自己变成“对的”。自己是“对的”让你产生一种优越感,进而加强了你的自我感。当然,事实上,你只是加强了小我的幻觉而已。


你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模式,并认清你脑海里抱怨的声音是什么吗?

小我的自我感需要矛盾冲突,因为通过和一切事物对抗,通过表明这是“我”,而那不是“我”,它的独特身份才能得以加强。

你是否在与人交往时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感受,一些要么比别人优越,要么比别人卑微的感受?那一刻,你正在察觉小我,而它活在比较之中。

嫉妒是小我的副产品,如果好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或者其他人拥有的、知道的、能做的比你多,小我就会感觉被贬低了。小我的身份依赖于比较,并需要确定自己得到的比别人更多,它试图攫取一切。当这些都失败了,它就把一切都归咎于世事不公,或者没有别人幸运,来加强你虚幻的自我感。你的自我感来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虚构情节呢?

小我独特的构造需要反对、抵抗和排斥这些情绪,以维持其赖以生存的分离感。所以才会有“我”对抗“他人”,“我们”对抗“他们”。


小我需要与某人或某事产生冲突,这就是为何你渴望平和、快乐和爱,却又无法与它们长期相处;你常说你想要快乐,却总是与烦恼纠缠不清。

从根本上来说,你的烦恼并非来自你的生活处境,而是来自你的思维模式。

你是否对过去所做的或者没有做成功的一些事充满内疚感?当时你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水平,或者无意识地去做这件事的。如果你那时更加觉醒,更加理智,你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内疚是小我构建一个身份、一种自我感的另一种尝试。对于小我来说,自我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不重要。你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是整个人类的无意识。然而,自我却将它个人化,并说“是我做的”,因此你背负了一个“糟糕的”自我形象。

如果你设立的小我目标是解放自己、加强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即使你完成了这些目标,也依旧不会感到满足。

设定目标没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达到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 万物皆源于当下,这就意味着当下并非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在每一刻所做的事足以令人满意。你不再把当下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便是自我意识。

当被问及佛法的深层含义时,大师说:“无我,无业障。”


当下的觉醒Stillness Speaks-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六章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全神贯注于这件事。

无论何时,如果可以,请你“观察”一下你的内在,看看自己是否无意识地制造了许多冲突,你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你的思想和情感与那一刻你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冲突。你能感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现实情况相对抗时,是多么的痛苦吗?

一旦你认清这点,你也就意识到,现在你可以自由地放弃这徒劳的对抗,放弃这内在的冲突状态。

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每个时刻你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每天你要说多少遍“我不想在这里”?当你被迫无奈地待在你所处的地方,如堵车路段、工作场所、候机大厅或一个人身边,你会是什么感受?

当然,有些地方你的确可以一走了之,甚至这是最合适的选择。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离开并不是一个选项。在上述所有的例子中,“我不想在这里”的感受根本毫无用处,给你和他人徒增不快。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换种说法是:“身之所在,即心之所向。”接受这点真的很难吗?

你真的需要在心里给每一个感知、每一个经验贴上标签吗?你这几乎状况百出、矛盾不断的人生,你真的要和它建立一个应激反应式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关联吗?

或者这只是一个根深蒂固却可以被你打破的思维习惯?要打破这一习惯,你什么都不必做,只需允许这一刻以它真实的面貌呈现。


这个习性反映的“不”能够加强小我,而“是”可以削弱它。所以你的形式身份,即小我,无法在臣服中幸存。

“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错,但是你做的这些事情质量如何?开车去上班,谈客户,操作电脑,打杂跑腿,你的日常生活就是处理无穷无尽的琐事。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投入了多少?你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你的态度而非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决定了你的人生成功与否。努力意味着紧张和压力,意味着需要在未来达到一定的目标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

你是否察觉到在你心中,对所做之事有一丝不情愿?这是对生命的否认,因此真正的成功不可能到来。

如果你察觉到这些不情愿,你能放下它,并全然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吗?

“一次只做一件事。”禅宗大师如此定义禅的本质。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全神贯注于这件事。这是一个臣服的行为,也是一个被赋予力量的行为。

全然接受现实情况,会把你带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在那里,你的内在状态和自我感,都不再依靠大脑或“好”或“坏”的评价。

当你对“如是本性”俯首称“是”时,当你全然接受了这一刻时,你会感到内在有一种平和的空间感。

表面上,你或许依旧会因为阳光灿烂而心花怒放,因为阴雨连绵而愁眉不展,或许依旧会为赢了百万大奖而欢呼雀跃,为倾家荡产而悲痛万分。然而,无论是开心快乐还是难过悲伤,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它们只是你存在的表面上浮过的涟漪。不论外在条件的性质如何变化,你的内在始终平和、泰然 。


对现实情况说“是”揭示了你内在的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既不依赖外部条件,也不依赖思想和情感不停波动的内在条件。

当你认识到所有经历短暂易逝的本质,认识到这个世界无法给你任何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时,臣服也就变得异常简单。你依旧会和他人相遇,会卷入各种经历,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却没有了小我的欲望和恐惧。换言之,你不再期待某种情形、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件事来满足你,带给你快乐。它们转瞬即逝、并非完美的本质被你全然接受。

令人惊奇的是,当你不再对它们抱以不合理的期望时,每种情形、每个人、每个地方和每件事都变得令人满意,而且更加和谐、更加平和。

当你全然接受当下,当你不再和现实情况争辩,强迫性的思考会逐渐减少,并被警觉的宁静所取代。你完全清醒,然而大脑却不再以任何方式来标注这一刻。这内在的不抵抗状态,带你进入比人类大脑无限伟大的无条件的意识。这浩瀚的智慧通过你传达它自己,并由内而外支持你。这就是为何当你放下内在的抵抗时,反而时常发现周遭的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我是在说:“享受这一刻,快乐起来吗?”没有。

允许当下“如是”的存在,这就足够了 。

臣服是对当下的臣服,而非对一个你为了诠释此刻而杜撰的故事,还试图说服自己相信这个故事。

举个例子,你或许身患残疾,无法再行走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你的大脑可能正在杜撰一个故事:“我的生命走到这步田地,要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不应该落得如此下场。”

你能否接受这一刻的“如是本性”,不把它和大脑围绕它杜撰的故事相混淆?

当你停止问“这些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时,臣服便降临了。

即便是在看起来最无法接受、最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依旧隐藏着深层的善,每一场灾难也都包含着恩典的种子。

现实中有很多情况,没有答案,也无法解释,生命变得没有意义。或者处于困境中的人向你求助,你却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当你全然接受你的“不知道”,放弃挣扎着用有限的大脑寻求答案,这时伟大的智慧才能通过你运转起来。甚至思想也能因此受益,因为伟大的智慧可以涌入并激发思想。

有时,臣服意味着放弃试图去理解,与“不知道”和谐相处。

你认不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生命的最主要功能似乎就是给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传播悲伤。他们的角色是强化可怕的小我意识,强化不臣服的状态。

可以说,臣服是从抵抗到接受,从“不”到“是”的内在转化过程。当你臣服,你的自我感便发生了转变,从对反应或评价的认同转变为包容反应和评价的空间;从对思想和情感的形式认同,转变为活出自己、承认自己,认识到自己就是那浩瀚而无形的意识本身。

任何事情,包括你无法接受的和你抵抗的,只要你能全然接受它,都能带你进入平和状态。

任凭生命如是存在,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