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时间:2024-12-19 23:49:28 编辑:莆仙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之;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之所系者,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请问。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哪首诗??

出处:《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扩展资料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秦风.蒹葭》汉注唐疏  《蒹葭》小序(诗小序,皆子夏所作)云:蒹葭,刺襄公也(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东汉郑玄笺云: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蒹葭,上,古恬反;下,音加。被,皮寄反。  唐孔颖达疏云:蒹葭三章章八句至国焉○正义曰:作蒹葭诗者,刺襄公也。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教之。礼者,为国之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故刺之也。经三章皆言治国须礼之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西汉毛苌传云:兴也。蒹,薕葭,芦也。苍苍,盛也。白露凝戾为霜(戾,至也,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然後岁事成;国家待礼,然後兴。  郑玄笺云: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彊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兴者,喻众民之不从襄公政令者,得周礼以教之,则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西汉毛苌传云:伊,维也(尔雅释诂郭璞注云:发语辞)。一方,难至矣。  笺云:伊当作繄(音伊),繄犹是也。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而上曰遡洄。逆礼,则莫能以至也。  笺云:此言不以敬顺往求之,则不能得见。  经典释文云:遡,蘇路反。洄音回。上,时掌反。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毛苌传云:顺流而涉曰遡游,顺礼求济,道来迎之。  笺云:宛,坐见貌。以敬顺求之,则近耳,易得见也。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③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④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⑤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⑥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⑦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⑧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⑨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⑩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⑾晞(xī):晒干。  ⑿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⒀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⒁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⒂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⒅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译文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时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她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兼暇苍苍白露为霜的全诗



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对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目前学界的观点并不统一,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男人在不断的追逐女人的行踪,追求自己美好的爱情,实际上有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子在诗里,伊人暗示国君,追求者是大臣,大臣希望得到国君的重用而不断的追逐,表示自己的忠心和热忱。这首诗非常朦胧和扑朔,如何理解都是可以的,要究其深层的含义的话,估计还是表现君臣关系的吧。
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