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翻译文言文!!!!
呵呵,看来先生有点等不及了。虽然我这几天确实很忙,但是我还是先帮你做完这一段吧:
昆仑
【原文】
昆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于珉城,象网辅也。诸百川极深,水灵居之。其阴难到,故治无常处。非如丘陵而可得论尔。乃天地设位,物象之宜,上圣覌方,缘形而着尔。乃处玄风于西极,坐王母于坤乡。昆吾镇于流泽,扶桑植于碧津。离合火生,而光兽生于炎野;坎总众阴,是以仙都宅于海岛。艮位名山,蓬山镇于寅丑;巽体元女,养巨木于长洲。高风鼓于群龙之位,畅灵符于瑕丘。至妙玄深,幽神难尽测,真人隐宅,灵陵所在。六合之内,岂唯数处而已哉!此盖举其摽末尔。臣朔所见不博,未能宣通王母及上元夫人圣旨。昔曾闻之于得道者,说此十洲大丘灵阜,皆是真仙隩墟,神官所治。其余山川万端,并无觌者矣。其北海外,又有钟山。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万九千里,高一万三千里,上方七千里,周旋三万里。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余种,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舍,天帝居治处也。钟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龙山,西有劲草山,东有束木山。四山,并钟山之枝干也。四山高钟山三万里,官城五所,如一登四面山下望,乃见钟山尔。四面山乃天帝君之城域也。仙真之人出入,道经自一路,从平邪山东南入穴中,乃到钟山北阿门外也。天帝君总九天之维,贵无比焉。山源周回,具有四城之高,但当心有覌于昆仑也。昔禹治洪水既毕,乃乘蹻车,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于北阿,归大功于九天。又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字科斗书,非汉人所书。今丈尺里数,皆禹时书也。不但刻剫五岳,诸名山亦然。刻山之独高处尔。今书是臣朔所具见,其王母所道诸灵薮,禹所不履,唯书中夏之名山尔。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昔也传授年限正同尔。陛下好道思微,甄心内向,天尊下降,并传授宝秘。臣朔区区,亦何嫌惜而不止所有哉!然术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师。术泄则事多疑,师显则妙理散。愿且勿宣臣之意也。
【注释】
1、周回:亦作“周回”。环绕;回环。2、绕匝:义同“周回”。3、北户之室:即北户。古国名。亦借指南方边远地区。《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邢昺疏:“北户者,即日南郡是也。颜师古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北户以向日者。’”另有山,亦名北户。即下文提到的北户山。4、大活之井:不详。应该也是国名、地名或井名。5、承渊之谷:承渊谷。亦即下文提到的承渊山。6、支辅:辅助根本的枝叶。引申为辅弼、支脉等。《史记·李斯列传》:“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北魏郦道 《水经注·河水一》:“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7、王母、周穆王事:可参见《穆天子传》一书。8、方广:面积;范围。9、偃盆:仰面放置的大盆。偃:仰面倒下,放倒。10、干:触犯;冒犯;冲犯。如森然干霄。11、积金:指聚积的金钱。12、安:安设。即修筑。13、金台:金砌的台;华美的台。这里指神话传说中神仙居处。《海内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而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结搆巧丽,穷尽神功。”唐吴筠《游仙》诗之七:“金台罗中天,羽客恣游息。”14、丹房:道教炼丹的地方。亦指道观。这里指神仙的住所。《海内十洲记·昆仑》:“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清龚自珍《小游仙词》之一:“丹房不是漫相容,百劫修成忍辱功。”15、锦云:彩云。《海内十洲记·聚窟洲》:“紫翠丹房,锦云烛日。”16、烛日:照日。烛,动词,烛照。17、朱霞:红霞。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远而望之,若摛朱霞而耀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晋郭璞《游仙》诗之八:“朱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18、九光:五光十色,形容光芒色彩绚烂。《海内十洲记·昆仑》:“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室,锦云烛日,朱霞九光。”19、真官:仙人而有官职者。20、仙灵:神仙。晋左思《吴都赋》:“图以云气,画以仙灵。”南朝宋鲍照《代升天行》:“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清吴敏树《游大云山记》:“(大云山)此去可百里,仙灵之所居也。”21、璇玑:北斗前四星。也叫魁。泛指北斗。或指北极星。22、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泛指宇宙自然之气。23、流布:流传散布。24、五常:谓金、木、水、火、土五行。25、玉衡: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晋书·天文志上》:“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琁,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宋书·符瑞志下》:“玉衡从体,瑶光得正。”也泛指北斗。26、品物:犹万物。《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27、群生:一切生物。《庄子·在宥》:“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天地何弥广,苞育此群生。”28、特出:格外突出;特别出众。29、天人:指仙人;神人。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30、具记:详细记述。31、根纽:枢纽。32、万度:犹万物。33、纲柄:犹主体,根本。《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昆仑……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谓王者万机,必躬亲而无倦,总擥纲柄,博延俊髦,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33、是以:即以是。因此。34、太上:最上,最高。《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孙诒让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35、鼎于:大于。鼎,大。36、五方:东、南、西、北和中央。亦泛指各方。37、镇地理:压倒;超出。古代称一地区内最大最重要的名山,主山。38、天柱: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39、网辅:不详。40、水灵:水神。41、设位:确立位次。《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高亨注:“设,立也。天地立其上下之位,易道即运行于天地之间。”42、物象: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43、上圣:称天神。44、玄风:道教谓玄天之风。《云笈七签》卷九八:“玄风转飞盖,紫气泛仙车。”45、西极:西边的尽头。谓西方极远之处。《楚辞·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于西极。”《汉书·礼乐志》:“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46、昆吾: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唐崔融《咏宝剑》:“宝剑出昆吾,龟龙夹彩珠。”47、离合:谓摇动、晃荡。亦形容扑朔迷离貌。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神飜覆而愉悦,志离合而感伤。”48、光兽:即火光兽。古代传说中夜间能发光的异兽。《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火林山 ,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49、坎:即九坎。星名。《晋书·天文志》:“九坎九星,在牵牛南。”牵牛,指牛宿。50、仙都: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沧海岛在北海中……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明屠隆《采毫记·蓬莱传信》:“道士何来,辄敢至此仙都境界?”51、元女:长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杜预注:“元女,武王之长女。”晋潘岳《杨仲武诔》:“其母郑氏,光禄勋密陵成侯之元女。”52、高风:强劲的风。汉刘向《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于朔方。”53、灵符:上天的符命。三国魏曹植《鞞舞歌·大魏篇》:“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54、幽神:九幽之神。九幽,极深暗的地方,指地下。后引申为阴间。55、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56、隐宅:隐秘之宅。57、六合:指天下。58、岂唯:亦作“岂惟”“岂维”。难道只是;何止。59、摽末:刀尖。喻微末。摽,通“镖”。《汉书·王莽传上》:“及至青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颜师古注引服虔曰:“摽音刀末之摽。”王先谦补注引沉钦韩曰:“《淮南·修务训》高注:‘摽,读刀摽之摽。’与服虔同,则汉谓刀末为摽。”60、宣通:谓广泛传播。《吕氏春秋·圜道》:“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于民心,遂于四方。”高诱注:“宣,徧布也。”晋法显《佛国记》:“非夫弥勒大士继轨释迦,孰能令三宝宣通,边人识法。”61、圣旨:佛教徒称佛谕。这里借来指教谕。62、大丘:大山。63、灵阜:秀美的山冈。《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此十洲大邱灵阜,皆是真仙隩墟,神官所治。”64、真仙:仙人。65、隩墟:内墟。指天下可居之所。66、觌:即睹。见。67、子地:北方。《隋书·五行志上》:“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太清元年八月十三,而侯景自悬瓠来降,在丹阳之北,子地。”68、周旋:运转;旋转。69、玉芝:灵芝。70、所舍:所居之处。71、城域:城区。《管子·八观》:“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72、阿门:旁门。《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闚阿门。”成玄英疏:“阿,曲也。谓阿旁曲室之门。”73、山源:山的深处。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诗:“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宋史·礼志十六》:“此水出于山源,清澄甘洁。”74、蹻车:即跷车。一种用于泥泽中乘驰的橇。《海内十洲记·昆仑》:“昔禹治洪水既毕,乃乘蹻车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于北阿,归大功于九天。”75、科斗书:科斗文字。《西京杂记》卷四:“滕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椁,滕公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叔孙通,通曰科斗书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科斗,即蝌蚪。76、丈尺:谓以丈、尺为单位来计量。77、不但:不只。78、刻剫(duó):刻;加工。79、具见:都见到。80、灵薮:仙人聚居之处。81、履:踩,踏。这里指足迹所至之处。82、真官:仙人而有官职者。亦指道士。83、昔来:犹向来;往日以来。《魏书·崔光传》:“昔来虽屡经戎乱,犹未大崩侵。”84、知故人:也说知故。旧交好友。85、思微:思虑精微。86、甄心:指内心敬慎。87、内向:犹言向内,意为向内心修养。88、天尊:道教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等。佛教称佛为“天尊”。89、宝秘:珍藏的宝物。《海内十洲记·昆仑》:“陛下好道思微,甄心内向。天尊下降,并传授宝秘。臣朔区区,亦何嫌惜,而不上所有哉!”唐李峤《为百寮贺日抱戴庆云见表》:“迁宝秘于东序,视衣缨于北阙。”90、区区:犹方寸。形容人的心。引申谓真情挚意。《玉台新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宋苏轼《与陈公密书》之一:“即造宇下,一吐区区,预深欣跃。”91、嫌惜:吝惜。92、术家: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晋葛洪《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于儒门,而内书亦鞅掌于术家。”93、道法:道教的法术。晋葛洪《神仙传·刘京》:“隆合服之,得三百岁,不能尽其道法,故不得度世。”94、妙理:精微的道理。三国魏曹植《汉二祖优劣论》:“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奇才。”
【译文】
昆仑山,又被称作昆崚山,在西海的戌地,北海的亥地,各自距离海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环绕。山的东南面接着积石圃,山的西北面接着北户山。山的东北面临近大活井,山的西南面延伸到承渊谷。这四面的大山,其实是昆仑山脉的支脉。积石圃南头,这是西王母告诉周穆王的:咸阳离这里有四十六万里,山高出平地三万六千里。山上有三个角,范围有一万里,形状像一个仰面放置的大盆,下面狭窄上面宽大,所以命名叫昆仑山三角。其中一角在山的正北方,向上直冲北辰的光辉,名叫阆风巅;其中一角在山的正西方,名叫玄圃堂;其中一角在山的正东方,名叫昆仑宫;其中一角有很多黄金,就是天墉城,面积达方圆一千里。天墉城上修筑了五所黄金做的高台,十二所玉石做的高楼。在那北户山、承渊山上,又有墉城。黄金做的高台和玉石做的高楼,看上去都是鲜亮如清流,如天地之精绽放光芒,如碧玉一般的厅堂,如琼华一样的宫室,如紫翠一般的丹房,彩云照日,红霞光芒绚烂,(这是)西王母所修造的,仙人所看重的所在。向上直通北斗,宇宙自然之气流传散布,天地之间五行之物与北斗五星相对。调理九天之阴阳,万事万物,特别稀奇和格外出众之物,都生于此。仙人济济一堂,无法详细记述。这就是天地的枢纽,万物的根本了。因此最高的名山大于各方,超出地理的范围;称为在珉城的天柱,就像网辅。那很多河流都非常深,水神住在里面。它的阴处难以达到,所以没有固定的处所。不像丘陵一样能够看到说清。这是天地确立位次,本该有的物体形状,天神观察万方,根据形象而定而已。于是在西边的尽头安置玄天之风,在坤乡安置西王母。在流泽安置昆吾山,在碧津栽植扶桑树。摇晃不定的火生成,而火光兽就生活在炎野;九坎星总管众阴极,所以仙人居住的地方都建在海岛之中。八卦中处艮位的名山,在寅丑安置蓬山;八卦中处巽位的长女,在长洲种养巨树。强劲的风在群龙之位鼓起,在瑕丘安放上天的符命。最玄妙最高深,九幽之神难以完全量测,仙人隐秘之宅,是仙陵之所在。天下之内,何止几处而已呢!这只是大略列举其中的很少数而已。臣东方朔所了解的不够广博,未能广泛流布西王母和上元夫人的教谕。从前曾从得道者那里听说,说这十洲大山秀冈,都是仙人所居之所,仙官所修。其余的无数山川,并没有见到的了。那北海之外,又有钟山。在北海的北方,隔着弱水以北一万九千里,高一万三千里,上方七千里,旋转三万里。自然生长灵芝以及四十余种神草,上面有金台玉阙,也是宇宙自然之气元气所居之处,天帝所居之处。钟山的南面有平邪山,北面有蛟龙山,西面有劲草山,东面有束木山。这四座山,都是钟山的支脉。这四座山比钟山高三万里,有五座官城,如果登上去向四面山下远望,即可见到见钟山。这四面的山都是天帝之城区。仙人出入,只有一条路,从平邪山东南方进入一个洞穴中,就可以到达钟山北面的旁门外。天帝总管九天的法纪,尊贵没有比得上他的。山的深处回环曲折,具有高高的四城,只是在中心位置有昆仑山。从前大禹治理洪水完毕以后,乘着跷车,度过弱水,来到这座山,在北山脚下祭祀上帝,(把治水的)大功归于九天。然后大禹又经过五岳,使石工刻石,判断其高低在一里左右。那字是蝌蚪文字,不是汉朝人所写。现在丈量也高一里左右,都是大禹时代写的。不只在五岳刻治字迹,在其他很多名名山也是这样。都刻在特立的山高之处。现在的字迹是臣东方朔都看见过的, 那西王母所说的很多仙人聚居之处,都是大禹所未至之处,只是写了有夏朝名山罢了。我的先师谷希子,是得道的太上真人。春秋给了我昆仑钟山、蓬莱山以及神洲各地的真形地图。昔来从那以后到汉朝,留着(这些地图)来交给知交好友。这些地图又特别重视山岳地形图。从前传授的年限正好相同。陛下喜欢修道思虑精微,内心敬慎,一心静修,最高天神下凡,并且传授珍藏的宝物。臣东方朔怀着真挚的情意,又怎么会吝惜而不倾我所有呢!然而术士(往往)隐藏他的行迹,道教的法术(往往)隐秘他的师传。如果法术泄露,那么事情常常就会令人生疑,如果师传显露,那么其中的精微道理常常会消散殆尽。希望陛下勿不要泄露我的心意。
大学 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
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
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
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
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
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
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
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
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
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
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you have been away frpm us for one year,you told us a lie which i came to know not long ago.
You’ve been away from us for one year; you told us a lie which I came to know not long ago.
On this special day for teachers across the country, I can _1_keep myself from telling your white lie to those who would lend me an ear.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happy _2_about six years ago? We fixed our eyes upon you at your _3_.You, a beautiful young lady, _4_ us that you would live in our village.
Soon after, we began to find you were part of your students and their simple honest parents. The villagers found their children _5_more time on their books _6_ after doing their homework and housework. Yet they still _7_ that one day you might leave. You _8_a smile all the time, which reduced to some degree their_9_ of your leaving. You went all out in the _10_ of your students, helping them not only in their studies but also in their tuition(学费).You often emphasized to us the _11_ of one’s life, so that must have been what you were _12_ in those fiv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