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的作者是谁?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是唐代诗人崔护所做。
原文的意思是:去年的今天,我在长安南庄一户人家的门口,看到姑娘你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分外美丽。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这首诗是崔护清明时节踏春独自去长安南庄游玩时,城南景色怡人却人迹甚少。口渴难耐之际他循着一户人家敲门讨水,很久后有一女子开门自门缝中问:“谁耶?”崔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进去,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她独倚小桃下,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用言语挑逗之,她不说话,二人相视许久。崔护告辞离开时女子送至门口。崔护也游玩累了而归,此后再没有去过。等到第二年清明,忽然想起,情不可抑,径自前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又偶尔到城南,再次寻之。听到有哭声,敲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人面桃花
一天时间读完格非的《人面桃花》,读到第二章第三章的时候竟然发现,这本书原来自己几年前就读过,只不过印象不深刻,甚至可以说一点印象都没有。我自认为自己的记忆力是不错的,尤其是对看过的书,为何对这本书竟然会一点印象都没有呢?想了许久,恍然大悟,可能是它神神叨叨充满梦幻的写作手法吧。
之前看过麦家的《人生海海》,看的我头疼欲裂。读完了,其实发现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作者这种梦幻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充满了悬疑甚至鬼魅色彩,就如同《人面桃花》一样。格非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文字浓墨重彩的描述了秀米的梦境,可是这些梦境又让你觉得不是梦境,而是真实的存在,可能作者就是想塑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吧,因为贯穿全书的《桃源图》和几个主人公想建立的大同社会在当时兵荒马乱的社会条件下本身就是一种梦境。所以,当梦破灭后,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就扑面而来,让你也跟着掉进了深渊,喘不过气来。这可能就是作者想传达的全书的主题吧,歌颂了早期的革命者为建立大同社会不惜离家出走,抛头颅洒热血,哪怕最终失败了,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传达的第二个主题应该是复杂的人性吧,尤其是秀米和她母亲梅芸,秀米和张季元,张季元和梅芸之间的三角恋关系。秀米和张季元相互爱慕却又不敢进一步发展,只能相互端着,试探着,误会着,最终随着张季元的死而告一段落,而随着张季元日记的出现又将这一段关系赤裸裸的展现出来并推向了高潮,于是秀米和梅芸彻底不能共存了,终于,梅芸替秀米在长江对面的长洲找到了一户人家准备出嫁,却在出嫁图中遇到土匪截亲勒索,而她的母亲梅芸却不肯出赎金为她赎身,当然最后母亲梅芸去世了,秀米也并没有遵从母亲遗嘱给她埋在金针地里,因为那里葬着张季元,不伦不类的爱情,让相互依靠的母女变成仇人。秀米在土匪窝花家舍没有哭没有闹,在她看来,最爱的张季元死了,她的心也就死了,至于这身体,谁喜欢谁就糟蹋去吧!但是船上马弁和她的对视又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弁为了得到秀米,参加了蜩蛄会,杀了花家舍的当家,秀米自然而然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那么无私无畏吗?张季元也问过自己,革命是为了什么,他最终在日记里写到,是为了女人,为了秀米,马弁革命是为了什么,也是为了秀米。所以,看吧,不管是饱读诗书的革命领秀张季元,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给土匪管马的马弁,最终,他们的目的都回归到最原始的人性身上,革命,是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
书的第三章写的是秀米从日本回来开始为建立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而努力做的一些事情,其中她的孩子小东西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可是最终他却惨死在乱枪之下,仅仅只有五岁。看似威风凛凛的校长,掌握着普济的生杀大权,手下的人却各怀鬼胎,只有小东西是义无反顾的爱着秀米,看到官兵来了,不顾一切的为母亲通风报信。而翠莲,秀米父亲的小妾,秀米的玩伴,却为了那一个子虚乌有的算命人的话而背叛了她。属猪的龙守备和翠莲一起欺占了秀米的一百多亩良田,同时也破坏了革命。但其实,在龙守备破坏革命之前,秀米的学堂已经千疮百孔,本身聚集在她身边的都不是什么正经人,大家各自心怀鬼胎,果然有了好一点的去处,立马不再跟着秀米闹革命了,甚至还把秀米买田的筹集的军费也卷跑了,除了谭四。当然谭四跟着秀米也不一定是为了革命,他也是为了秀米这个人吧,秀米最终被捕入狱,并且在狱中生下了她和谭四的儿子,但却被抱走不知去向。革命,其实革的是人性,翠莲的背叛和谭四的坚守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可是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能革的掉吗?所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革命失败是必然的。
最后一章写了秀米出狱了,可惜她变成了哑巴,她并不是真的不会说话,而是用不说话来惩罚自己,在她看来,因为自己一意孤行闹革命,结果赔上了小东西的性命,可见,她的内心是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悔恨的,这也可以解释后来有很多革命者邀她再次出山而被她一一拒绝,包括那个六指。她应该是真的失望了,所以不问世事,只醉心于花草。最终她通过瓦釜的冰花看透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她明白了自己的脆弱和渺小,却承受了不了这样的现实,心绞痛而死去。和她行程对比的是那个憨厚老实的女仆喜鹊,她没有文化,却顽强生存,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有一天,她为了和秀米交流学起了认字,学起了写诗,在尝到有文化的甜头后,她也开始有了隐隐的不安。当你了解太多后,势必不能再向从前一样单纯甚至单一的活着,所以,读书识字是好还是不好呢?那时候的中国人,我们说他愚昧无知,但却勤劳善良,现在的中国人,人人都识字,可是却充满了奸诈算计,也不肯踏踏实实做人了,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呢?还是复杂人性的必然结果?
如何评价格非的《人面桃花》?
人生就是从一个梦跌进另一个梦里。 人总是难以抵抗命运的不仁慈,就如同一只蝼蚁一般对着一片惘然而又苍白的天空无力的呐喊。我曾说坐井观天是人间最快乐的事,那人间最痛苦的事就是坐井观了一半的天。 江南氤氲的雨乡里有多少个秘密,多少个壮志未酬的人。那些壮志未酬的人的心里有多少风尘仆仆的风雨长廊。 秀米的一生绝不是幸福的,事故突起,沦为花家舍的奴隶。远渡东洋,总有完不成的梦想。被人出卖,家破人亡未可知。被天戏耍,革命如火燃烧。但你总觉得秀米这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着意义,她一辈子都在探寻着生命,人世,革命,风雨长廊,花花草草,星辰,时间以及死亡的意义。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她是不是对生活总有些许不同的解释。在一个又一个沉醉的梦里,她是不是也曾努力的爱上了生活。 她天生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需要提问。
如何评价格非的《人面桃花》
这本书是很早以前读的了,当时还没看过太多格非的小说,所以印象不深。前阵子看到这个问题,又找来书翻了一遍,感觉很有意思。 倒说不上评价,只是个人读书的一点体会。另外,一来本人懒散,打字麻烦,二来怕被人笑话矫情,所以就不说“格非老师”而直接称呼“格非”了。其实我心里还是很尊敬他的~ 之前看到有人在书评里讲,《人面桃花》是“金瓶梅”式的《百年孤独》,我觉得不妥,说是“红楼梦”式倒更好一点。无论是其中的诗句、古体文书,还是格非假借小说讲梅的一段,甚至包括最后四分之一部分与前文的巨大差距,都更像红楼梦。 遍观其书,可以说,格非在创作时是有极大野心的。各式文体交融、眼花缭乱的结构、无处不在的伏笔,包括其中的诗文、引用,无不用心良苦。在句式上,也一改先锋时期略带翻译腔的风格,那种典型的依靠大量意向堆积的句子不见了,变得长短交融。 在阅读这篇小说之前,我对两个地方非常感兴趣:一是,格非不大擅长正面描写,他会怎样叙述一场革命。二是,在这部长篇里,格非还会不会使用他引以成名的叙述空缺。 结果,也算是意料之中,革命的大部分场景被略过了,其中自然也包括秀米前往日本时发生心理转变的情节。有人说这正是叙述空缺的一种使用,我同意,并且我很赞同这样的手法。因为恰恰是这样的过渡,保持了全文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但我还是觉得,格非有些取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