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邬思道

时间:2024-12-15 09:43:46 编辑:莆仙君

邬思道,历史上真的有邬思道么?

历史上真的有邬思道么? 历史上存在邬思道这个人。 邬思道,又叫邬斯道,字王露,是清代绍兴人氏。邬思道自幼读书,他的理想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就是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不过可惜的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屡试不第。贫寒的家庭出生并不足以承担他专心科考,为了维持生计,邬思道无奈之下只能放弃科举考试,转而以游幕为生。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 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邬思道 历史上雍正的谋士是戴铎还是邬思道? 历史上没有邬思道这个人,雍正真正的谋士就是戴铎。邬思道只是二月河笔下的人物,它的原型之一就是戴铎。 戴铎,本为胤禛家奴。至于他何时进的胤禛的雍亲王府,已不可考,但至少是在康熙二废太子、诸位之争白热化之前。后被胤禛推荐担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等职。 当时,在胤禛的智囊团中,戴铎只是他豢养的谋士之一。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却做了一件让历史不会忘记之事: 他给自家主子胤禛一连写了10封力劝其夺取皇位的建议信,并献上了自己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史上于是就有了“戴铎十启”。 纵观“戴铎十启”,这无疑是10封深谙政治权谋,透辟人心、人性的官场信。正是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指导了胤禛的整个夺嫡继统策略和路径。 扩展资料: 作为奴才的戴铎,似乎毫无察觉自家主子胤禛的态度变化,这一年他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在大学士李光地面前保举胤禛,并许诺将来“富贵共之”。 胤禛对戴铎的越来越鄙视,其根本则源于他对自身的越来越自信。事实果如其言。当胤禛变身为雍正后,戴铎不但未能奴从主荣,反而在雍正元年,直接发往年羹尧军中效力。 可戴铎作死的步伐仍未停止。也许是为了表明“我是皇帝的心腹”,也许是为了巴结年大将军,他竟把自己的“戴铎十启”连带雍正的批语一并拿给了年羹尧炫耀。 到了雍正三年,经一纸上谕申斥戴铎“行止妄乱,钻营不堪,暗入党羽,捏造无影之谈,惑众听,坏朕声明,怨望讥议,非止一端”后,最终将他处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戴铎 邬思道历史真实形象。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勇有谋,于是干脆的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没有人敢揭发。 邬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扩展资料 邬思道生平事迹: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之后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邬思道生平事迹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没有杀邬思道?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邬思道是雍正皇帝潜邸时候的谋士,雍正没有杀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邬思道才华横溢 作为雍正的首席谋士,邬思道在雍正登基中是出了大力气的,不论是雍正和十四阿哥去抗洪救灾还是清理国库欠款,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别的阿哥都不愿意做,他就让雍正去做,去赢得康熙的欢心。 二、邬思道知进退 雍正登基的过程是凶险的,知道他调兵和背后的隐情的高福这些人都死了,邬思道也是清楚的。他在雍正登基以后态度立马转变,执以君臣之礼,并对雍正讲自己不能做官的理由和不能全隐的理由,说自己半隐,既然雍正能时刻找到自己,还能为他继续效力,并哭着用旧情来打动雍正,这就什么高明了,雍正能掌控他也就没必要杀他了。 三、邬思道能持续发力 雍正登基以后,施行新政等措施也是不顺畅的,邬思道不断的跑到雍正信任的李卫、田文镜、年羹尧身边出谋划策,可以说在雍正登基后也是出了大力气的,但是因为没有官身,别人不会注意到他,雍正心里其实是明白的。 邬思道跟李卫一样,一心为雍正做事,却不贪功不跋扈,不像年羹尧就是因为这个死的。他能一直为雍正效力,却不贪功,又在雍正的掌控下,还有能力,雍正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杀他了。 扩展资料: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料事如神,具体表现在: 1、邬思道料定太子第一次被废,让四爷回避,十三爷出面见太子,结果就是保护了四爷,十三爷被康熙锁拿。 2、剿灭江夏镇一案,邬思道料定年羹尧将来难以驾驭,提出让李卫去四川盯着年羹尧。 3、邬思道料到李卫要升官,雍正把只能寄给巡抚和总督的庭寄也给李卫送了一份,之后李卫升江苏巡抚。 4、邬思道料定西北争战,康熙任命十四爷为大将军王,并以此试探四爷和八王。 5、康熙大寿之日,八王狸猫换太子,掉包十四爷的寿礼,康熙却没有彻查此事,邬思道料定皇位继承人不是十四爷和八爷。 6、邬思道料定雍正飞鸟尽,良弓藏。于是,故意让十三爷多派兵,把雍邸包围,表明自己不想跑,而后拜别十三阿哥之时,提醒其,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要被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邬思道 谁知道雍正王朝里之前辅佐过雍正的邬先生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雍正即位后邬先生离开了京城,决定归隐。 详细剧情: 在雍正得大位之后,雍正曾经问过邬先生将来的安排。邬先生拒绝了高官厚禄。给自己一个半隐的安排。所谓半隐就是雍正知道邬先生的行踪。邬先生也能通过李卫、年羹尧、田文镜得到皇帝的消息,跟雍正还有交流。 邬先生在辅佐雍正登基之后,选择了这条退路。邬先生也估计到,凭自己的功劳和雍正的感情,这种退路雍正是不会太为难自己的,自己的后半生也可以得到保全。 离开京城的邬先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老实实。直到雍正彻底确信邬先生不会泄密,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扩展资料 邬先生原型: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 邬先生事例: 当时,四阿哥雍正已经入宫,明确了帝位,掌握了局面。在正式称帝之前,回到雍王府。此时,邬思道主动辞行,雍正竟然没有热情挽留,显得十分薄情。十三阿哥心有愧疚,于是代为送行。 见面时,十三阿哥表示歉意,邬思道却不以为意,说出了一番与天子交往,共贫贱容易,共富贵艰难的感慨。 当十三爷提出,雍正答应封他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时,邬思道再三强调,希望十三爷入宫力辞封爵,否则难保一世平安。并且暗示,此前那些帮助雍正打探消息,做一些黑活的心腹,都会在当天被尽数灭口。 十三爷大为吃惊,觉得邬思道言过其实,觉得四哥雍正不会那么坏。事实却证明,雍正的举措和邬思道所料几乎一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邬思道最后是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并没有死,是隐居了。 邬思道雍正帝身边的谋臣,出狱后被雍正聘为两位王子的师傅,进入了雍正的幕府。为雍正皇帝的即为出谋划策,雍正帝登基后离开京城。 邬思道离开京城后开始是当了李卫的幕僚,之后在太原遇到了受命了解清查藩库亏空情况的 田文镜,邬思道开玩笑说,只要田文镜如果答应每年给他八千两银子,他就帮田文镜打这场官司。田文镜答应,邬思道便一语道破藩库暗藏的秘密。 之后跟随田文镜去了河南,后来得知雍正帝要来河南,邬思道借口田文镜不付他薪酬大吵一顿之后离开,此后就没有邬思道的剧情了。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邬思道: 邬先生名思道,字玉露,绍兴人。家贫,以游幕为生。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 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 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 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 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邬思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王朝 “杀高福者,邬思道也。”是什么意思? 邬思道说这话无非是因为自己品格高尚,自己答应救却又没救下高福,就是“自己杀了高福“。 高福注定要被杀,因为剧里老四杀伐决断,对奴才管教甚严。高福无意醉酒漏嘴,破了老四家教严奴才口风紧的名声,况且是这么重要的事,而且在知道说漏嘴之后不是马上跟老十三邬思道(高福的胆量肯定不敢直接跟老四说)坦白认错,而是背叛主子破罐破摔跟老八的人继续眉来眼去,注定被杀。 邬思道知道泄密的事,跟老四商量,想将计就计,让高福将功抵过、顺水推舟把信给老八(这么重要的事不可能不跟老四商量),使老二老八两虎相争,自己坐山观虎斗,借老八手废太子,同时进一步加深康熙对老八党企图夺嫡的不满。 但老四不守信用,还是背着邬思道杀了高福,邬思道自感自己承诺救人却无能为力,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才说了此话。 邬思道让胤祥辞掉铁帽子王,胤祥没听,为何仍得以善终? 要搞清楚一个概念,《雍正王朝》的男一号是雍正。虽然邬思道神通广大,神似诸葛亮和刘伯温一样的人物。但是,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他不是刘禅那种阿斗。雍正更像朱元璋,即使没有刘伯温替他参谋,照样玩的转。 邬思道被雍正反摆一道,在电视剧和小说中不是一次两次了。早期,邬思道打心眼里是很自负的人。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中,雍正只要按他的计谋行事就行了。结果清理刑部冤狱一案,雍正就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雍正的这个小心机,让邬思道很是意外。 邬思道力劝雍正不要接这个棘手的案子。结果雍正当着康熙的面,还是假模假样的把案子给接了。 气的邬思道以为雍正是阿斗之才,扶不起的烂泥巴。其实是雍正有意向邬思道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连夜对自己下狠手,故意让自己得风寒病。既在康熙的面前表功、得宠,又摆了所有人一道。雍正的这股狠劲,让邬思道感到很意外。 后来邬思道跟十三爷说: “这个铁帽子王,这……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不过十三爷你不用担心,只要你收敛锋芒,皇上是不会怎么样子的。” 邬思道说的这些话,并不能说明邬思道他说错了。因为府里替雍正办差的人,确实被雍正杀了不少。十三爷也确实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在雍正面前毕恭毕敬,君臣关系分的很清。 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雍正未登基之前,十三爷跟雍正下棋,腿都是翘着的,一副飞扬跋扈的模样。雍正登基之后,这哥俩再下棋时,十三爷都是弓着腰,一副恭维谨慎的模样,连笑都是很勉强的假笑 只不过允祥这种刻意的谦逊,并没有得到雍正的欣赏。因为,邬思道和允祥忘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雍正为人非常刻薄,当王爷时就没有几个能信得过的心腹。 而且,雍正他是一个想做一番大事的人,不管是整肃吏治,还是清理国库,雍正都需要允祥的帮忙。如果连十三爷都敢杀,谁还愿意替他卖命干活呢?所以允祥越是怕雍正,雍正反而会更加起疑心。也会觉得允祥是在找死。 雍正要的是能替自己办事的人,不是逢迎拍马的人。允祥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转变态度,主动帮雍正挑担子。 后来还有一段,是小说中的内容,电视剧中没有拍出来。邬思道从田文镜处离开后,本想去江苏帮李卫处理几件案子。结果,邬思道跟李卫细聊后才知道一个大秘密。 原来李卫一直跟雍正有密折联系,而且邬思道从田文镜处离开后的动向,雍正也摸的是一清二楚。邬思道就像笼中的鸟儿一样,逃不脱雍正的手掌心。 小说原文是: 邬思道又翻过一页,却是皇上的朱批。这朱批后面还有一段话,却是针对邬思道的:“邬先生现在哪里?听说他到了湖广,又沿江东下,可能已到了南京。尔一定要设法找到他,将此折让他看看,听听他有什么想法,再详尽地报朕知道。告诉邬先生,允祥很想他,朕也有事要垂询于他。他不必回家乡了,就由你妥送至京,安置到怡亲王府可也。” 看了皇上的这份朱批,邬思道头上冒出汗来了。想不到皇上原来答应让自己“中隐于市”,竟是不可能了。 邬思道自言自语地说:“皇上有什么事要垂询于我呢?”李卫笑笑说:“先生,这事我可不知道,也没资格知道。我这里还有一份朱批,说请您在五月十五前,一定要赶到北京。但这份朱批,因为牵连着擒拿甘凤池的案子,皇上没说让您看,我也不敢拿给您。您只管放心地走吧。两位夫人,就住在我这里好了,翠儿会好好侍候着的。”邬思道原本想替李卫参谋几件大事后,找一个乡下地方彻底的隐居起来。没想到李卫也是个人精,看见邬思道自己送上门来了,就不能放他走了。不经意间,就把邬思道的两位夫人扣在了自己的总督府。邬思道就算想跑,老婆还在人家那里扣着,能跑哪里去呢? 这件事也证明了,邬思道太小瞧了雍正,也小瞧了李卫。能跟雍正混的人,都不是什么善茬子。十三爷也是如此,后来的剧情中,每次允祥想跟雍正提几点意见时,必然要拿出那几句老话先呛雍正: 你是皇帝了,很多话不敢跟你说。你要说不让我说,我就把亲王爵位辞掉不干了。看你听不听的进去!心机,这都是心机。雍正、允祥在相互玩心机耍手段。李卫、田文镜、乾隆、弘昼这些人也都在玩心机。而且都玩的不差,邬思道反倒变得木讷了。 对于允祥、李卫、田文镜他们来说,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尽心尽力替雍正办差,事情办好了,小命才能留着。如果出工不出力,雍正要这些人何用? 允祥最后能被雍正高度评价,正是因为他摸准了雍正的心思。既按照邬思道的意见,对雍正毕恭毕敬,恪守君臣的本分。又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替雍正揽事,助雍正推行新政,还能时不时的提几句“劝谏”之词。 对于这样的允祥,雍正又怎么可能怪罪于他呢?如果允祥只是毕恭毕敬,啥事都不敢干。反倒觉得很不自然,太做作。雍正心机深,难免他会往别的方向去想。 所以说,邬思道确实很老道。但是他接触到的雍正,只是夺嫡的雍正。继位后,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雍正,邬思道并不了解。 历史上(70)有邬思道么(1)


邬思道是否真有其人?

历史上存在邬思道这个人。邬思道,又叫邬斯道,字王露,是清代绍兴人氏。邬思道自幼读书,他的理想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就是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可惜的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屡试不第。贫寒的家庭出生并不足以承担他专心科考,为了维持生计,邬思道无奈之下只能放弃科举考试,转而以游幕为生。人物轶事: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历史上邬思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邬思道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邬思道是老死的,邬思道是一个聪明人,知道位于高处的滋味也知道皇上不好伺候,所以敢于取舍,之后就辞去工作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的邬思道出了2本书,但是不是以自己的名义出书的,而是以好友田文镜的名字发行的,讲述的主要是游幕之道。书发行后,成为了行业标杆,被同行师爷们广为传阅借鉴。绍兴师爷就此成为了名流大腕,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师爷这个行业也以绍兴区域最为出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到死都没有见雍正一面,隐居山林,做个私塾先生,悠然自得的过着下半辈子。影视形象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够取得皇子夺嫡之争的胜利,邬思道这位“大智近妖”的谋士做出了绝对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凭借着对康熙皇帝内心真实想法的精准把握,邬思道为皇四子胤禛制定了一条有效规避风险、成功走进康熙皇帝内心的夺嫡之路。“国库欠款清理”、“刑部冤案”、“举荐新太子”、“剿灭江夏镇”乃至最后关头的周密安排,邬思道在“九子夺嫡”中,始终以高深莫测,近乎妖人的形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