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什么是构图?
“构图”是一个外来语,原意为组合、构成,是一个专用的美术术语。在美术创作中,构图一般是指在平面的空间中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画面整体,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构图是美术传达的第一步,还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这在前面“预成练习”中已涉及)。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是“画之总要”。还应指出的是,构图还是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之一,是绘画美的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构图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性和审美气氛。一般说,构图涉及各种形式法则,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变化统一法则的应用,由此产生对比、均衡、同一、节奏、韵律、数比等等构图的基本规律。同时,构图还涉及许多表现因素,如透视法则,平面构成法则,空间法则,色、形、线的对比与呼应,人物形象之间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动态关系等等。恰当运用和处理这些因素,才能构成所需的艺术整体。
画字结构是什么?
合体字,半包围结构。画(拼音:huà)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表示以手执笔,下部是笔画出的线条。画的本义是用笔描绘图形, 一说本义是划分地界。由用笔描绘引申指画出的图形,用作名词。汉字的一笔叫一“画”,也是由描绘引申而来。划分界限含有设计、规划的意思,因此“画”又指规划、谋划。广而言之,用手、脚或器具某种动作也称“画”。相关信息:“画”初为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上部像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聿”),下部是一些交叉的图形(构件A),两相会意,表示手持笔以规画。又(本义指手)既可在笔左也可笔右,有时也把“又”省去;笔下可有笔毫,亦可无。至西周时,会意结构仍处于优势,不过交叉的线条已为田地形的“周”所取代,这描绘的是亲手丈量土地尺寸时的情景。因为在上古时代,家族、部落、邦国之间常常因为土地面发生争端,为了减少冲突,人们便通过在土地上划下印记分割土地的方式来划分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