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扩展资料历史发展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虽无具体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中京大定府至东京辽阳府之间设置了驿站,有十四处驿馆。到金代时,则在上京会宁府至燕京之间,沿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到了明代除开通沈阳至旅顺的驿站外,在其它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在明代还设立了递运所,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由各地卫所管理。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递运所除担负驻地指定运输路线的任务外,还要做好海、河运输的集散工作。清顺治帝入关后,建都于北京,称原来的都城盛京为留都,盛京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盛京驿站基本上是沿袭明代驿站设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是根据交通状况而定。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报局的设立开始与驿站相辅而行,继而废除了驿站,同时有文报局专司其事,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百里加急
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的区别是什么?
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区别在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事态的严重性。再者,就是马的质量问题,八百里加急的马肯定就是好马了。至于六百里加急,相对于八百里加急,则事态没那么严重。如果是四百里加急的话,则是一种十分人性的的考虑,路程相对较短,人也可以不用那么赶。六百里加急,则介于八百里加急和四百里加急之间,随时有可能转化为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具体释义: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古代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为什么没有人敢截道,抢劫?
因为古代的加急情况都是朝廷特许的情报文件,普通劫匪会因为风险高且利润低而不敢截取。敢截取加急文件的,一般是与朝廷造反的反贼。古代的中国帝王为了保证自身领土的完整以及战争情报的传递,会在全国各地设定各种各样的驿站来传递情报。一般这种加急的情报传递单个价值不高,且截取风险极大,普通的劫匪根本就没有能力敢去拦截和抢劫。一:普通劫匪根本没有能力敢于拦道抢劫。在古时候。劫匪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一般的小股劫匪只有十几人或者数人之多。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般都会选择抢劫一些富商或者说有钱人的大批财物珠宝。像古代朝廷的几百里加急文件。不仅单个利润低,而且风险非常大。这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二:抢劫加急文件风险极大。 由于古代战乱的频繁增多。朝廷方面为了保证全国信息的畅通,会设立多个驿站来维持信息的传递和输送。一旦有人敢于截取加急文件,这就等于是在破坏朝廷的信息情报系统。这在古代的话就跟与朝廷造反的反贼无异。因此抢劫这种文件的风险性极大,一般普通的盗贼在遇到这种加急情报传递时都会避让通过而不去招惹。三:加急文件的背后是朝廷系统的支撑。古代朝廷所具有的军事力量是极为强大的,因此对于加急文件的重视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某些不知名的普通劫匪劫取了这些文件。破坏了信息传递系统。就会遭到古代军队的大范围围剿。轻则全部歼灭,重则株连九族。这也是加急文件无人敢于截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800里加急,为何没有人敢拦路抢劫?
在中国古代,通讯是非常困难的,当时为了加快信息传播,古人想了很多方法,信鸽、驿站、烽火狼烟都算。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皇帝的命令必须听从。八百里加急的信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消息,而且对于送信的来说也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有八百里加急的信息,其他人也不敢阻拦,这是为何?因为八百里加急可以说是最高等级的信件,一般都是事关生死存亡的事情。送这么重要文书,必是武艺高强的人送。谁敢拦截这些人?再者,送信的人身上也没有多少油水可捞,没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古代没有现在发达。普通邮件是鸽子寄的还是邮寄的,长时间是正常的。为了快速的发一些紧急的信件,有专门的帖子来发这些东西。之所以叫八百里加急,是因为八百里加急是最高级别的传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等级。而且八百里加急,基本上是一路风驰电掣,路过驿站的时候换马,人不能休息,只能吃点干粮,根本连热乎饭都吃不上。如果实在跑不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了驿站以后,可以换其他人来送。但换人后也是马不停蹄。此外,这样的信件一般都有专门的标识,一眼就能看出来。之所以没有人拦截或者抢劫,主要还是因为事关重大。一旦信件出现问题,抢劫的人除了自己要被杀之外,可能直接株连九族。而且,八百里加急很多都是关于作战计划或者皇帝的命令,没有人会去触这个霉头。除非是真的孑然一身,世上再没有牵挂的人和事。或者就是专门培养的死士,毕竟他们的任务就是替主人赴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根本不回去打这些信件的主意。
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通过古装剧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有重大军事情况或传达政令时,用八百里加急调度。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是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那么这个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为什么没人敢拦截?鸡鸣驿站:中国唯一现存最完整的邮政站。位于河北境内首先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马车是主要的。古代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在400多公里。在如此漫长的旅途中,马匹也需要休息。因为马不是机器,一匹马不可能连续跑几百公里。所以每个朝代都有很多驿站。驿站是官员们送情报吃饭、登船换马的地方。这说明了驿站的重要性。以唐朝为例。唐代驿站遍布全国,分为艺鹭、水饴和水怡三种类型。一般间隔20-30英里。全国共有1600多个邮政站,邮政人员多达2万人。隶属于兵部管辖。唐代的驿站制度非常严格。在邮寄过程中,不能出错。如果因为错误处罚很重,唐朝规定如果信件延期。八百里加急皇家驿站仿古建筑八百里加急,一般一天行驶300英里,紧急情况下,一天行驶400英里,500英里甚至600英里,最快速度达到800英里,而这个八百里加急,死马当活马医的情况会经常发生,所以只有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才会用800英里紧急报告。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繁阳发动兵变,两地相距三千里。但不到六天,安禄山兵变的消息就传到了北京,每日行程达五百里,可见传播之快。根据历代尺长的计算结果,唐朝的尺长约为531米,500里现在约为265.5公里,800里现在为424.8公里,可见速度之快。古代战争因为八百里加急发的都是国家安全的紧急消息,不携带重要财务,法院也很重视。如果在路上被土匪抢了,朝廷肯定会派军队清剿,甚至灭族,这是无人敢劫和原因。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八百里加急最快要两天时间。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扩展资料:八百里加急的由来1、春秋时期,对于传递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于是「马传」应运而生。近距离的物品传递使用「单骑」传递,长距离的传递则使用「接力」传递。2、秦统一全国后,十里设一亭,而处在交通线上的亭同时具备通信功能,被称为「邮亭」。这时,快递有了快慢之分。一般普通物件对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要求;但一旦物件上有着「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日行300里,而若写上了「十万火急」的字样,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达到日行400里,这在当时可谓是神速。随着官府职能的日益完善,对传送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秦朝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传送人员的招募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3、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递业进一步发展。这时对物品运输方面,增加了新的规定:物件必须由快递员骑马传送。如:紧急公文要求每日策马200里,在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日行500里。4、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快递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对程限有着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5、唐朝时期,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而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6、宋元时期宋代的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7、明清时期到了大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驿传的速度可达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尤其是咸丰和同治时期,一旦打了胜仗,就立即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传递消息,这就是那时的「红旗报捷」。也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所以,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快递主要是为皇家和达官显贵的人服务的。且由于官方快递只传递官府和朝廷的物件,很少对民间百姓开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该怎么办?于是民间就出现了——镖局。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最快的为日行500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百里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