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邮是哪个大学
西邮是西安邮电大学,学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及随后的西安邮电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邮电学院,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邮电通信类普通高校。2000年划归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西邮、西安邮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陕西省政府共建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高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长安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西北地区唯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和东盟培训任务的高校,已发展成一所以工学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及随后的西安邮电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邮电学院,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邮电通信类普通高校。2000年划归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长安、雁塔两个校区占地1500余亩,下设18个教学单位、48个本科专业;拥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职工1600多人,在校生1.8万余人。
西邮是哪个大学
西邮是哪个大学如下: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本院校。西安邮电大学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所公立大学,简称西邮。西安邮电大学肇始于陕西省邮电人员训练班与甘肃省邮电人员训练班。西安邮电大学于2012年由西安邮电学院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学校目前有雁塔、长安两个校区,总占地一千五百余亩,在校学生一万八千余人。西安邮电大学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理经文法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2013年5月,陕西省政府与工信部签署协议共建西安邮电大学。扩展资料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36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5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二三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6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6人,客座教授130余人。荣誉:学校是陕西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西北地区唯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和东盟培训任务的高校。被教育部授予“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校党委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
西邮是211还是985
西邮不是985也不是211。学校发展:西安邮电大学简称西邮,不是985也不是211,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陕西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位于西安市,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的西安邮电学校。1953年邮电部将西北邮电学校改名为西安邮电学校,1955年学校改名为西安邮政学校,2012年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员工一千七百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五百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10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4人,客座教授150余人。学科建设: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基地等。西安邮电大学重点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该专业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基本理论、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方法,熟悉电路、计算机、信号处理、通信等相关系统知识,从事集成电路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教学、开发及应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机器人工程:该专业主要研究工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可从事机器人类企业、工业类企业相关岗位,例如机器人设计、自动控制、设备运行等,主要课程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自动化:该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能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制造系统自动化、机器人控制、智能交通、物联网等方面的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的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