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几大常用穴位大公开
【导读】:中医保健主要是通过身上的各大穴位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经络养生因此而应运而生。如果你感觉身体有些小病小痛,不妨利用经络养生来化解这些疾病。 风池穴 有祛风清热、疏通头、目、面部气机,善于防治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类头痛和眼、鼻、耳等五官病症,以及中风、癫、狂、痫的功效。同时,穴位于颈项部,也是防治颈椎病、枕神经痛等颈项部疾患的主穴。 取穴方法: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 保健应用:风池穴可用于内、外风邪所致偏正头痛、头晕等头部病症,同时是平息肝风的主穴,常用于高血压、中风的防治。对于此类病症,可采用揉按法,或艾条灸。风池穴还是眼痛、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近视等眼疾防治的有效穴位。每天按揉风池穴,对改善眼部症状有一定疗效。 颈椎病的颈项强痛,外感风寒的颈部冷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所致颈疲劳症,可以按揉风池及其邻近穴位、肌肉,或艾条灸,或拔罐,均能改善症状。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具有调经止带,健脾祛溼,通利水道的作用。善治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 *** 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溼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是全身的强壮、保健穴之一。 取穴方法: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保健应用: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民谚有“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之说。三阴交穴可采用揉按法,或艾灸法。对于女性保养子宫和卵巢,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改善性冷淡,对于男性性功能障碍,对于高血压病、肌肤过敏、溼疹、荨麻疹、皮炎,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坚持按揉三阴交,能收到好的效果。 阿是穴 各种疼痛、酸痛可以选择阿是穴。阿是穴是指医者在按压患者痛处时,患者会“啊”的一声,故名“阿是”,所以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有痛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临牀上多用于疼痛性病症。按压阿是穴对于骨伤、筋伤类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疏通气血,通经活络、解痉止痛。如治疗颈腰椎病、肩关节炎、头痛等各类疼痛,可采用揉、按、叩击或灸法。 取穴方法: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保健应用:玉龙歌诀:“脊背强痛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表明其不仅用于急救,对于急性腰痛也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对于血管性痴呆、抑郁、失眠等慢性精神神志类病症也有效。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 *** 。以每分钟20至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水沟穴 养生保健可以经常用艾灸关元和气海两个穴位。关元和气海是人体常用的强壮、保健穴之一。关元穴具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之功效;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固肾回阳之功效。 取穴方法:气海穴:采用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寸半。关元穴:采用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保健应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等。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元穴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补肾虚、治痛经、子宫虚寒不孕、治虚喘均可用灸法。治糖尿病: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穴。治各种血症:本穴为血液循环的强壮 *** 点,又为先天气海,元阴元阳在此交会,虚症用灸,平时多揉按拍可促进血液循环。
想要十二经络的穴位名及走向
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络脉)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共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 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走向和穴位可以去网上查,那样讲得比较详细,给你一些大概就比较好学。如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腹);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
人有多少穴位?
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穴位的本质:有人对穴位的电特性进行了探讨,发现皮肤上有些地方有导电性高的“好导穴”,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一致。但后来发现,穴位总面积仅为体表面积的4%,阻力更大。后来,人们用最弱的电流刺激肌肉。肌肉能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叫做运动点。结果表明,运动穴位与穴位分布基本一致。但运动点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人研究过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有关。一个器官的一个点和神经通常属于一个脊髓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皮肤和神经是同源的,在神经中枢有皮肤区和器官的投射点。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穴位
人有多少个穴位
人体全身大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一共有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也被称为“死穴”。 针灸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通过用针刺入穴位即可治病,那么,了解穴位也是一位中医从业人员的必备常识,究竟人一共有多少个穴位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02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03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04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05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