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三光荣”精神在地质图书馆工作中的体现
陈晶(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摘要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长期艰苦实践的结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光荣”对于发扬地质队伍优良传统,推动地勘文化建设,促进地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拥有97年历史的中国地质图书馆在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光荣”精神更是渗透到图书馆的每一个发展脚步中。本文结合新时期地质图书馆工作的特点,简要分析“三光荣”精神在各个环节中的体现。关键词 “三光荣”精神 地质图书馆“三光荣”是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它既是地质系统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又为地勘系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又把“三光荣”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并为地质工作者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200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地质工作中再创辉煌。“三光荣”精神是地质行业永恒的精神追求。“三光荣”精神作为地质文化的核心,从人生观、行为模式和价值追求三方面展现了地质人的崇高境界。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趋多元化,地质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此,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指出:“‘三光荣’精神是我们最大的文化建设,要加以总结、提炼、传承、弘扬,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在工作中总结、提炼、传承、弘扬,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三光荣”精神一直是地质图书馆人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的一项工作准则。1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其精神实质是奉献,它要求地质找矿工作者热爱地质找矿事业,献身地质找矿工作。虽然远离地质找矿第一线,远离找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但是地质图书馆人一直以自己的事业为荣,秉承着“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馆训,始终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图书馆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在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国土督察局、地学院校以及大型矿业公司等都留下了图书馆人的身影,宣讲资源与服务、培训数据库使用技巧以、调研需求以及赠送专题服务成果等内容不仅为一线的地勘单位科研人员送去了前沿的技术信息,更为科研人员开通了一条自我提升的知识通道。我们不仅服务地质科研一线人员,我们还服务地质科研管理层与决策层以及广大的地学师生。每当面对读者如饥似渴的眼神、每当听到读者由衷的赞叹、每当送走一个个不远万里来我馆查找资料的读者,我们地质图书馆人是骄傲的,是自豪的,我们的字典里也许缺少新发现矿点、新增储量等这样的字眼,但我们有读者满意的微笑,有科研人员真诚的道谢,有国家地质工作不可或缺的职责,我们以献身地质图书事业为荣。2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其实质是弘扬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有以下内涵:一是指物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增收节支、反对铺张浪费;二是指在劳动态度上要吃苦耐劳,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三是指在进取精神上要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四是指在品格风貌上要有高尚情操、廉洁奉公、先人后己。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各单位科研、生产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科研项目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数量逐年增大、对文献信息的科技含量的要求逐年增高、对文献服务的形式和种类的要求也不断增多。“以艰苦奋斗为荣”要求地质图书馆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从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和文献服务快速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转化,提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学科化、专业化开发的能力。这就要求地质图书馆人充分发扬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吃苦耐劳、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另一方面提升自己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要求图书馆人进一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调研服务过程中不畏条件的艰辛,真正深入到地质工作的一线,深入到有需求的科研人员当中,并在走出去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服务过程中能过提供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在服务过程中能耐心地解答科研人员的问题,回来后能认真总结,及时反馈,并能第一时间解决科研人员日常的学科咨询问题;要求图书馆人有攻坚破难的信心和毅力,有加班加点的无怨无悔,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攻坚阶段齐心协力发挥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3 以找矿立功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三光荣”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奋斗目标,地质找矿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地质找矿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因此,多找矿、找好矿,是地勘单位的神圣使命和主要任务,是衡量对地勘工作贡献大小的主要尺度。图书馆人虽然远离找矿一线,但是我们的工作可以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提供坚强的保障。近年来图书馆努力融入国家地质工作主流程,始终坚持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线和根本宗旨。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图书馆人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信息,随着数字化、学科馆员、情报研究和成果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我们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页岩气、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稀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矿产综合利用、铀矿地质、深部找矿、物化探新技术、航空遥感、地质环境监测、国土规划等几十个课题的开展不仅为找矿一线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情况说明及数据,为科研人员的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的同时,更为他们节省了很多的精力与时间。境外地质矿产图件的服务更为全国多家地调院、煤田地质局及核工业单位提供了境外矿产勘查的第一手资料。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申报项目与奖励提供了支撑,使科研人员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实现找矿的目标。目前,图书馆的服务已从过去单一地到馆服务形式扩大到网络服务、VPN服务、学科服务、专题服务、科技查新、情报研究,项目合作、成果管理、支撑服务及主动推送服务等;服务范围从部局直属单位扩展到全国的地勘行业部门;服务内容从单一的浅层次向多层次全方位知识服务推进。有效地保障了科研人员的需求。4 结语总之,在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三光荣”精神依然是地质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三大法宝”,是地质图书馆给人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参考文献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卷首语)[J].浙江国土资源,2011,(9)张先余.弘扬“三光荣”精神 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7)
浅议新时期的地质文化建设
刘倩(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西安 710054)摘要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组建的地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创造了地质系统所特有的文化——地质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地质文化建设,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关键词 地质文化 文化建设 思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组建的地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创造了地质系统所特有的文化—地质文化。它是地质单位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文化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地质单位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地质单位发展的原动力。加强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地质单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地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地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原则地质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可以凝聚职工心力,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增强单位形象的辐射力。包含政治思想文化、安全生产文化、科学管理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和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地质文化建设是地质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质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把握时代,面向未来。有超前意识,体现时代感,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努力反映地质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社会特征。(2)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人不仅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地质文化发展的丰富者。地质单位活动的目的是盈利,但这不是唯一目标或宗旨,而应把“人”的自由、幸福(包括单位盈利、个人收入等)作为地质单位发展的最高目标。(3)突出特色,个性鲜明。在打造高品质的地质文化时,必须坚持地质的个性特征原则,紧紧围绕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单位突出特色地质文化模式,做到个性鲜明。在地质文化建设的各个主要内容上,一定要摆脱模仿和照搬,力求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成一家。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多年来不断努力,形成了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铸造了一只敢打硬仗、战则必胜的地质调查钢铁雄狮,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标兵单位。(4)领导垂范,大力倡导。地质单位领导既是地质文化的倡导者,又是组织者和缔造者,决定了其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挥倡导、策划、培育和垂范作用。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历届领导班子,向来重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业务的同时对单位文化建设常抓不懈。在中心营造了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单位文化。(5)优化建设,努力创新。地质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地质文化重在建设,而建设一定要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地质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一要观念创新,有价值的观念是成功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要制度创新,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可以给企业带来超出一般水平的长远利益。三要管理创新,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使管理效率提高到最大。四要形式创新,追求地质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化,优化人文氛围,发挥地质文化“黏合剂”、“润滑剂”的作用,达到地质文化“人事合一”的最高境界。2 关于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地质文化是地质单位的精神灵魂,是凝聚职工、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地质文化靠积淀,也要靠建设、培育。地质文化建设是一项汇集了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思想的、人文的系统工程,建设新时期地质文化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地质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质单位的发展实际,吸收各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构建和培育起具有新时期地质特色的文化框架体系,用地质文化凝聚职工,推动发展,提升地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2.1 地质文化建设要突出 “以人为本”地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通过在管理中体现文化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管理。因此地质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思想。首先要研究人的需求,要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科学地把握。现代人既不是单纯的经纪人、社会人,也不是单纯的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他们具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理想信仰、当家做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人的需求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基础。其次要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最高目标和工作中心。把握“人的需求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实现目标”这一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目标两个维度的结合,构筑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按照这一思想制定的文化和制度才能为职工所接受并自觉执行。2.2 地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 “化”地质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修炼“化育之功”的过程。一要“内化于心”。就是让广大职工对地质文化的理念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念入脑入心,有着强烈的心理情感和高度的心理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愿景。二要“固化于制”。地质文化的执行需要用制度体系来保证和支持,要使地质文化的活力持久而稳定,就必须把地质文化理念具体化、物质化、规范化为制度体系,形成先进的制度文化,用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三要“外化于行”。先进的文化需要人们去执行,地质文化最终表现为一定的行为模式。要通过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把单位的宗旨、理念、目标和利益纳入职工个人的思想体系中,使职工对单位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并自觉地付诸行动。2.3 地质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质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地质文化的深厚底蕴。新中国地质勘探工作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质行业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集中体现了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地质行业的精神品牌,是凝聚地质职工的精神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质单位仍然需要这种精神,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化,同时要融汇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变化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地质文化。首先要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地质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单位形象,把地质文化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着力培养职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地质品牌,创新管理理念,大胆吸收、借鉴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赋予地质文化新的内涵,构建适合地质单位发展需要的新时期地质文化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地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地质文化建设事关地质事业的兴衰荣辱,事关地质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对提高地质单位的知名度、品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服务于地质经济与发展应是地质队伍不懈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叶庆生.1999.闪光的足迹[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张云初等.2005.企业文化资源[M].深圳:海天出版社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简介
李华(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摘要 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但收藏有大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工作者编著的地质资料,而且还收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从技术角度看它的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它的史料价值非常大。目前,我国开采的许多矿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工作过,这些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记载了当时的技术和认识水平,是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笔者查阅了大量馆藏新中国成立前地质资料,选取了部分资料,编撰成此文。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关键词 旧中国;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简介馆藏资料是地质找矿、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制定产业政策、规划设计、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本馆”)馆藏地质资料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约7400余种。有外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国人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梭尔格、鲁滨孙、卫勒、伊立生、别也夫斯基、布加塔耶夫、安特生、丁格兰、赫勒、新常富、哈卜罗公丁、鲁滨孙等考察、调查编著的地质资料;有我国著名的地质专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谭锡畴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编著的地质资料。这些地质资料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展开了调查,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从技术方面来考察其参考作用已不大,但它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笔者现选择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介绍如下,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1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外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辛亥革命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机构,一些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国人进行的。李希霍芬(Richthofen)。本馆虽未收藏到李希霍芬编著的原著,但收藏有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从译著资料来看:他调查了基础地质、陶瓷土,涉足了我国的江西、湖南、陕西、四川及中国东部地区。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共包括7种:《江西浮梁景德镇陶土矿》/333号资料、《湖南省地质记》/1136号资料、《陕西地质纪略》/1137号资料、《江西鄱阳湖四周地质》/1138号资料、《江苏地质考察》/1139号资料、《中国东南部地层统系表》/1149号资料、《四川省地质概略》/1162号资料。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以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为首的考察队,对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进行了考察。馆藏有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于1894年编著的《秦岭山第21章》/1126号资料、《秦岭山第22章》/1127号资料共2种英文资料,是本馆珍藏最早的地质资料之一。丁格兰(F.R.Tegengren)。1915年来华,1916年任地质调查所顾问,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丁格兰在华期间,足迹遍及河北、江苏、山西、山东、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对铁矿、煤矿等矿种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丁格兰从1915年至1923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6种。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1912年应聘来华,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在华期间,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扬子江流域等地区。主要对煤矿、铁矿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安特生从1914年至1920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4种。2 馆藏(旧中国时期)国内部分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辛亥革命后,我国相继组建了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研究院、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我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这“三大机构”中,相继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物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2.1 基础地质及区域地质调查2.1.1 地层《河北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1090号资料,是高振西1931年建立的“蓟县剖面”手稿;《甘肃省地质概略》/1140号资料,记载了袁复礼在甘肃首次发现下石炭统臭牛沟系。2.1.2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谭锡畴于192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5137号资料;王竹泉于1926年完成第二幅《太原榆林幅》/5138号资料;李捷于1929年完成第三幅《南京开封幅》/5139号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黄汲清主编的《1:100万区域地质图》/12044号资料,这套图共由14个图幅构成;1945年至1948年在黄汲清的指导下编制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12857号资料。这些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能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概貌。2.2 矿产地质调查及矿山发现资料2.2.1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地质专家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张文佑、谭锡畴等人以及我国一些地质机构或学术团体聘请的国外地质学家,如:瑞典人新常富(E.T.Nystrom)、丁格兰等人,对我国目前正在开采的一些矿山进行过地质调查,如:山西煤矿,早期进行地质工作的是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泽煤铁矿地质》/978号资料。我国目前开采的矿山有相当数量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进行过地质工作。2.2.2 矿山发现资料(1)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资料。《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3822号资料,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的首份发现资料。1940年8~11月,常隆庆、刘之祥到康滇边区做地质调查,途经盐源、盐边弄弄平、攀枝花进入云南华坪、永胜等地。在刘之祥编写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的引言中记载:“矿产方面,其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之磁铁矿。储量可达1000万吨之上,居宁属第一,亦全国不可多得之大矿。”在第一章“沿途地质”中记载:“攀枝花一带有磁铁矿数处。作者认为此铁矿之发现,为此次调查中之最大收获”。(2)江苏贾汪煤田的发现资料。《江苏铜山县贾汪煤田地质》/2750号资料,是谢家荣发现贾汪煤田的首份资料。(3)新疆油田的论述资料。《南疆油田调查略记》/742号资料、《新疆乌苏县独子山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743号资料、《新疆库车铜厂油田》/3996号资料、《新疆温宿县塔克拉克油田》/3997号资料、《新疆[独山子区]乌苏独山子油田》/4565号资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738号等资料,是黄汲清在新疆调查时编著的石油地质资料。在《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认为:陆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层之一,灰绿色的钙质页岩和薄层灰岩也可为生油层。(4)云南磷矿的发现资料。《云南磷矿之发现经过与概况》/654号资料,是程裕淇于1939年编著的。1939年1月,程裕淇在昆阳中邑村发育的震旦寒武纪地层中,系统地采集了被些人认为是铝土矿的岩石标本,经化学分析,发现此种岩石含P2O5达30%。(5)大同煤田。对大同煤矿的最早调查应首推我国地质工作前辈王竹泉,他于1918年,在对大同煤田调查时,首次指出该煤田为石炭纪—二叠纪与侏罗纪双纪煤田,并论述了大同煤田的煤质和煤量(见《山西煤矿志》)。(6)东川铜矿。东川铜矿区的早期调查资料,主要由我国著名地质专家白家驹、丁文江、谢家荣等编制。《云南东川铜矿之研究》/644号资料,由白家驹编制、《云南东川铜矿节略》/645号资料,由丁文江编制,《云南东川铜矿简报》/652号资料,由谢家荣编制。(7)大降坪黄铁矿。1931年5月,两广地质调查所徐瑞麟、蒋溶沿西江进行地质调查时,到本区调查铁矿,他们将铁矿分为沼铁矿和铁帽两种,著有《广东西江沿江地质述略》/2655号资料。2.3 物探地质勘探资料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赵仁寿、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等用电法、磁法,在甘肃玉门油矿、贵州水城县观音山铁矿、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贵州赫章县铁矿山、云南巧家县汤丹铜矿、云南安宁县砂场铁矿、云南巧家县落雪铜矿、云南会泽县黄铁矿、云南会泽县矿山厂铅锌矿、云南个旧县老厂锡矿、云南昭通县褐炭田等矿山进行了物探勘查工作。其中《试用磁秤探测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报告》692号资料是我国物探地质学家李善邦、秦香菱,于1939年编著的首份物探资料。2.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最早的水文地质调查当推章鸿钊。他在1926年,就我国的温泉进行了调查,编著有《中国温泉之分布》/7749号资料;工程地质调查方面:1938年,熊永先对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进行调查,编著有《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地层勘查报告》/2006号资料。2.5 天然地震地质调查资料《调查民国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说明》/7967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意见》/7748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7755号资料、《甘肃地震考节要》/7756号资料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于20年代初期调查甘肃大地震时编著的地震调查资料。上述资料,仅是全国地质资料馆珍藏地质资料的一小部分,它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了地层系统、构造地质,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自豪,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激励我们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努力奋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的入馆须知
1、读者须凭本人一卡通进入图书馆。2、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任何地方吸烟。3、保持馆内整洁卫生,禁止将食物及饮料带入馆内。 4、保持馆内安静,入馆将手持电话置于静音状态,阅览室内禁止使用手持电话。 5、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齐,勿着汗背心、拖鞋入馆。 6、加强公德意识,勿用物品占用阅览席位。 7、爱护书刊资料及一切公共财物,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 8、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9、读者随身携带的书包、私人物品请自己妥善保管。 10、请读者注意经常浏览图书馆主页,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及动态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
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历任馆长
姓名 任职时间赵志新1917—1921李学清1917—1922卢祖荫1922钱声骏1923—1937许德佑1938张鸣韶1938—1941王珏1942—1943高振西1943曾鼎乾1944—1945钱声骏1946—1955张煦南1956—1958严庄1956—1961邓戈明1964—1982武宁生1983—1990李裕伟(代馆长)1990—1997王家枢1997—1999蔡克勤1999—2003段怡春2003—(表格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