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跃的人物印象
外界都认为龚晓跃很狂,但事实上这两年他已经内敛了许多。有一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竟还有些传媒人中少有的腼腆,他身边的人——那些他在私下叫做哥们在办公室称为同事的传媒新生代,也大都如此,内心狂烈如火,表面却平静如水。 他和他们自称传媒新势力,他和他们构建了在南方人气极旺的“五文弄墨工作室”,他和他们折腾出了报坛黑马《南方体育》,他和他们的很多行动都成了中国传媒界的创举。
大学挂科重修怎么办?要钱吗?
重修就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重修就可以了,重修一般是必修课挂科之后才进行重修,重修需要交纳一定的重修费(以学校标准为主)。当一位同学在期末考试中有多科不及格,在下一学期开学第一周给予补考机会,若该同学在补考期间把不及格的科目补考及格则不需要重修,但假如有超过一定数目的学科还不及格则要重修这些课程。扩展资料:相关事项重修选课的类型与申请条件1、不及格重修所有在校学生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考试不及格未获得学分,均可申请不及格重修。2、提高重修所有在校学生,对已修读且考试合格并获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满意(通识教育课、跨学科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课程除外),均可申请提高重修。收费项目由于重修费标志着”考试不及格“这一不光彩的事实,很多大学生都不敢和家人讲起。而重修费一般数额都比较大,这给尚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媒体的注意。虽然教育部已经明文指出各地高校不得出台新的收费项目,部分高校也已经停止收取重修费,但并没有在全国高校形成体系的重修考试制度,仍有不少学校对重修费“自己做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修
龚晓跃的个人经历
龚晓跃当过兵。这在新生代报人中是比较少见到的。出色的报人中,高学历者比比皆是,而军人背景的却很少见,此外就是他的高中学历。1994年冬天,24岁的龚晓跃选择广州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站,在发展空间自由得有些混乱的这座城市,他从一家媒体流浪到另一家媒体,常常出语惊人——后来有位朋友是这样提起这位实际上很文弱的年轻人:他的文章总有几分惊世骇俗的意思,也很偏执,感觉上就是那种要混出点名堂的人。 1997年秋天龚晓跃刚刚在《南方都市报》落脚,他称自己20岁以前最正确的决定是当兵,27岁以前做得漂亮的事是为《新周刊》做了一本《中国不踢球》,然后就是到《南方都市报》,称预感这是个能做事的地头。娱乐体育,从搞事开始 2000年春天,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专业性媒体的市场前景,准备相继推出三份各自主打不同专业口的报纸,其中之一就是《南方体育》。龚晓跃被任命为这份报纸的执行副主编,那段时间,他和他的前任、一直以来都是《南方都市报》灵魂人物的被他尊为兄长的程益中通宵达旦地加班,朋友们都找不到他,他说:机会来了,就得抓住。 体育类报纸遍地开花,注定了新生儿《南方体育》的艰难命运,但在龚晓跃看来,这同时也意味着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一心想办一份能够与国际同类知名媒体《队报》相抗衡的新锐体育报纸的龚晓跃,在这个春天出征,在发刊词中,龚晓跃称:在历书上,今天有个“不宜”,不是个好日子,……,这七八号人,十几杆枪,在业界的实力,大致相当于经常在国际足联每月排行榜前十名内露脸的法国、荷兰等队,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没把“不宜”放在心上的根本原因。他在《南方体育》的形象广告中引用拿破仑的名言:背后,是枪炮;前面,是玫瑰。 几乎在两年前,龚晓跃就认定,是时候颠覆时下体育类媒体的旧秩序,重新构建一种阅读体系了。这种体系的重建,始于所谓“快乐原则”,他说:一切从有趣开始,让无趣的人去死吧。所以,他有句口头禅:我们必须不停地“搞事”—— 2000年欧洲杯《南方体育》推出的《刺激2000欧战日志》被圈内人士称为“传媒教科书”。龚晓跃和同事们使出了自己的独门刀法左一刀右一刀,刀锋象天空一样发蓝;2001年第一期喊出狂一代的口号,让自诩时尚先锋的飘一代“闪一代”目瞪口呆;2001年3月策划赤裸甲A,青春可人的模特金姝懿穿上甲A队服,大大的娱乐了足球一把。一时间洛阳纸贵,遍地开花,甲A成了足球宝贝的甲A——国内媒体的枯燥空气一夜之间被捅破了。发行量一年间就从3万份暴涨到70万份,龚晓跃把这个飞跃看作是《南方体育》发行广告的必要USP(卖点)。 在《南方体育》运转一年多的时间里,龚晓跃和他的同事们在掌声中和喝倒彩声中如马拉多纳般跌跌撞撞地盘带过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这第一步,《南方体育》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