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明明国小力弱,为何柴荣、赵匡胤都无法灭掉?
北汉是小国,但应该不算是弱国,其军队拥有超高的军事素质和和极强的忍耐力。国家的财政资源几乎都置于军队之上。每当遇到敌袭的时候,北汉内部军民都十分团结,都非常骁勇善战。另外北汉与契丹关系良好,受到入侵时,契丹人都会来帮助北汉。这正是北汉难以被灭亡的主要原因.北汉所占疆域的确很小,说他是个小藩王都有些过头。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十二个州,也就相当于一个小省,面积小计算了,当地的人口也不多。一直到北宋灭亡的时候,北汉才发展到十个州,四十一县,人数也才五十多万,和其他当时的国家比可以说是小得可怜。并且北汉还没有足够的土地,没人没钱没土地,当地人们生活的很拮据,就是宰相,一个大官一个月的薪资才100贯铜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下面的小官员工资更低。按说这么个小国家没有金钱,没有士兵,没有能力应该很容易攻打下来,但是这个国家却在周、宋长达近三十年的围攻中依然幸存下来。北汉在咱们如今的山西地域,其地理形势异常复杂。临近黄河以及各种山脉,因为地势的原因北汉居高临下,想要攻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北汉不可能攻打别人,但是自保是绝对没问题的,想攻打上来除非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越过险峻的地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汉有一个强大的靠山辽朝,当时刚建立北汉就向辽朝表示了投靠的意思,因为辽朝和北汉合作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辽朝很愿意当北汉的靠山。
北汉明明国小力弱,为何柴荣、赵匡胤都无法灭掉?
首先是北汉军队战斗力强,拥有超高的军事素质和和极强的忍耐力。虽然国家地盘小,但几乎辖区的资源都被放在了军队上。每当遇到敌袭的时候,北汉内部军民都十分团结,都非常骁勇善战。另外北汉与契丹关系良好,受到入侵时,契丹人都会来帮助北汉。这正是北汉难以被灭亡的主要原因。北汉的领土很小。当时只有13个州,只有三四万名士兵可以动员。然而,北汉四周的敌人非常强大。为了对付后周,刘崇不得不另外打算,于是决定为自己寻找强有力的帮手。他想到了在北方的契丹族,并决定用金银财宝来获取契丹的增援。获得了契丹的援助后,北汉王朝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于是决定攻打后周,但是却失败了,这个时候,柴荣率兵追击,追到了太原城下,对北汉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围攻,但是后来北汉的援军辽国派遣军队增援,无奈之下,柴荣只好撤兵。再后来,赵匡胤成为了后周的新统治者。经过各种权衡和考虑,他决定先解决北汉。经过各种权衡和考虑,公元969年,他率兵攻打北汉。但后来因为北汉的阻力,因为这场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因为长时间的作战以及当地炎热的天气下雨,导致宋代许多士兵有腹泻疾病,也因为这个原因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加上辽国额外的增援,为了避免遭受巨额损失,只好退兵,导致了迟迟无法攻打下北汉
宋太宗为何能轻易消灭北汉
宋太宗为何能轻易消灭北汉前因1.刘崇建立北汉: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刘崇得知儿子死讯后在太原继位,继承后汉,史称北汉。2.宋太祖灭南唐: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北宋军攻克金陵(今南京),南唐国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3.吴越国纳土归宋:公元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灭亡。后果高梁河之战: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北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详细过程第一、吴越国纳土归宋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灭亡。当年,宋太宗先是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军攻太原。然后命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今山西忻县南)都部署,率军占领石岭关,以阻击从北面增援北汉的辽军。最后,自己亲帅主力进驻镇州(今河北正定),之后分兵西进,围攻太原(北汉都城)。第二、北汉皇帝刘继元派儿子到辽国搬救兵北汉皇帝刘继元派儿子到辽国搬救兵。辽国派南府宰相耶律沙领兵支援。耶律沙率前军奔石岭关来救北汉,结果轻敌冒进,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被郭进伏击。辽军大败,被斩杀一万多人,其余仓皇逃走。宋军急追,正好遇到了辽国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的后军,辽军万箭齐发,宋军才撤退。经此大败后,辽国不敢再轻易派出援兵。而且北汉再次派出的求援使者也被郭进捉住,北汉在没有辽国援助的情况下,选择了据城固守。宋军包围太原后久攻不下,宋军将士死伤惨烈。宋太宗亲自督战,振奋士气的同时,一边劝降北汉军。今天去城西劝,明天去城北劝,终于有北汉的官员按捺不住,出来投降了。接着,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北汉军的抵抗意志在不断下降,甚至刘继元的亲信也纷纷出城投降。于是,宋太宗亲笔写了一封劝降诏书给刘继元,诏书写得非常客气,还夸赞刘继元是个英武的皇帝。刘继元不想再做困兽之斗,就借坡下驴,出城投降。北汉至此灭亡。第三、宋太宗在战前做的充分准备宋灭北汉的这场战争,总体来说打得比较流畅。这得益于宋太宗在战前做的充分准备:其一,自登基以来,宋太宗就不断练兵,加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其二,在一年前,他就统一了南方,消除了后顾之忧;其三,这两年他主动与辽国交好,在战略上麻痹了北汉的盟友辽国,使辽国一直没派出重兵支援北汉;其四,战前他制定了合理的战略方针,即“肃清外围,先阻辽援,后取太原”;并准备了充分的军事物资,战争的前一年,他就命邻近北汉的各州县造好了兵器和攻城器械,筹备好了粮草。而北汉仅凭弹丸之地,夹在中原大国与辽之间,能够立国28年,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奇迹。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都曾率大兵攻打过北汉,但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北汉的背后有个强大的靠山——辽国。但打铁也需自身硬,北汉首先得挡住大国的第一轮攻击才行。挡住第一轮攻击,北汉靠的是将士的强悍和太原城的坚固。北汉是由后汉宗室刘崇建立,它的构成大多是后汉旧臣和旧民,对当年灭后汉的后周存有仇恨。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旧臣,在后周、北宋两朝都与北汉打过仗,所以北汉和北宋也是仇敌。仇恨使北汉军对抗北宋军时表现异常凶悍,所以宋军围攻太原时才会死伤惨烈。太原是当年唐高祖李渊起家的地方,是出了名的易受难攻的军事要塞。宋太祖围攻太原时,曾征民工几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并引汾河之水灌城,围攻三个多月也没攻下,撤退后还被辽与北汉联军杀得大败。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北宋能够灭北汉,其实关键在于北汉的国力被不断削弱。一是连年争战,使北汉国力消耗严重;二是北宋不断派军强迁北汉居民,使北汉的总人口急剧下降,兵力因此不足;三是北汉要向背后的靠山辽国纳贡,这更加重了北汉人民的负担,内忧外患使北汉逐渐衰弱。所以宋太宗才能如此顺利地灭掉北汉。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正式成为大一统王朝。
宋太宗灭了北汉,结束了群雄割据,为何后人对他的评价很差?
中国历史上,一般被尊称为太宗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都会得到后世的肯定。但是,也有一位太宗皇帝是例外的,他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后世对其评价不是很好。宋太宗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灭掉了北汉,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场面,完成了统一大业,按道理来讲,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在历史上应该会有很高的地位的,但是后世对宋太宗的评价却很负面,这是为何呢?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宋太宗本人,总结来说就是宋太宗德不配位。首先,宋太宗的位置来的不正当,宋太宗的同胞哥哥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宫中,同日,晋王赵光义继位。这事充满疑点,赵匡胤向来健康,突然暴死,这很难让人相信。而且赵匡胤两个儿子已成年,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传给弟弟,不符合常情。因此后世认为赵光义是弑兄夺位。其次,宋太宗人品差。宋太宗心地阴暗,善于用阴招整人,以南唐后主李煜为例,宋太宗强占了李煜的妻子,还因李煜创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发怒,派人毒杀李煜。最后,宋太宗能完成统一大业,还要归功于赵匡胤所建立的功业基础,宋太宗本人是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的,在当时情况下,宋朝对付北汉,就像曹魏对付没有诸葛亮的蜀汉一样,胜负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