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 写论文 !!!!!!!!!!!!诉求明
通过走访多位专家学者,在当下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中,梳理出以下12个突出的“两难”问题。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
人民币升值与不升值的冲突
国内的共识是,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中国庞大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产生影响,如果小幅度的方式,必将带来更多资本进入中国,炒作人民币汇率。而在外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声音越来越激烈,并有情绪化和政治化的倾向,这种压力也在朝向常态化发展。
信贷投放规模收与放的冲突
如果对信贷规模实行数量性紧缩,将可能导致之前投资的中长期项目出现烂尾工程,而如果不加以控制,或将对通胀产生影响。一旦实行价格性紧缩,比如加息,又将可能引发热钱的进入。
财政赤字与税负改革的冲突
赤字问题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如果继续减税则财政赤字更难承受,如果加税,则与扩大内需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中国经济转型长期目标相悖。
房价调控经济导向与民生导向冲突
一方面房价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财富分配的重要途径,防止更大幅度的暴涨成为政府维稳的必然选择。但考虑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产业支柱的现实,房价上涨是中国现行各种制度、各种冲突在市场中的集中反映,这使得政府在控制房价的政策选择过程中,空间并不是很大。
扩大出口与重塑经济增长的冲突
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口依然是中国经济短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在新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这一模式正持续受到冲击和来自发达国家强大压力。
投资拉动与扩大就业的冲突
危机之下,国家在传统的“铁、公、基”等领域的投资虽然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是,这些领域并没有创造太多的就业,这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扩大就业的要求并非完全符合。从长远来看,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下,扩大就业和投资方向的选择依然需要艰难的权衡。
地方债务化解中的进与退的冲突
决策部门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已经展开的相当多的长周期投资项目的可持续问题,对于支持资金的是否继续投放的决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地方债务问题有可能倒逼新一轮的财权事权划分甚至分税制改革。
资源价格改革与管理通胀的冲突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要素反映其稀缺性,反映其市场价值。能源价格改革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济含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之所以提出CPI涨幅3%左右,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所以,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背景,不是简单了,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
短期决策与长期规划的冲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长期的政府主导的战略性工程,这就必然导致一些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的战略规划之间发生冲突。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两难”问题出现的重要背景。
节能减排与重化工业发展的冲突
考虑到重化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实,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的重点在于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这与长期我国产业调整的方向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在重化工业和节能环保之间的冲突或将长期存在。在实现节能减排的两种路径(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当下现实的压力存在冲突。
土地商业化与保护耕地的冲突
地方政府希望在土地价格快速上涨中大量投入土地,使地方土地出让金和相关房地产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中央政府却希望城市化进程不能过度减少农用耕地,平衡房地产发展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在调控土地市场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
宽松货币政策与防范资产泡沫冲突
出于对实体经济的刺激需求,必须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流动性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和房市,导致资产价格暴涨和房价泡沫风险加大。
心理学中的两难问题在我们当今社会中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不是单纯的心理学问题。这更加贴近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东西。
像你举的例子,最重要并不是要不要帮忙,而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要不要帮忙”这个疑问。探讨这类问题的方法大概可以这样:
1、调查现状,提炼有代表性的事件,以此事件为出发点进行命题切入。
2、寻找差异,寻找与上述代表性事件相反,相驳斥的事件,进行反差比较。
3、在比较的过程中,寻找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
4、通过社会,道德,经济,文化素质,地区差异,种族差异等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的成因。
5、进一步分析此种社会现象对现在以及今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6、给出结论。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两难故事法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人们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人们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人们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人们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人们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如,他们说海因兹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也有的说海因兹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是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如,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兹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水平2---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如认为海因兹偷药的动机虽然不坏,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不该这么做。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如对海因兹偷药为救治妻子,这合乎情理。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这阶段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水平3---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如他对海因兹的行为表示同情,并愿出庭为其辩护,请求减刑。有的发问:法律允许老板不顾人的死活赚钱,对吗?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如,他们对海因兹的行为表示赞许,以为这是对允许药店老板牟取暴利的一种反抗。人的生命比财产更宝贵,为了救人危难,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的行为是高尚的。这种认识突破了既存的规章制度,不是从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从道德的本质上去进行思考与判断。
中午,我给卢同学讲了一个故事,以期了解他的价值取向。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汲水器,于是就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他失望到了极点。
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地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汲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请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不要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把水倒进去汲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两难问题,似乎怎么选择都为难。
亲爱的朋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
卢同学的答案是:倒一半水到汲水器里,如果可以汲出水那就是万分幸运,如果不能汲出水,就把剩下的水喝掉,避免渴死。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冒险,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能给自己留一条生路。
没想到他拿出的是第三套方案,这属于哪个水平呢?
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这个人是如何做的。
他思索再三,决定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重新把水壶灌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又加了两 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应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要想得到,一定要先给予。
当然这是故事,现实中,到底怎样的方案才是最佳方案,不得而之。不过,可以从方案的确定里可以判断其价值观。
要说明的是,无关优劣之分。
美国卓越教师雷夫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创造性地引入班级管理,并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
由此,我想到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三大部分:“ 本我 ”(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 ”(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 ”(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与科尔伯格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相似度甚高。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两难的故事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