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植物?
三七,又名参三七、田七、土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属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三七为伞形目五加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中药材三七是以其根部作为药用部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三七高达30-80cm,根茎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cm,直径约1-3cm,有数条支根,外皮黄绿色至棕黄色。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竹鞭状,横生,有2至几条肉质根;肉质根圆柱形,长约2-4厘米,直径约1厘米,干时有纵皱纹。地上茎单生,高约40厘米,有纵纹,无毛,基部有宿存鳞片。叶为掌状复叶
,4枚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5厘米,有纵纹,无毛;托叶小,披针形,长5-6毫米;小叶片3-4,薄膜质,透明,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中央的长9-10厘米,宽3.5-4厘米,侧生的较小,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下延,边缘有重锯齿,齿有刺尖,上面脉上密生刚生,刚毛长1.5-2毫米,下面无毛,侧脉8-10对,两面明显,网脉明显;小叶柄长2-10毫米,与叶柄顶端连接处簇生刚毛。伞形花序单个顶生,直径约3.5厘米,有花20-50朵;总花梗长约12厘米,有纵纹,无毛;花梗纤细,无毛,长约1厘米;苞片不明显;花黄绿色;萼杯状(雄花的萼为陀螺形),边缘有5个三角形的齿;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为1条),离生,反曲。果实未见。[1]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本品属于含糖类,受潮易发霉、虫蛀,但干燥货品耐储存,最长可达十年之久。三七的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七不能连种,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
仙人掌上的刺是什么?
针刺,是由绿叶退化而来的。仙人掌上的刺,是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器官退化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免受动物食害。有一些仙人掌的长刺,还可以在夜间凝聚空气中冷凝的水汽,来供自身利用。在沙漠地区中,由于环境的恶劣,植物大多不易生存,因此雨季所带来的少量水分必须要小心的使用及保存起来,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仙人掌为了减少水分的丧失,以及避免被沙漠中的动物误食,于是就演化出特殊的形态,将自己的叶片特化成针状的小刺。茎部则变得肥厚而多汁,以更好的储存水分。扩展资料:在沙漠中,雨季的降水量可能很丰盛,但是一年内的降水量分布却很不均匀,有时旱季缺水严重,可能几个月都不掉一滴雨。为适应这种恶劣严酷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叶子不断退化成刺状、毛状,而表皮的角质层却不断加厚,仙人掌除了练就了一身“铜墙铁壁”外,还有非常茁壮厚实的根茎。它的根系非常发达,虽然在地下延伸不深,但是分布很广,呈伞状向四周蔓延,以利于最大范围地吸收雨水和露水。一株高约120厘米的巨人柱仙人掌,它的根系分布在约10厘米深的地表层里,但是它的根的触角却能向四周辐射延伸至五六米远。仙人掌的根系大多是须根,一下雨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丰盛的雨水,然后将其牢牢储存起来。等到雨季过后,旱季到来时,它们不用寻求外界帮助,仅仅依靠身体中储存的水就能活下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