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木麻黄树图片

时间:2024-12-05 03:48:47 编辑:莆仙君

树高皮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你好,是不是树羔皮?
树羔皮
植鞣革((也可以说是树膏皮).树羔皮的专业名词)是一种用植物鞣剂鞣制而成的皮革,不含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是一种可用于可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绿色环保皮革,对人体无害。普遍于手包,背包,马具,鞋垫、鞋里、帽里沿口、皮带等其他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皮革制品。 植物鞣革是以植物鞣剂为主鞣制而成的革。植物鞣剂主要使用植物鞣料和植物鞣质.植物鞣质是含于植物体内的单宁、植物多酚等能使生皮变成革的多元酚化合物。 植物鞣料是富含鞣质(鞣质>8%),且有利用价值的皮、干、叶、果等称为植物鞣料。其中用水浸提植物鞣料提取鞣质所得的浸提液,经进一步处理而得到的固体块状或粉状物叫栲胶.所以用植物鞣剂鞣制而成的植鞣革也叫栲胶皮,栲皮.植物界的树皮、木材、果壳和树叶等都属栲胶原料。 植物鞣料鞣制的皮革,所以也有人俗称树膏皮,也有的写成了树羔皮. 植物鞣革的特点: 皮革经过鞣制加脂后的皮革柔软成革纤维组织紧实 ,延伸性小,成型性好 ,板面丰满 富有弹性,无油腻感,革的粒面、绒面有光泽,吸水易变软,可塑性容易整型,,颜色从本色的浅肉粉色到淡褐色,最适合做皮雕工艺.植物鞣革包括:鞋底革(内、外 底)、工业用革、装具革、汽车坐垫革、箱包革、皮带革(很多网友常说用的带革,就是皮带革)、凉席革等。 牛皮鞣制的方法 -植鞣革((也可以说是树膏皮).树羔皮的专业名词)--------------- 伸缩性小,吸水易变软,可塑性容易整型,颜色从本色的浅肉粉色到淡褐色,最适合做皮雕工艺品. 铬鞣革 --------------- 吸水性大,且弹性和伸缩性一般,颜色呈淡青色.适合做一般的皮革制品,金属铬是重金属,对环境污染大,目前欧美国家已经不采用,鞣制皮革采用环保的植物鞣剂. 白鞣革 --------------- 与植物鞣相似,用两种以上加工剂所制成的皮革,皮革颜色为白色,适宜蜡染,彩色皮革之制作,想要有鲜艳的颜色,这种皮革最适合.日本很皮具采用此种皮革. 三个名词 - 1.鞣制:把生皮转变成革的质变过程称为鞣制 2.鞣剂:使生皮转变成革发生质变所用的基本物质称为鞣剂 3.鞣法:铬鞣法、铝鞣(白鞣)法、植鞣法,以此类推


张铨的简介

1921年考入燕京大学皮革学系,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讲师。1937年,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皮革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40年8月归国,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成都高级制革职业学校校长。1941年发表论文,提出单宁与生胶原的结合是物理——化学的总和,为发展植物鞣革科学作出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华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兼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化工学院(后改称成都科技大学)皮革教研室主任,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普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原料皮、皮胶原、植物鞣料、制革工艺研究,提出了植物鞣料吸着理论。1952年夏,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制革专业——皮革、毛皮及鞣皮剂专业。1955年,受聘兼任林业部植物鞣料研究室主任,同年兼任高等院校皮革工艺专业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高等院校统编教材《皮革工艺学》。1959年9月,率领我国皮革专家小组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皮革学术交流会议,宣读《中国皮革涂饰剂生产、应用和研究的概况》论文,博得与会专家赞赏。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绿色长城是什么?

《绿色长城》是画家关山月于1974年创作的一幅设色画。《绿色长城》是山水画创新的代表作品,不仅表现的内容新,是前所未有的题材,而且笔墨更新,在70年代初颇具影响。画作现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取材于中国第一滩(广东电白)的沿海防护林带。扩展资料:《绿色长城》画中一排排的防护林正经历狂风的袭击,如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农田,防止沙、土流失。画中树林的重复列置容易单调乏味,画家平中求奇,力避雷同,加强了背景的表现,把枝干、树叶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使得画面宽阔深远。这是一幅主题性山水画,它标志着山水画不仅有审美欣赏的功能,也完全可以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色长城》

关山月画作<<绿色长城>>所体现的住题是什么

“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  这是关山月先生对自己艺术创作本源的一种简洁、朴素的诠释。事实上,与许多同辈的艺术家相比,关山月对外部世界与其生活时代的关注之情似乎更为强烈。而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绿色长城》正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中国画创作理念。  作为当代中国杰出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出生于1912年10月,卒于2000年7月。作为一位敏于感受社会政治风云,又能及时通过艺术的方式做出积极反应的艺术家,关山月在不同的时期都为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作品。从上世纪40代创作的《从城市撤退》《三灶岛外所见》《塞外驼铃》《鞭马图》《今日教授之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煤都》以及70年代的《绿色长城》《俏不争春》,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第一春》《秋溪放筏》《碧浪涌南天》《国香赞》等一系列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关山月作为一位感知敏锐的中国画家,能够自觉把握时代的精神和自己的独特气质,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表现题材保持着一种清醒奋发的姿态。他那气势强劲及任情挥洒的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文人审美习惯的不断突破;特别在对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表现上,使中国画走出昔日狭隘的视野而为现代民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他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握时代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并能有效地拓展传统笔墨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说,关山月的艺术肇始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前30年,影响延续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关山月的家乡在粤西海滨,属风沙带,很难生长植物,小时候常受台风侵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植树造林,渔民们男的下海,女的植树,在南粤海滨种起了木麻黄林带,海疆也发生了变化,风沙地植满木麻黄树,这景色深深地打动了关山月,然而景色虽然好看,但并不好画,古人更没有画过。怎样表现木麻黄树的性格和特征?怎样表现海涛和林涛融在一起的感觉?1973年,关山月先是到粤西电白县虎头山脚下的民兵哨所住下,和民兵们一道生活,他早晚登上虎头山顶峰的绿海亭看林带和海水的变化,感受林涛和海涛声音合奏的气势,在深入生活中体验林带之美,后来他还到博贺渔港参观了“三八”林带和菠萝山林带写生,获取了许多珍贵的一手素材。在画面的构图上,他注重气势的连贯,采取“之”字形迂回走向的构图方式来表现悠长的林带,既避免了林带的单调,又很好地表现出海岸景观的宽阔浩渺。在具体画面的处理上,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意境的需要,大量采用石绿色,并吸收西洋画法,用层层加染的方法来表现树林深沉厚重的感觉,为了强化林带的深邃和内聚的视觉趣味,第一层用颜色,第二层用水墨,力求把林带的层次表现出来,海水的画法也同样吸收西洋的画法,使它在风格上与林带统一。这种大胆地将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大青绿的手法相结合的画法,大面积地运用石绿,层层加盖,铺排渲染,强调色彩的力度,使画面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在统一中求变化,于丰富中现统一,以求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艺术效果。从整个画面来看,画面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而立、摇曳多姿,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丛林中还隐现着一队巡逻的民兵,表现出具有中国画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也暗喻了那个时代沿海人民众志成城改造自然和保卫祖国海疆的精神和力量。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套路和程式,但关山月一直想在这种套路和程式中有所突破。他既立足传统,又强调写生,更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有益元素和方法,他希望自己创作的每张画都能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出不同感受和独特的价值。《绿色长城》正是一个典范,《绿色长城》参加了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当时就被称为新中国山水画范本,可见其在关山月的艺术生涯及新中国美术史中的学术价值。另外他画海南岛的尖峰岭,就会力求表现尖峰岭的韵味;他画福建的武夷山,就要追求武夷山的感觉。同时,关山月还努力探索画面语言的多样性:比如这张画上全用色彩,那张画仅用笔墨,另一张画则可能更多地强调线条。  他一生都在力求把握时代精神,在作品中融入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有效地拓展传统笔墨的内涵,这种探索,实际上有时像给自己出难题。因为有些传统型的中国画家以强调追求笔墨趣味为理由,以至于画哪里都是一样,不断地重复自己,这些人还因此诟病关山月,认为他的画作不成熟,没有了自己的面貌。实际上,这正是关山月艺术独立自存的价值所在!参考资料:网页链接(光明日报2016年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