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光》冯骥才写的,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这篇文章由“文化”而引出了“文化眼光”,首先作者在阐明“文化”的概念时,就是泛泛而谈的,是用自己浅显易懂的话大致概括的,并非十分专业的术语。而说明文的特点简单说就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客观、严谨,围绕一个事物的诸多特征介绍得很具体,比如说明的内容讲究条理,有说明顺序,又比如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等;而议论文也是围绕一个事物,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就是议论文可以由此生发,向外散出其他内容,并且可以含有作者的观点、态度,有议论的语言,还可以夹叙夹议,更像散文。这篇文章后面又通过举酒文化以及柏林墙的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这两个例子浅显通俗,而不像说明文举例时会列举一些严谨的数据等等。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分析,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文化眼光 冯骥才 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文化眼光冯骥才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 比方说某人 “有文化” “没文化” 或 , “文化高”或“文化低” 。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 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 而有一个阶段, 还把文化单一地、 生硬地、 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 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 这种解释, 贻害殊深, 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 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 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 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 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的褊狭的成 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 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 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 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 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 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 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 “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上厕所 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 最多能以酒浇愁, 一醉方休; 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 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 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 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 由于酒一直处在这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1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于我们, 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汁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总 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 如果进一步, 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 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 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 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 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 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 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的眼光看出来 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 所以, 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 “活着的状态” 转变为 “历 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 房舍被当作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 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将来的角度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争购那些涂满图画 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 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 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 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 远见和历史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