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的时候要说“金安、慈安、妆安、淑安”吗?
《知否》里面请安时说的金安、慈安、妆安、淑安的含义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古人之间互相问候的问候语。首先,“金安”是用于向自己的祖父祖母长辈问候时的问候语,“金”字代表了子孙后代对老人的尊敬以及希望他们可以健康长寿,所以“金安”这个问候语充满着子孙后代的愿望。其次,“慈安”是用于向自己的非嫡亲的祖父祖母长辈问候时的问候语,“慈”字也代表了子孙后代对自己长辈的孝心,希望自己的家里有个长寿的老人,那样也可以彰显出自己家里的福气和运气。所以,虽然“金安”和“慈安”都是对祖母长辈的问候,但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然后,“妆安”是用于青年男女之间见面时或平辈子女之间的问候语,“妆”字是来源于女子的妆容,所以青年男女之间的问候语是“妆安”,但据了解,“妆安”这个问候语只在《知否》影视剧中出现过,历史上是否有此问候语有待考证。最后,“淑安”这个问候语中的“淑”字表达的是贤良淑德,所以“淑安”是用于对长辈女性的问候语,“淑”字表达了子女对长辈女性的祝福,希望她们可以贤良淑德,做一个有涵养、知书达理的女人。古时候的请安问候都是有很多要求的,给不同的人问候要使用不同的问候语。例如,给非嫡亲的祖父祖母问候时,就要用“慈安”;给自己的祖父祖母问候时,就要用“金安”。所以,大家要记住,千万不要搞错呦!
金安、慈安、妆安、淑安是什么意思?
《知否》里面请安时说的金安、慈安、妆安、淑安是什么意思?一起来看看! 金安,"金,贵也",多用于对长辈和尊敬的人,表达对长辈健康、平安的祝福,给尊长的书信里写"敬扣金安"。 慈安:慈表示慈祥和善,小公爷齐衡在请安时,拜见老太太用"慈安",品兰拜见老太太时,也用的是"慈安",显而易见,是对女性长辈的问候。古时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与父亲家严相对。 妆安:最开始知道妆安这个词,是在《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电视剧中,当时觉得新鲜,特意去查了查妆安是什么意思,才知道妆安是向平辈的女子问候时使用的,给平辈的书信里可以写"并颂妆安"。在《知否知否》这部剧里,这个词又出现了很多次。 淑安,"淑,温和的;善良的",多指妇女的品德好,是对年长女子的问候,给女长辈的信里写"敬请淑安"、"顺颂淑安"。 懿安:小公爷在拜见母亲和大娘子时,用的是懿安。懿的本义是美好,经常用于赞扬妇女美德。古代太后和皇后的旨意称为"懿旨",《后汉书·列女传》提到"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给女长辈的信里也可以写"恭请懿安"。 古人的问候语这么讲究,相比而言,我们现在可简单多了,见面打招呼都是"你好",孩子见了长辈也是"叔叔好","阿姨好","爷爷好","奶奶好",只剩一个"好"字了!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有什么区别?
慈禧太后不得不对慈安太后恭恭敬敬,但作为典型的政治人物慈禧太后,权势才是她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对面和心不和的慈安太后下手,慈禧太后既有动机,也有能力。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同为咸丰帝的两大太后,慈安太后的晋升之路比慈禧太后顺利得多,即便慈禧太后生了儿子,但是她也只不过是个贵妃,而慈安太后早已贵为皇后了。所有最开始慈禧太后是必须服从慈安太后的。只不过后来随着慈禧在宫中的生活越发的如水得水,她的政治野心也渐渐地露出了端倪。主战求和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慈禧和慈安什么关系
两个人都是咸丰皇帝的妃嫔,但慈安是正室。慈安是咸丰皇帝的皇后,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也是太子的母亲。
慈安就是孝贞显皇后,出身在满族贵族钮祜禄氏。慈安在16岁的时候就被封后,拥有着母仪天下的修养和素质。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出身于满族叶赫那拉氏,因为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被进封为贵妃。
在咸丰帝去世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继承了皇位,因为同治年幼,所以慈禧与慈安同时成为了垂帘听政的太后。
慈安跟慈禧在一同作为太后的时候关系还不错,慈禧对慈安表现的十分恭敬有礼。两个人为了巩固皇帝的皇权,曾经与恭亲王一起联手发动了一次政变,除掉了在朝中有异心的八大臣。在三个人共同的努力下,八大臣遭到了罢免或发配,刚登基的小皇帝的统治也得到了稳定。
但是在后来慈安太后崩逝于钟粹宫,死因成谜,清史上记载慈安是死于生病,但是在野史和民间说法上慈安太后的死可能与慈禧太后脱不了干系。
根据《崇陵传信录》里记载,咸丰皇帝在临终之前看出慈禧将来可能不能安守于后宫中,就留下了一道诏书给慈安太后,告诉慈安将来若是慈禧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可以使用这道诏书废掉慈禧。
慈禧后来想要独掌朝政的时候被慈安训斥,并且拿出了这道诏书威胁她。慈禧安分了一段时间就寻找机会在慈安的药里做了手脚,这导致了慈安的暴毙。
慈安突然去世的原因,与慈禧有关吗?
1837年,慈安出生于满洲镶黄旗,比慈禧小两岁,比咸丰小六岁。慈安入宫后,可谓平步青云,短时间内就从刚开始的嫔晋升为中宫皇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慈安的形象、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并且深受咸丰宠爱。咸丰去世后,慈安与慈禧一起参与了辛酉政变,打破了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两人共同垂帘听政。历史记载,慈禧“优于才”,负责处理宫廷的日常事务;慈安“优于德”,享有大事决策权。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制衡。然而,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在钟粹宫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岁。慈安去世前并没有明显征兆,三月初九身体稍微不舒服,第二天晚上就升天了。事发突然,朝野震惊,连光绪也大为惊讶:“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慈安平时身体健康,死得突然,再加上从病危通知到后事处理也有不合理之处,种种疑点让人满腹狐疑。即使朝廷宣布慈安是因病去世,但各种说法还是不绝于耳,主要有“慈禧害死说”以及“自尽说”。1、“慈禧害死说”这种说法还分为三种:第一,汤中下毒。慈禧联合李莲英,授意传膳太监,让他们在慈安进膳时下毒。等到慈安去世的当天夜里,这两个太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此说法有漏洞,不足为信,因为清朝帝后吃饭时,会先将饭菜摆好,并不是直接动筷子,而是先看放在碗中的小银牌是否变色。如果饭菜中有毒,银牌就会变黑。同时,在帝后吃饭前,会让太监先“尝膳”。第二,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点后中毒去世。此说法为民间野史所记载,与可信度很高的《翁同龢日记》相矛盾,所以,也不足为信。第三,“错用药物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这种说法,没有确切证据,尚且存疑。慈禧2、“自尽说”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稗类钞》,主要是说慈安与慈禧关系不和,但是又辩论不过慈禧,只能生闷气,最后自尽。这种说法,晚清学者张尔田与金梁已经证明,纯属无实文人编造。慈安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二十年,她们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慈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对慈禧都不构成威胁,所以慈禧没有害死慈安的必要。民间将慈安去世的责任强加于慈禧,一是因为大家十分讨厌慈禧,将恶名按在慈禧头上是为了故意恶心她;二是“阴谋论”推导,慈安的去世对慈禧最有利,她因此能够大权独揽。关于慈安的真正死因,清史专家做了大量考察与论证后,得出结论:慈安身患脑血管疾病,极有可能是脑出血。这种病的诱因之一是过度疲劳。光绪六年,慈禧大病一场,次年正月又卧床不起。在这期间,朝廷政务由慈安代管。慈安不管是从政经验还是才干,都不如慈禧,突然身负重任,极有可能在精力上吃不消,因此造成过度疲劳,引发病症。慈安的去世,是她的不幸,是慈禧的大幸,从此,两宫太后联合垂帘听政的大戏落下帷幕,大清王朝彻底进入慈禧的寡头时代。
慈安什么时候遇害的?
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小6岁。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封贞嫔,贞妃,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代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在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