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年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导语:陈万年(?—公元前44年),字幼公,汉代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官至右扶风,迁太仆。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于定国并位八年。陈万年虽为朝中的重臣,但却是一个善于奉承巴结、投机钻营的人,成了后世做人成事的反面教材。以下是我从(班固《汉书●陈万年传》)中摘抄的陈万年教子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原文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读缠的音))也。 万年乃不复言。 选自(班固《汉书●陈万年传》)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做人的道理,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不敢再说话。 注释 1.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2.戒:同诫,告诫。 3.大要:主要。 4.乃公:你的父亲 5.尝:曾经。 6.具:全,都 7.谢:道歉 8.语:说话 9.显:显赫 10.杖:打 11.其: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12.之:代(陈咸) 13.曰:说 14.大要;主要的意思。 15.具晓:完全明白 16.复:再 17.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 18.谄(chǎn):奉承拍马屁。 19.睡:打瞌睡。 启发 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 ②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 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如下: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来跪在床边训话。一直说到半夜,陈咸打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说:“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要对上司要奉承拍马屁罢了!”陈万年没有再说话。世上竟然有父亲教儿子拍马屁学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种反面的角色。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对的,而儿子揭露了陈万年内心的虚伪。原文陈万年教子【作者】班固 撰 【朝代】汉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注释1.尝:曾经。2.戒:同“诫”,告诫。3.语:谈论,说话。4.睡:打瞌睡。5.欲:想要。6.杖:名词用作动词,用棍子打。7.之:代词,指代陈咸。8.曰:说。9.乃公:你的父亲。乃:你。10.谢:道歉,认错。11.具:全,都。12.晓:知道。13.大要:主要。14.谄(chǎn):谄媚,奉承,拍马屁。15.乃不复言:乃,就。16.复:再。17.言:话。18.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乃,是。重臣,重要的大臣19.汝反睡:反,反而。汝,你。20.何:为什么。人物介绍陈万年(?——前44年)字幼公,沛郡相(今安徽宿县西北)人也。为郡吏,察举,至县令,迁广陵太守,以高弟入为右扶风,迁太仆。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于定国并位八年。陈万年虽为朝中的重臣,但却是一个善于奉承巴结、投机钻营的人。万年廉平,内行修,然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丞相丙吉病,中二千石上谒问疾。遣家丞出谢,谢已皆去,万年独留,昏夜乃归。及吉病甚,上自临,问以大臣行能。吉荐于定国、杜延年及万年,万年竟代定国为御史大夫八岁,病死。启发与借鉴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的榜样,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不给生养子女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父亲的过错。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文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3.儿子揭露了陈万年内心的虚伪。作者简介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陈万年教子原文_翻译及赏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两汉·班固 撰《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国中文言文 , 寓理 , 教育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来跪在床边训话。一直说到半夜,陈咸打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说:“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要对上司要奉承拍马屁罢了!”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启发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不给生养子女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父亲的过错。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文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 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3.父母不要为儿女做坏的榜样。 4.世上竟然有父亲教儿子拍马屁学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种反面的角色。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唐代·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代 :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 展开阅读全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古文观止 , 国中文言文 , 送别赠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国中文言文 , 诚信 , 哲理故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先秦·佚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国中文言文 , 讽刺 , 哲理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