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山的主要景点
从鸣凤山山门出发,路随水曲,蜿蜒深入,依次民间传说极为灵验的烟霞洞(每到冬季有紫烟飘绕,明朝诗人杨琅树有诗赞曰:寻山才入境,一口野风清。流水声中路,白云影中行。鸟飞千壑响,日照半山明。缓步临仙洞,烟霞渐渐平。)、多子岩(岩为横陈的一石缝,状如女阴,其内卵石累累,颇为写意。)、沮江赤壁、云霞洞(每当夕阳西沉,一洞灿烂烟霞恍若仙境;这里是佛教所在地,这种一山佛道并存的现象在全国尚属罕有。),过头天门,拾级而上,到达文昌祠(文曲星所居之地),过仪明岗、文庙就可看到气势磅礴、雕工精美的龟蛇二将大型石雕,此雕塑因石赋形,已有800多年历史,下有明朝 书法家 简而可书写的“鸾凤常鸣”四个隶书大字。石凿台阶梯形列布于山刃之上,惊险雄奇,沿石阶而上,即到达鸣凤山金顶。巍峨耸峙、气势恢宏的道教圣地鸣凤山以它超然出尘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游鸣凤山,可取北路而上。一进入风景区的大圆门,就能看见山崖上两个5米见方的红色石刻大字——“鸣凤”,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墨迹。再走几步便是“刑部苏爷爷遗靴处”,于石壁之上刻了一个偌大的朝靴。相传苏爷爷只是明万历年间刑部的一个中层官员,等于如今的“ 处级”干部,游玩时,丢了一只靴子,也要勒石纪念,真是好一派“官”气!复前行,迎面又见一人形巨石,酷似观音。在观音石的对面,隔着鸣凤河有一酷似鲶鱼嘴的石岩,名打子岩。再往前走,便有“烟霞洞”、“云霞洞”、“环蓬岛”、“永圣宫”、“三清殿”、“炮台石”、“莲台池”和“仙人钓矶”诸景。未曾上山,便让你感到移步换景,应接不暇,真是一个山洞一个神话,一场石头一个传说。 行至山脚,又让你眼界大开,惊诧不已。一个直径60米、高1米的巨大道教标志——太极图,坐落在鸣凤河边的平坝之上。人言对着太极中心喊话,可闻回声,如同北京的回音壁一般。游了太极图后,踩着石墩过鸣凤河就到了登山入口处——头天门。头天门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 着真武祖师、无量佛和头天王爷的塑像。进了头天门,沿天梯登山,石级陡峭难上,一步一身汗,一步一声叹。从头天门到山顶共1988级石梯。遥想当年,先民们凿此石梯该是何等不易!而登山朝拜者又是何等虔诚! 这里,更值得一看的是鸣凤山大观。鸣凤山大观建 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均依山凿石而建,共5层,高10余丈,分正宫、东大宫和西大宫。正宫为紫皇宝殿,耸立在鸣凤山之峰巅,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的巨大塑像,四周站立着800灵官——真武祖师的御林军。东大宫为元鹤楼,殿上供奉着雷公菩萨。西大官称长春楼,殿上供奉着观音菩萨。在三大殿的下面,还有父母殿和王爷殿,供奉着真武祖师的义母和舅舅王善。各殿宇皆红石墙、琉璃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特别是正宫紫皇宝殿,其建筑更是非同凡响,四根直径50厘米粗的楠木大柱,皆用紫铜金水包裹,雕龙刻凤,精妙绝伦;殿顶之上盖有全国各地香客所捐的两千多块铜瓦,正中镶嵌一颗直径30厘米的玉珠,光芒四射,耀眼眩目;殿中的一面法鼓,直径2米,鼓面彩绘太级图案,鼓响如雷,声震九霄,方圆十里可闻其声!各殿菩萨塑像或神圣,或威严,或勇猛,或慈悲,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香火常年不断。此外,山上还有“明月阁”、“清风亭”、“赵公台”、“和合石”、“聚仙桥”、“观音洞”、“南岩宫”、“太阳宫”、“凤鸣楼”和“龙头香”等着名景点,供游人、香客游玩、观赏。历代达官贵人、骚人墨客游鸣凤山留下了一百多篇诗词歌赋,其中明代进士向儒道的一首《三月三日登鸣凤山》正合我今日情怀,拿来借花献佛:“三月山城花乱开,同人携我上仙台,凝眸远鉴乾坤小,索笔分题雅颂来。红树枝头悬日影,碧沙涧里隔尘埃。徘徊不尽登临趣,回首东风一快哉。”
凤鸣山在哪里?
凤鸣山有两个地方:
一是凤鸣山(又称仙姑洞)。座落于上虞古县城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市区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圆约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耸立、状如楼群的百楼山,为四明山北麓之余脉,东邻余姚市四明湖风景区,西接“梁祝“故事 中的祝英台故里祝家庄。离山麓1公里的还珠村是东汉著名廉史孟尝的故乡;出镇西南4.5公里的东溪村是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隐居地,建有陶朱庙。景区多缓坡宽谷,山体层峦叠嶂,巨石嶙峋,山泉飞溅,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凤鸣山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誉为“洞天福地”,自古为一游览胜地,及今已形成凤鸣十景,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又名过山龙)堪称奇观,是省级曹娥江风景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在此摄取外景。有丰凤公路直达山麓,停车场占地2500平方米,可同时停靠20辆大客车,交通便捷。
二是在昆明城东有座凤鸣山(又叫鹦鹉山),山上有座明代修建的道观太和宫,即一般人常说的“金殿”(又叫铜房子)。从鸣凤山下迎仙桥起步,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便到高达1000多米的平台之上,眼前是一座古堡式的建筑,城墙上有城楼、垛口,城内有太和宫(又名凤鸣仙馆),宫门上嵌着“棂星门”三个金字。门扉上楹联写着“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
进入门内,即能看到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金殿。它的梁柱斗拱、覆领鳌脊、宝顶飞檐、匾额楹联、供桌神像、瓶炉器皿等,全部用铜铸成;重约200吨。殿高6.7米,宽深为6.2米,殿身立圆柱16根,殿壁为36块雕花格扇加坊拼成,铸造细致,结构复杂。殿中供鎏金神像5尊,中为真武帝君(道教尊为万法神师),侧塑金童玉女,两旁有水火两将。铜殿坐于高高的大理石丹陛上,四周围以两层石制栏杆,金碧辉煌,有如金銮宝殿。殿台阶下有侍亭两座,左面另立一10米高的刁斗杆,杆上升起一面七星皂旗。六星旗旗杆、旗斗、旗子也用铜铸。铜旗为三角形,犬牙边。旗周围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六星,整个铜旗均为镂空镶嵌;旗面上雕刻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2个铜字。据史载,铜殿曾经两次铸建,第一次铸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式样与湖北均县武当山铜殿相同,明末拆除迁往滇西名刹鸡足山大寺中。此后吴三桂盘踞昆明,便在原铜殿旧址重建铜殿,今殿梁上还留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字样。咸丰七年(1857年)回民起义时,略有损坏。光绪年间补铸修复,此即今存的铜殿,比武当山的铜殿略大,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