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
区别: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年代比较早,是中国最早的兵法。三十六计是明末反清复明洪门帮派所总结的,具体作者不详,要晚一些。2.孙子兵法论述的内容是战略战术,是用兵作战的大方略。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基本确立;三十六计是计谋,是可以用于政治与军事领域的计策,二者有所不同。联系: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头,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三十六计是支流。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至今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内容是什么?
《孙子兵法》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三十六计:1、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2、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3、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4、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5、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6、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7、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8、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9、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10、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11、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12、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13、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14、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15、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16、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17、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18、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19、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21、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22、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23、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24、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25、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26、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27、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28、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29、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30、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31、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32、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33、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34、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35、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36、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扩展资料《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