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 入世精神与颓废情怀
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涵很丰富,新时期小说中表现出的古典文学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二是士大夫的颓废情怀。
中国古典文学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带有很强的入世精神和社会参与色彩,“文以载道”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学史中,文学也因此被人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入世精神的极端表现是直接为政治服务,其边缘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体现。遍观中国古典文学史,很少有纯粹个人性的创作,作品中无不寄寓着作家的社会化关怀,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政治或文化理想。
从《诗经》、屈原开始,经过杜甫、范仲淹、魏源等的衍变,更形成一股忧国忧民、担当道义的优秀传统,也传达着重教化、重社会功用效果的文学精神命脉。古典文学的入世精神在五四新文学中被以“文以载道”的面目受到挞伐,但实际上,五四文学并没有真正将它丢掉,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五四作家们所真正批判的其实只是古典文学所载之“道”的内涵,文学为现实服务的基本精神依然是保持着的——文学不应该维护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而应该为现实中国的变革和强大服务。就小说而言,梁启超的小说革命观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五四作家们:“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兴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五四文学的主导倾向依然是面向社会和大众的“为人生”,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现实批判则始终是五四文学最显著的思想特色。这当中尽管灌注了许多新的现代思想内涵,但底子上依然蕴涵着古典文学的某些精神印记。
新时期小说,尤其是新时期初的小说,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入世精神。这一点在作家们的创作思想方面表现得很明确。尽管作家们一般都不直接提古典文学传统,但在谈论自己的文学志向和对文学的认知时,几乎无一例外要谈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将文学与政治和责任感密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实际上,作家们的思想内核中已经内在地体现着古典文学的入世思想。
如周克芹所理解的文学是“时代风云、群众生活所给予作者感情影响的形象见证,个人与时代的结合的一个最真实的证物”;[8]高晓声谈到自己中断创作20多年后返回文坛的第一篇作品《“漏斗户”主》时,明确表示为农民呼吁的创作责任感:“我写他们,是写我心”[9];蒋子龙同样将自己的创作与现实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乔厂长上任记》是‘逼’出来的。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是被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四化的责任感‘逼’出来的……”[10]
入世精神同样体现在创作当中。从小说主题而论,新时期小说最典型的体现是浓郁的教化意识。新时期许多小说蕴涵着明确的教化观念,小说被当作思想教育的工具,被用来传播各种社会文化意识。刘心武的《班主任》、《醒来吧,弟弟》等作品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充满说教色彩的《班主任》被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之作,成为了一个时期文学的典型。除刘心武外,其他作家的创作也基本相似,像名噪一时的张贤亮、从维熙,就是将苦难作为道德说教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再如历史类小说,如《李自成》、《星星草》等作品,也都是遵循中国传统历史著述的“资治通鉴”思想传统,总结历史教训,以历史来引导、服务现实,是这些作品一致的主题。而且,历史小说的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90年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之洞》、《张居正》等作品,也遵循类似的历史观,是传统历史著作(小说)思想的现代体现。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史?谈谈你的观点。
文学是一种从时间尺度上评价及记录先进思想的一种手段。它依靠个人感觉与经验来展现一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并对其中人的状态、命运进行认知、思考、判断与描述,并在其范围内寻求一种美的极致。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它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史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甲骨文字和部 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 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 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 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史
金庸的14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金庸的作品有哪十五部?
一、《飞狐外传》(1960年)二、《雪山飞狐》(1959年)三、《连城诀》(1963年)四、《天龙八部》(1963年)五、《射雕英雄传》(1957年)六、《白马啸西风》(1961年)七、《鹿鼎记》(1969年)八、《笑傲江湖》(1967年)九、《书剑恩仇录》(1955年)十、《神雕侠侣》(1959年)十一、《侠客行》(1965年)十二、《倚天屠龙记》(1961年)十三、《碧血剑》(1956年)十四、《鸳鸯刀》(1961年)十五、《越女剑》(1970年)扩展资料: 金庸先生的小说,经历了两度修订,总共有三个版本。自一九五五年于香港《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开始,至一九七二年于《明报》刊载完《鹿鼎记》为止,不论是报上的连载,或是结集成册的初版本金庸小说,在读者群中统称为「旧版」,这才是最原始的版本。其后,金庸以十年的时间,细细修订旧版小说,后来在远景与远流出版公司的版本,都是修订后的「新版」(即包括金庸读者口中的「远景白皮版」、「远流黄皮版」、「远流花皮版」),有些读者在提到金庸旧版小说时,都以为是远景的版本,事实上,远景的版本与远流的版本是同一版,只是封面及装帧有所不同而已。
金庸的作品有哪些?
小说作品
作品名称 备注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碧血剑》 1956年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
《雪山飞狐》
1959年
《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
《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倚天屠龙记》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连城诀》 1963年,又名《素心剑》
《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
《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记》 1969年—1972年
《越女剑》 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其他作品
作品名称 备注
《袁崇焕评传》 附于《碧血剑》之后
《三十三剑客图》 附于《侠客行》之后
《成吉思汗家族》 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关于“全真教”》 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易经·阴阳与术数》 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
《陈世骧先生书函》 附于《天龙八部》之后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 附于《鹿鼎记》之后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金庸的作品有哪些?
一灯大师、子聪、丁大全、人厨子、九死生、马钰、小棒头、大头鬼、马光佐、小王将军、小龙女、尹志平、丘处机、王处一、王十三、公孙止、王志坦、王惟忠、无常鬼、尹克西、天竺僧、少妇、公孙绿萼、孙婆婆、孙不二、皮清云、申志凡、冯默风、讨债鬼、史伯威、史仲猛、史叔刚、史季强、史孟龙、圣因师太、尼摩星、李莫愁、达尔巴、刘处玄、朱子柳、曲傻姑、吕文德、祁志诚、李志常、刘瑛姑、吊死鬼、百草仙、陆鼎立、陆二娘、阿根、张志光、完颜萍、陆冠英、宋德方、陈大方、宋五、沙通天、灵智上人、张君宝、张一氓、陈老丐、张二叔、陆无双、杨过、武三通、武敦儒、武修文、武三娘、林朝英、耶律晋、耶律楚材、耶律燕、忽必烈、丧门鬼、狗头陀、青灵子、欧阳峰、耶律齐、金轮法王、周伯通、洪凌波、点苍渔隐、柔儿、郭破虏、侯通海、觉远大师、俏鬼、柯镇恶、赵志敬、洪七公、郭靖、郭芙、郭襄、姬清玄、笑脸鬼、鹿清笃、崔志方、鄂尔多、萨多、黄药师、黄蓉、程遥迦、鲁有脚、彭连虎、韩无垢、童大海、韩老丐、彭长老、瘦丐、程瑛、雷猛、裘千尺、蒙哥、煞神鬼、催命鬼、蓝天和、裘千仞、赫大通、潇湘子、霍都、樊一翁、藏边大丑、藏边二丑、藏边三丑、藏边四丑、 藏边五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