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阈”和“视域”意思相同吗?
“视域”的解释是“透视学名词。眼睛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域。视角约在60°范围内,所见到的景物才能清晰正常,这叫做正常视域。”“视阈”是指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表示一种阈值。 “视域”和“视阈”都表示范围,有“视野”之意,表示“视野”这个义项时,《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推荐词条是“视域”。“视域”偏重地理空间上的范围,是可测量的;“视阈”偏重“临界”之意,抽象程度高。现在“视域”的使用频率高于“视阈”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个词语的用法会更加明晰。 介绍据查,在中国知网上“视域”最早出现在1964年《β-C2S的稳定性及防止其在普通水泥熟料中粉化的一些因素的探讨》一文中,“如图8结果发现贝利特发育得很完善,形状也比较规整,从视域内可以看到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晶体,边缘轮廓都很清晰。”从这看出“视域”即是按照人眼的视力划分出来的可视区域,是一个透视学名词。而“视阈”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关于我国正常人暗适应曲线的一些观察》一文中,“该仪能自动描记暗适应阈值与时间关系的曲线。侧定的视阈约100,以中央凹为中心。”
当代西方论名词解释 期待视域;介入说;狂欢化诗学;文本的召唤结构;感受缪见;
期待视域:接受美学核心主张。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 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 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巧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介入说:萨特观点。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在的偶然荒谬,强调“人是自由的”,要不断地行动和选择;在文学理论上张扬“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
狂欢化诗学:俄罗斯人巴赫金观点。真正的狂欢诗学应反对后现代酒神谬误 这种笑是双重的: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玩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这就是狂欢式的笑。如果理性诗学是形而上的,那么这种狂欢诗学就是形而下的,他试图将诗学引向民间与边缘,将民间笑谑文化作为狂欢诗学的内核。民间文化的那种未曾分野的原创性与全民性
文本召唤结构:接受美学重要的药主张。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 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感受谬见:“感受谬见”(Affective Fallacy)是指将诗与其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与诗的所作所为,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导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式批评与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站得住脚,而是受到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最早由W.K. Wimsatt和Monroe C. Beardsley与1946年提出。后经改进成为客观批评论(Objective Criticism)的观点之一,认为不应探讨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应专注研究作品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产生这种艺术效果所采取的形式等。20世纪70年代这一看法受到了“读者反映论”(reader-response criticism)学者的强烈反对。 “感受谬见”的形成原因有三:其一,文学语言的复义含混给文本留下许多艺术空间和不定点,使文本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其二,文学语言的修辞性特点使文本不具有实指意义,而具有一种自我解构、自我颠覆的特征;其三,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艺术感受.
视阈与视域有什么区别
视阈和视域分别用来描述眼睛所能够看到的垂直范围和水平范围。 视阈,即眼睛保持自然水平状态时眼球通过上下转动、能够形成视觉的角度范围。在人眼保持自然水平状态下,单眼通常能够上转60度、下转70度这个弧度范围内形成视觉,水平状态下上转10度、下转30度是大部分人的舒适度范围。 视域,基本上等同于眼睛的可视范围,更多用来衡量视觉的纵深范围,只要视线范围内没有遮挡物,理论上来说视域是没有边界的,也就是说,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眼睛最远能够看到的就是地平线,在德语中这个词语也有“地平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