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黄祖洽

时间:2024-11-30 12:38:01 编辑:莆仙君

黄祖洽的人物轶事

黄祖洽幼年受家中藏书的影响,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他考入长沙兑泽中学之后刚刚一年半,日本侵略军逼近了湖南。长沙大火以后,黄祖洽离开家乡到江西河口(今铅山县)进入当时迁到河口的九江中学。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步步深入的时代,黄祖洽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国家的患难和家境的清贫,使他从小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养成了在困难面前不服输、不信邪、自立奋斗的倔强性格。高中时,每星期的作业在一个晚上便可以全部完成,其余的时间就用于自学。1943年暑假高中毕业后,黄祖洽只身离开江西去内地,途中几经辗转,还在西昌做了半年小学教师,第二年才到达昆明,考入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西南联大结束,他被分发入清华大学。在大学里,黄祖洽得到不少学识渊博的教授的直接教诲和热情鼓励。例如,教微积分的程毓淮、教高等代数的蒋硕民、教电磁学和物性论的叶企孙、教力学和热力学的王竹溪,都曾给予他深切的关怀和切实的帮助,特别是王竹溪,不仅介绍他读一些数学和物理学的名著,还在假期为他改习题并教他法语。有一段时间,黄祖洽消化不良,而学校食堂的伙食又差,以至腹泻经久不愈。王竹溪了解到他的病情以后,就让他每天到自己家里吃饭,让夫人特别为他做可口又易消化的软食,连续一个多月,直到他痊愈为止。在这些严格而又慈祥的教授的指导下,黄祖洽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跨入了近代物理学的殿堂。 在黄祖洽出版的一本名为《三杂集》的书中,收录了他中学时期所写的“少年作文十篇”。这些作文均来自60多年前的两本作文簿,由黄祖洽的母亲留存、珍藏下来,直到母亲辞世前才最终转交给他。《月明之夜》《爱国贵于自爱说》《论建设心理国防之重要性》……单从篇名来看,当年那个心系天下的少年黄祖洽便已跃然纸上。作文簿上,一篇题为《读庚信小园赋书后》的文章后,语文老师写下这样的评语:“骈散一炉,文情俱胜。使季绳而专研文学,不难出人头地也。勉之望之!”“季绳”是黄祖洽的字,老师建议他专攻文学,并寄予极高期望。然而,初露文笔锋芒的黄祖洽其实对理科更感兴趣,特别是物理。 1950年8月27日,黄祖洽与从清华一同分来的同学一起回清华园去玩。归途中骑过海淀西街的时候,黄祖洽被从后面驰来的一辆汽车撞成脑震荡,晕倒在地。黄祖洽在医院病房昏迷不醒有两个多星期之久。在养伤期间,黄祖洽学会了织毛线,伤势逐渐康复。当时有几个大学毕业后新分配来的女青年,她们都很同情黄祖洽,特别是一位叫张蕴珍的,她作风正派,办事认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家就在北京,常从家里做些酱牛肉之类的食品带来给黄祖洽增加营养。黄祖洽也常和她谈心,帮助她学习俄语。慢慢彼此有了好感,成了朋友、恋人,1952年年底,结成了终身伴侣。张蕴珍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曾经从事原子能化学方面的研究,1984年开始参加《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的编辑工作,改任编审。他们共有子女三人。 为了加速核武器研制,原子能所按领导指示成立了“轻核理论小组”,由黄祖洽带领十几个年轻人进行氢弹预研工作。不久之后,为了加强原子弹和氢弹预研工作的联系,黄祖洽又被要求用一半时间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一方面参与设计原子弹研制所需的“状态方程”,一方面仍继续参加氢弹预研。由此,黄祖洽得了一个“半导体”的绰号——按保密要求,他在原子能所的工作情况可以提供给核武器研究所,以促进他们的工作;但核武器所关于原子弹的研制,却绝不能向外界有丁点透露。 1948年,黄祖洽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当时在清华任教的王竹溪先生告诉黄祖洽,钱三强即将从美国回来,建议他报考钱的研究生。于是,黄祖洽在钱三强的指导下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其间,钱三强发现,黄祖洽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很好,适合做理论研究,就把黄祖洽推荐给彭桓武做了研究生。从此,黄祖洽和彭桓武结下师生缘,也逐渐成为一生的好友。晚年时,他们还是经常一起散步、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彭桓武留下了“廿月师徒,多年战友,逢时顺势同行走”的诗句。 黄祖洽是“一生两辉煌”,一是中国核反应堆工程和核武器设计的奠基者,二是手执教鞭,为中国理论物理事业培养继承人。“杏坛二三子,起舞亦婆娑”是黄祖洽自题诗《述怀》中的两句。谈起给学生上课,黄祖洽说,“每当上完一节课,看到我的学生紧皱的眉头解开了,眼睛里的疑惑不见了,听到他们激烈的讨论,嗅到空气中浓厚的学术气息,我都会感到莫大的快乐。”耄耋之年的黄祖洽还担任着120多人15讲的本科生课程,多年来,黄祖洽数次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还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 如果不去大学任职,黄祖洽有可能获得“两弹一星”元勋的奖章,与荣誉失之交臂,是否觉得留有遗憾?当黄祖洽被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是因为可以当功臣,我才去做这件事。它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个人的兴趣。”2014年9月7日,黄祖洽去世,对他的评价是“两弹一星杰出贡献者”。

黄祖洽的人物生平

1924年10月2日,黄祖恰生于湖南长沙。父亲黄迪庆曾在司法界任职,后来当过中学教员,母亲张孝恂操劳家务。1937年,从湘潭第一高小毕业后念了半年私塾的黄祖洽回到长沙读中学;暑假即遵父命,赴南京考取了中央大学附属五年制中学。因“七七事变”发生,还未入学的黄祖洽只得离宁返回长沙,就读于江西省立九江中学。1943年,高中结业后,按江西省教育厅的规定,到设在赣县的夏令营受军训一个月才能毕业。在夏令营受训期间,中正大学、广西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在营区招考,黄祖恰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毕业,因不能找到工作,在王竹溪的建议下报考了刚刚留学回国任教于清华的钱三强的研究生。进入清华研究院后,黄祖洽先是跟随钱三强研制核乳胶,一年后又改跟彭桓武研习理论物理。1950年硕士毕业,黄祖洽离开清华园,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1953年初,按照钱三强的部署,黄祖洽开始从事核反应堆理论研究,任理论部副主任,同主任邓稼先、副主任于敏等人担负着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方程式推导、设计工作。1955年,黄祖洽随“热工实习团”访问苏联,其间,他用两种方法对临界尺寸进行计算,发现临界尺寸放56根零件即可,但是苏联原设计书给出的数据是需放63根,高出百分之十以上。1958年,在我国实际建堆的临界启动过程中,发现黄祖洽的“56根”临界尺寸结论是正确的。1960年,黄祖洽被任命为“轻核理论小组”组长,首先开展氢弹的理论预研。为了加强原子弹和氢弹预研工作的联系,他又接受安排,分出一半时间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因此,黄祖洽成为了中国唯一同时参加氢弹和原子弹研究的工作人员。1965年与“轻核理论”小组一起被调至核工业部九院理论部任副主任(后改北京九所副所长),参与氢弹的理论突破,并领导一些型号氢弹的理论设计。1969年,在领导完成一种新型号氢弹的设计后,黄祖洽被送到河南上蔡县的“五七干校”进行“学习改造”。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基本已获突破,黄祖恰被调至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任教授兼所长,4年后改任名誉所长。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3年开始兼任《物理学报》及其海外版主编。作为《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主要作者之一,获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弛豫过程》的第一作者,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以后,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北京市优秀党员”。2014年9月7日3时11分,黄祖洽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0岁。

黄祖洽的人物贡献

1、黄祖洽,关于氟化氢分子的一个计算,物理学报 8 (1951)57。2、彭桓武,黄祖洽,应用忽鲁登变分法决定核子与核子散射的周相,物理学报8(1951)150。3、黄祖洽,关于中子在两种介质中的慢化问题,物理学报 14(1958)153。4、黄祖洽,关于中国重水堆的临界大小和反应性问题,Dresden国际反应堆会议,Dresden, GDR (1960)。5、黄祖洽,关于起反应的粒子混合系统的运动论, 原子能科学技术文献, 物理004, 中国科委(1961)。6、黄祖洽,中子在轻介质中的慢化问题,原子能科学技术文献, 物理 003,中国科委(1961)。7、黄祖洽,ALU 系统中中子的增殖、慢化、扩散和有关问题::Ⅰ.简化的定态模型和三群处理,原子能科学技术文献,物理 019,中国科委 (1962)。8、黄祖洽,中子在铀水介质中的慢化长度,原子能 No.3 (1965) 198。9、黄祖洽,高速运动介质中中子输运的新处理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No.3 (1981) 37。10、丁鄂江,黄祖洽,Boltzmann 方程的奇异扰动解法::Ⅰ.正规解,物理学报34(1985 )65。11、朱慧珑,黄祖洽,体心立方金属中空位迁移规律,物理学报 36 (1987)1122。12、吕燕南,黄祖洽,H2XΣg - H2EΣg 系统的相互作用,物理学报,38(1989)150。13、宋岩,丁鄂江,黄祖洽,混合流体的浸润相变(IV)二元系统浸润相变的临界特性,物理学报,41(1992)1647。14、黄祖洽,丁鄂江,浸润相变及有关问题,物理 24(1995)651-654。15、张书东,黄祖洽, 地震和地震预报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物理,26(1997)418-423。16、李静辉,黄祖洽,王存玉,岩板顺层斜坡和直坡演化过程中的随机共振及混沌,物理学报,47(1998)382-390。17、应阳君,黄祖洽,细胞钙振荡对周期信号的响应和胞间同步,计算物理 第18卷第5 期(2001)412-421。 1、 黄祖洽译,《经典场论》,科学出版社 (1958)。2、 黄祖洽译(笔名“示水”),《热中子核反应堆理论》,科学出版社 (1958)。3、黄祖洽,《核反应堆动力学基础》,原子能出版社 (1983)。4、黄祖洽,丁鄂江,《输运理论》,科学出版社 (1987)。5、黄祖洽, 丁鄂江, 《表面浸润和浸润相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6、黄祖洽,《黄祖洽文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黄祖洽,《三杂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黄祖洽,《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科学出版社(2007)。

“系统学习”是什么意思?

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把所学内容当成是一个系统看待,力求从大方向出发指导学习,这样,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节行进,而是先模糊概括,再逐渐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陷和不足专攻的学习方法。\x0d\x0a\x0d\x0a一、系统学习法的层次\x0d\x0a系统学习法有四种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x0d\x0a1、树状结构。\x0d\x0a最初,树状结构从大轮廓理顺。这可以看书的目录。\x0d\x0a其次,是心中有了这种轮廓,对书本以最快速度阅读。自己在心中找出脉络,归纳总结重点,有所取舍。\x0d\x0a大轮廓,即第一层分支(章)了解以后,可以理第二层分支(节)。掌握的标准是能够离开书本不杂不漏地口头复述。\x0d\x0a对于课本或应试复习,第三层分支一般是指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定义、特点和状态描述、另外形态、适用范围、来由和出处、引申和发展、分支、作用、交叉归属、历史和方向这几个方面。在看书、理关系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提问自己这些问题,为自己找到答案。如果这些方面在教材上讲的不具体不全面,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查阅相关的材料,和同学探讨,也可以询问老师和经验丰富的人。\x0d\x0a经常回忆轮廓甚至整一棵树,发现有含糊、不明确的部分要尽快翻阅教材或相关资料,在模糊处再看一次。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x0d\x0a初学者可参照课本的目录,理顺关系。系统学习法用得熟练以后,应该是自己归纳总结出树状结构。\x0d\x0a\x0d\x0a2、网状联系。\x0d\x0a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这种观念:任何学习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任何出题都不过是这些关系的形式转化(变形)、叠加而已。\x0d\x0a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出各部分间的直接联系,把网络结构初步地建立起来。但是有些部分和其他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还需要发掘第二层、第三层关系。\x0d\x0a要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综合运用。\x0d\x0a要在这过程中学会给自己出题,或者出题给别人做。讲究出题的水准。\x0d\x0a这个阶段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把大的网络通过适当的语言充分地表述出来,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叙述听懂这些关系。\x0d\x0a\x0d\x0a3、由点及面。\x0d\x0a由于各部分间存在着联系,由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拉起树状结构。\x0d\x0a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基础,都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散开,让其他部分为其服务。\x0d\x0a这已经是游刃有余的境界。\x0d\x0a\x0d\x0a4、包容。\x0d\x0a引入其他学科,或生活实践。\x0d\x0a这样,学习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认识和境界。\x0d\x0a在我们碰到一个学习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力图将它统一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分析以上三种层次,其实不过是将学习内容清晰化,找出种种特征,共性和外界关系的接口,从而在邻近的知识域中与自己熟悉的内容结合,并启发思维,拓展认识空间。以火把的更多加入照亮更广阔的空间。黑暗中,智慧和希望就是光明。\x0d\x0a学科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教育中把他们区分只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了解他们,不被复杂的联系蒙住眼睛、理不出头绪。但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各方面,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它们能够结合,是理论的必然,如果能够结合,我们将会迅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可以说是“悟”,在“知”和“行”的基础上让人豁然开朗。\x0d\x0a这样学到的东西,是真正自己的东西,谁都抢不去。哪怕会有遗忘,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捡起。\x0d\x0a\x0d\x0a所谓层次,是针对境界来说的,因为我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境界的提高,只不过是看量变有没有积累到质变而已。在还没有真正掌握系统学习法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把层次理解为步骤。按照这几种步骤来学。\x0d\x0a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层次可以归类为认知层次。如果能清晰认知,细致关联,要应付并考好各类考试是不成问题的。\x0d\x0a后两个层次更多的是知识的组织和再造,可以归类为认识创新。这不但是要懂得,更多地是要思考,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x0d\x0a人都存在着发展需求。人对发展的放弃,并不是由于他不想发展,而是他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如果给他以比较殷实的基础,他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会追求自我实现。系统学习法就是为了最快、最有效地结构这一基础。我们没有必要在开始的时候强调后两个层次。等前两个层次都比较出色地达到以后,人自然而然地会从认识的限制中跳出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时稍加指点,就会愉悦于后两个层次豁然开朗的光明境界,渐渐凝聚自觉、系统认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