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前景广阔,都有哪些可以合作的方面?
电动车对于日常生活的帮助作用很大,电动车从刚开始的新型代步工具,到最后的慢慢普及,直到现在的大众化普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最开始的充电不方便,维修麻烦,带电量少到后面。已经逐步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数十年前,人们刚刚听说电动车这个产品时。对于它的缺点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并且它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现有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但是当电动车慢慢在人们之间普及并且传播的时候,它的优势就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了。不耗油,充电在家即可,噪音小,而且随着对于环境的要求和环保意识的传播。大家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环保的电动车。由于和德国的合作,电动车的发展速度更是开始全面追赶电动车和摩托车,俨然要代替最轻型的代步工具。不过代替之路显然极其艰难,自行车虽然速度不如电动车快,省力,但是在方便快捷易操作方面仍然能够碾压电动车。并且还有大多数人喜欢骑自行车在各种路段骑行,这种长久习惯难以改变。而摩托车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在长途骑行中不仅速度更为迅速,而且良好的减震和各种系统在骑行方面显然无法代替。厚重的质量却也给人带来自行车电动车等无法代替的安全感。如此看来,电动车的优势微乎其微。算不上一无是处,但也是难以发展壮大。但是这十年见的发展并不是没有丝毫进展。首先就是从带电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充电更加快捷,其次就是速度等方面的优化,刹车等改进。一步一步的脚印带给它的是慢慢吸收并壮大的用户群体,得益于方便快捷环保的属性获得大家喜爱,并且会持续发展完善。这是因为在德国一些上市企业目前的现状当中的女性高管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数据比例非常明显落后于其他相同经济水平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上市公司女性高管的比例只有12%左右。但其它相同经济水平的国家,比如说美国、瑞典、法国女性高管比例都超过百分之20%。
中德合作的概述
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尤甚。中华民国的创立虽然使中国从衰败清王朝重新站起来,但国家一直在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有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1月30日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