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墓的介绍
郑和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墓形为回字形,南北走向,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故称为“马回回墓”。墓冢所在之山,亦称为“回回山”。墓圹呈长方形,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顶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盖,刻阿拉伯文“泰斯米叶”。2012年11月,郑和墓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日程,2015年完成申报世界遗产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郑和墓的争议
当年命名就有争议 郑和七下西洋,创下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其死后埋在哪里却是个谜。1964年的《江宁文物简志》中披露牛首山的一座墓葬应是郑和墓。此墓坐落在一名为“回回山”的山坡上,旁边有一个郑家村,村中的一支郑氏自称其祖辈世代在此守看墓地。当地的人则说,这座墓与这一带的罗志墓等明太监墓型制相同,可能是郑和墓。1981年,有关部门对“回回山”明代古墓进行了勘察,不久,江宁县文教局将这座古墓修缮一新,正式认定为“郑和墓”,修缮后的“郑和墓”上刻“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之墓”字样。墓下方有七层台阶多组,象征着郑和七下西洋。由于当年指认“回回山”古墓是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也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因此学界起了争议,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不可信,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但是这桩学术公案没定论,这座古墓就被匆匆冠以“郑和墓”,此后多数出版物中都宣称郑和墓在江宁。 归葬南京不合常理 从常理上讲,郑和死后归葬在江宁牛首山不合情理。郑和1433年四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七月返回国内。这就是说,郑和去世到船队返国历时3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地处热带,郑和死后又必须遵守伊斯兰教规“裹身不棺”,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从文献记载考虑,没有一本明代的资料指出郑和墓在牛首山。《明史》列传的太监里,郑和是第一位,但书中没有郑和葬于南京的记录,《明实录》中也不见记载。明代南京各种地方志中对所谓“江宁郑和墓”也不著一字,《万历江宁县志》卷之四“祠宇志”、万历五年《牛首山志》等专志中找不到这方面的只字片言。清同治年间的《上江两县志》倒是说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卒于古里,赐葬山麓。”但这是清朝的文献,并不可信。 郑和后裔认为是衣冠冢 据介绍,著名学者、郑和研究界的绝对权威郑鹤声生前也不认为郑和墓在江宁。1982年,郑鹤声在给南京郑氏后裔的一封信中说:“欣悉南京牛首山发现郑和墓,不胜惊喜。以郑和身份、地位、其墓地建筑,应甚宏伟。今据所摄照片,似与普通老百姓坟墓相同,似不合情理,不知有何征象,足以证明为郑和之墓。”著名学者李士厚则认为,牛首山郑和墓中埋的其实是郑和的发辫和一双靴子。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和的后裔郑自海先生昨天告诉记者,牛首山的“郑和墓”只是郑和的衣冠冢,郑和其实是埋在了海外。现在说郑和埋在江宁牛首山被证明是不对的,有关部门早就该把这个谬误改过来了。七下西洋的郑和最终埋骨于何处,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和研究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郑和葬在了海外,并非现在宣称的南京牛首山。而“海外说”具体分来还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印度古里,葬在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土龙。这是因为郑和逝世后,船队在运送郑和遗体回国途中,担心天气炎热,遗体不能长期保存,就葬在了路过的爪哇岛的三宝土龙。现在当地还有三宝洞,供郑和像,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另一说是“海葬说”。对此,南京的郑和后裔曾经谈及,回民的风俗,人死后三日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遗体不可能运回安葬,因此极有可能在海上水葬。当时有个叫“黑大人”的随从,携回郑和的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所以牛首山郑和墓只是衣冠冢。
郑和和郑成功是什么关系
郑成功和郑和不是一个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郑和是明朝前期朱棣时代的人,而郑成功是明朝后期南明时代的人。郑和是云南人,郑成功是福建人。郑成功是汉族人,而郑和是回族人。郑成功是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事迹第一次,1405年12月至1407年9月2日,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刺加、古里(科泽科特)、溜山、忽鲁谟斯(霍尔木兹)、天方(吉达)阿丹(亚丁)。第二次,1407年12月至1409年8月,船队访问了遥罗爪哇、锡兰山、古里。第三次,1409年12月至1411年6月,船队去过逼罗、爪哇、古里、天方第四次,1413年12月至1415年7月8日。船队经过瓜哇、古里、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索法拉港)、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卜剌哇(希腊瓦)、麻林(基尔瓦)。第五次,1417年12月至1419年7月17日,郑和奉命伴送十五国使团返国,最远到达霍尔木兹、亚丁和基尔瓦。第六次,1421年1月至1422年8月,郑和奉命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节返国,到达印度洋中的霍尔木兹、亚丁、摩加迪沙、布腊瓦和马尔代夫群岛。第七次,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6日,船队到过霍尔木兹、摩加迪沙、布腊瓦、亚丁、吉达等二十国。
郑和和郑成功两人是一个人吗?郑和与郑成功两人是什么关系?
我想很多人现在都有着非常大的疑问,对于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郑和与郑成功,其实对于他们两个人的疑问已经由来已久了,因为两个人都姓郑,于是很多人都感觉两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就算不是同一个人是不是也是有什么关系。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 郑和和郑成功两人是一个人吗? 郑和与郑成功都是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过这两个人根本是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人物,郑和是朱棣时期最得宠的太监,与他有关的事迹就是闻名今外的郑和七下西洋了,并且郑和原名姓马不姓郑;而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是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抗的民族英雄,两人并不是指的同一个人。 郑和资料介绍: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成功资料介绍: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郑和与郑成功两人是什么关系? 郑和与郑成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彪炳千秋、名垂千史的英雄人物,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建的旷世奇功: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光复台湾”一直为史学家所津津乐道,为中华民族所万世景仰。历史就有那么巧,两个人都姓郑,都是明朝人。 一个处于明朝初年,处于封建历史上的“盛世”;一个则处于明朝的末年,经历明亡清初时代。两人都深得当时的皇帝的信任,并且都由皇帝赐姓,郑和这个“郑”姓是永乐皇帝所赐予的。而郑成功也得到皇帝赐姓的殊荣,不过给他赐姓的是南明三个小皇帝中的隆武皇帝,他本姓郑,皇帝却赐他姓国姓“朱”,叫朱成功,又称“国姓爷”。但在历史上还是叫他郑成功或“国姓爷”而不叫朱成功。他们都是传奇人物,都是英雄人物。 郑和是明朝前期朱棣时代的人,而郑成功是明朝后期南明时代的人。郑和与郑成功除了都是中国籍,还有都是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之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更谈不上是同一个人了。 郑和与郑成功两人的共同点介绍: 都属于明朝 郑和是明朝早期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 都被明朝皇帝赐姓 郑和原姓马,被赐姓郑 郑成功被赐姓朱,被称为“国姓爷” 都是舰队统帅 郑和带领的舰队算是使节团 郑成功带领的是海军 都和外国人打过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