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孔子的人性论

时间:2024-11-29 05:29:41 编辑:莆仙君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性相近。人性问题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品德问题,更是针对社会群体的管理问题,是政治问题。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拓展知识:人性即人异乎异类之秉赋,内含着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前已提到,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成为描绘人的善根的基本框架。马斯洛正确地看到人的本性是复合的。儒家内部不同的人之所以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人性论,当缘于人的本性的非单一性。在不同条件下人的复合型秉性所凸现出的方面、层次不尽相同。同一个人,穷困饥饿濒死时,也可能廉耻之心全无,甚至象野兽一样吞噬同类,所以荀子说人性恶,霍布斯提出人性自私,人对人是狼。人只要有一定温饱,便可能温良和善。故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有的流氓盗匪,杀人越货穷凶极恶。被判死刑临告别人世,竟也忏悔人生,惦念家人。故曰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所以,孟子说人性善,托马斯·阿奎那列出人禀受神赐具有的七种美德:信仰、希望、热爱、正义、谨慎、勇敢、节制。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是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基础,先秦中重要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对人性的看法各不相同,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人本性中不同的要素递相凸现,表现出的形态差异很大,加上三个人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所以结论各异。不过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三个人的看法虽然不同,但针对的问题不同,都有一定根据,且能够形成逻辑递进的整体。孔子是儒家人性论的开端。严格说孔子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人性论,更没有形成关于人性的系统理论。不过那个时代不光孔子,其他各家也没有明确地提出人性论问题。只是从他们的一些政治主张和举措中透露出一些关于人性的观点。

孔子人性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虽然提出了这个观点,但他从来没有论述过这个问题.没有作过任何说明.把“习”和“性”区别开来,这个表述,得出了孔子“上治、下愚”的思想.照孔子看来,一方面有天生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又有天生的不知不觉的愚人,这两种人都是天生的.因而是不可以改变的,下愚的人并不能变为尧舜,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他所谓的愚人就是指一般的劳动群众,他认为对这种人进行教育是白费力气:“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种人虽然不可教育、不可改造,却是可以作为统治者的驯服工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当然,对这种人不是完全不进行教育,而是不进行“可以语上也”的教育,不能把他们造就成为统治者的贤才.孔子认为,统治的贵族应该对他们进行服从统治的教育,他们也一定会接受这种教育的,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这就是说,一般劳动群众跟着贵族统治者的教导跑,就像顺风倒的草一样,因此,教导他们服从贵族的统治还是必要的,他说:“小人学道则易使之.”(《阳货》),即这种教导可以使他们成为更驯服的工具.从孔子的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孔子人性学说的思想基础,是关于仁的先验论的思想.与此同时,孔子把性和习相联系,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其思想核心为仁、礼。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资料扩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扩展资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