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多了一份领悟:一直以来,看电影是让我想着画面里发生的情节,更多的思考是停留在人物上面,而看书让我想到的还有那个时代的状况。作者以小人物的周遭窥视整个社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写照,整个社会的缩影。阅读可以拓展多么宽阔的视野我不清楚,我感受到的是,一路阅读以来渐渐培养出了一种独立思考、自我反省甚至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看书过程中,许多的情绪涌上心头,许多的回忆浮现脑海。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前,四叔对他说卖血是检验男人的指标,成、方两人说喝水能让血变多等等的观点,这些荒诞无稽的乡野理论,影射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味无知,旧时代的封建迷信和现在媒体网络的谣言是同一种性质,只是传播方式改变了。前者是无知的逻辑扎根心底,后者则是快节奏下的恐慌制造。我本是封建迷信下的反抗者,但是大人们并不在乎小孩的话。鲁迅先生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 唯有教育,无知是原罪,落后是根本原因。
许玉兰与许三观分别出轨的故事在文中占的篇幅并不多,反而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件违背道德的事情,但即使道德败坏,也没有做出丧尽天良的事,他们没有复仇的想法,没有为钱而做出违法之举。两人之间愤怒的对话表现了人物性格,作者对出轨之事可谓轻描淡写,却又直言不讳,甚至在文革时期向儿子们坦白其事也是同样的尺度。不过我关注的的点并不在出轨一事上,我在思考着,如果我是作者,同样一定要在书里加上一段违背道德的故事,除开出轨,我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呢,并且也在文革的批斗范畴内?
书的悲惨与爱,其实这本身是生活中的矛盾,喜与悲同时存在着,许玉兰的哭声与无奈就是那个时代女性面对苦难的缩影,她们可以哭诉,可以谩骂,可以野蛮,却在解决问题上表现得有心无力。但许玉兰懂得精打细算、懂得爱美,被批斗也舍不得多吃一块肉,心里始终惦记着家里的小孩,女性的知性与母爱的伟大在她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得到了升华。书中最后给丈夫点菜的情节,着实让我羡慕不已!
许三观是书中最矛盾的人物。我很疑惑,许三观在听到身边的人说那些关于卖血的谬论时,难道就没有一丝怀疑吗?如果我是作者,我会这么解释:他有,但是他的前十次卖血都不是为了自己,他着急摆脱困境的思想和达到目的的欲望充斥了他的大脑,使得心里的疑惑微不足道,这样的内心矛盾就算是许三观本人也很难察觉到的。当发现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后,许三观崩溃了,辛辛苦苦养育了九年,却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在当时是很难接受的。他会担心,如果孩子还是由自己养大,长大后对家里不理不闻怎么办;如果从此不管他,让他自生自灭,可毕竟他也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啊,这该如何是好?然而许三观的性格决定了这一切,他选择向生活妥协了。即使不愿对他好,也不会饿着他,即使心里多么不甘也为他卖血,他始终顾着整个家庭。在他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亲生的,那你就是我最疼爱的儿子,”之后,我开始觉得许三观渐渐不再在乎那些芥蒂了,他将会视一乐为亲生儿子对待,并最疼爱他,很多读者被后面许三观为一乐几番卖血的情节所感动,的确,这书中的高潮部分,使我很虐心,咬牙抿嘴地看完这部分,作为父母,是可以为孩子不顾一切,甚至放下尊严。
我还要提另一个情节,许三观让一乐为何小勇还魂,这种骨子里的善良是许三观想教导给一乐的。后面许三观对一乐说道:“你听我话,喊几声,这是我答应人家的事,我答应人家了,就要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应该是许三观第一次这么正经地讲人生道理,并且是对着儿子,如果不是视为亲生儿子,作为父亲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这就是锁碎生活中的父爱,他悄然无声,却可以影响子女的一生。
文革中的夫妻之爱,我每次看到关于文革时期的故事情节都很揪心,特别是《霸王别姬》的片段给我造成很大的影响即使我看过一些关于文革的影片故事,我依然无法想象当时社会的惨境。作为年轻人,我也不敢发声,但是他们夫妻二人的相处真的令我感到温暖,在嘈杂烦躁的社会里,他们的爱情却有一种细水长流、岁月静好的温柔。
回到自己本身,庆幸自己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但是作者同样活在这个时代,他有那样的经历,并以文字表达出来。其实,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经历,所有让我想去了很多往事,禁不住翻开了久时的记忆,那时的一些不幸发生在自己身边,庆幸的是他们都过来了。总想着,如果换成是我面对这些,我是怎么“苟活”着呢?越想越往深处,联想到了高维空间和穿越时空,还把九维空间理清楚了。
这个世界这么悲惨,人活着这么挣扎,却依然选择活着,如果大多数人选择去死,自杀肯定是最多的,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何等的病态,人心是多么的无能,我都不好意思用脆弱来形容。
我对生活乐观着,我对生命敬畏着!
2020/2/26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从哪方面?
从自身感悟出发,示例: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从心底生出来,慢慢浸透了全身,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仿佛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出来。《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是着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许三观凭借卖血度过了生活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所有命运强加给他的困难和艰辛。最后当许三观老了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而为以后有所担忧,有些伤感。许三观精神许三观在青年时代,被周围的生活不断压迫,他一直拼命工作可还是无法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了。每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会想到去卖血,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给儿子一乐治病,在到上海的途中,到了六个地方卖血,隔三差五就卖一次。要知道,每买一次血要休息三个月,为了孩子,他在“松林”卖血差点卖死。我在书中看到了许三观卖血的一幕幕,掐指一算,许三观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一共卖了12次血。他还说过一句话,令我很感动,这句话是“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这是他在“百里”卖血后对一个老人说的话。许三观的三个孩子是他用血喂大的,许三观托举着整个家,承担着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他饱含辛酸的经历感染着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