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能进去参观吗
中山大学能进去参观。中山大学可以进去,对市民免费开放的,进入不需要任何证件。中山大学一共四个校区,其中广州大学城东校区和珠海校区连围墙都没有,可以说随时都能进去参观。中山大学旅游景点:1、陈寅恪故居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2、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广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夕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3、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蔡元培、章炳、梁启超、康有为、邓世昌、黄遵宪、魏源、林则徐、詹天佑、秋瑾、谭嗣同、严复、冯子材、容闳、洪秀全。4、马丁堂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莫语。
请问中山大学可以参观吗?
中山大学可以进去,对市民免费开放的,进入不需要任何证件。 中山大学一共四个校区,其中广州大学城东校区和珠海校区连围墙都没有,可以说随时都能进去参观,南校区和北校区虽然有围墙,但是基本上你打扮得不是一看就像坏人的话,门卫是不会难为你的。 扩展资料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同时是“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2001年10月,经中央批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东校区的图书馆
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校区分馆,位于大学城南北主轴的中心,是东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与北面的行政中心、公共教学大楼合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于 2004 年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首层为展厅、网络中心及附属用房;二层为主入口、服务总台、资讯中心;3-6层为书刊开架服务区、研讨室,总建筑面积35,935平方米。从外观来看,东校区图书馆南低北高,气势宏伟。图书馆北立面两侧自然张开,如一本翻页的书籍,又如飞升之翼。中间自然形成扇形广场,背面为主入口,门架五层高,层层往上出挑,格局开阔。东、西立面呈门架式外形,斜向窗有遮阳效果,极富韵律感。南立面也呈门架式造型,中间局部凸出,产生强烈虚实对比。结合石材与金属材料的对比,既能体现中山大学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气息。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的设计和理念具有世界先进图书馆的建筑特点,采用全中央空调、全封闭、等载荷、大空间、通透式的设计;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 3M 防盗监测系统、自助还书系统和复印设备,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设备;藏、借、阅、网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东校区图书馆至2012年底拥有中外文藏书110万余册,期刊2100余种,报纸150余种。哈佛大学喜乐斯图书馆捐赠的英文原版图书15万多册、期刊1800余种、报纸200余种。图书馆开放5层,分别为:首层为法学图书馆及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二层为多媒体电子阅览、现刊报纸以及参考工具书阅览服务区;三层为图书流通阅览服务区,为师生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网络数据库检索、复印服务、代查代检、用户培训、原文订购、馆际互借、国际联机检索、教学参考书、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高品质服务; 四层为过刊过报阅览区;而哈佛大学喜乐斯图书馆的赠书则放在图书馆五层。东校区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30余人,设有馆长办公室、读者服务部两部门。东校区图书馆一楼亦是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所在地,据新华社广州11月20日电 (王握文、于冬阳)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正式落户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作为这个中心的业务主机,“天河二号”20日正式投入运行。 我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有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四个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授牌后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是第五个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将成为融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世界一流超算中心,为广州、广东乃至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造船、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网游动漫、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还将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科研领域,对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