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明贤法师

时间:2024-11-16 17:03:39 编辑:莆仙君

明贤法师如何看待汉传佛教的精进持戒?

明贤法师说,精进持戒不是形式 表面好看没用
佛法鼓励大众要为了毕生死而精进,认为其余“精进”都只具备暂时性意义,甚至绝大多数努力,不能被称为精进,只能谓之“执着”。印度中世纪那烂陀寺方丈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强调精进时说“精进性无罪”,意为:只有不发生歧变恶果的精进才能被称作精进。但是,这不是唯一解释。另一个解释是,只要努力,就是精进。因为,堕性害人。西人云: 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四方参学的汉民族佛弟子,因为文化土壤及社会实情,如上的精进问题恐怕要深加着眼!慎莫盲目移植而导致前枝已放后枝未握的扑空之虞!
即使我们不愿着眼,这些现实也从来都不折不扣地存在着,多少宗教家在不惜余力大声疾呼,劝人命可以舍但昼夜不能舍地亡命修行,可包含疾呼者本人在内的修行大众,到底有几人是一始修行便终身不怠?
对于长远的精进目标,身安是更为首要的方便,这甚至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重视身安,便不能轻易批评汉地百姓表面看来的散漫、很不虔诚很不精进。且看那捶胸顿足的修行勇士,有不少人的精进就是被“精进的形式”拖垮,有几位持戒人又不是被持戒的形式包裹得身疲力竭,对于好奇的初发心修行者而言,“形式”就像一件马甲,易穿难卸,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如果是一位布施者,唯有被挪用为“名利欲望”的盾牌时,“布施的形式”才具有长远的价值。
对于散漫“身安”,有的批评,很不切实际、很不切人性、很不切本心,甚至于,是一种“乡愿”,在无聊地重复着“管不好自己就管别人,我是凡夫但要让你成佛”的“教条”、“母子教条”!
精进,应是庸闲生活中日不可少的荣誉使命。发展的社会环境总在变,变化会使人感觉自己的步伐总是被动、总被拖着走而稍不留神就out了,会感觉永远是追又追不上的追赶者。时代之车乘越开越快,你个人的保险系数只能靠“慢”,散漫即是慢的一种,这个基础上的精进,即是“庸闲生活中日不可少的荣誉使命”,先是仼务、再是生活、复为享受、终为生命中之一部分,并以此最终改变生命,善思行之!


妙贤法师的介绍

妙贤法师,女,1972年11月11日出生。满族镶黄旗人。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毕业于上海佛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执事进修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研究生。妙贤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妇联代表、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天津市河东区政协民宗委副主任、河东区青联副主席、天津弘一佛乐演唱团团长、荐福观音寺住持、圆通寺住持。

儒释道三家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