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间分界点是公元前475年。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春秋为奴隶社会之末,战国为封建社会之始。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开始,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封建社会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部族联盟对各部族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制度化管理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以来已有雏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始于西周,有人主张始于商朝,有人主张始于夏禹。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尧舜时期则有“协和万邦”,万邦均以天子为共主。《尚书·禹贡》又记载夏禹举行“分茅裂土”的仪式,分赐土地给诸侯。夏朝时还分封了斟灌、斟鄩、缯国、褒国等同姓诸侯。商汤灭夏后,分封夏朝的后人于杞国,还分封了费国、孤竹国等诸侯。商王武丁在位时,他的大臣侯雀、侯告以及王后妇好、妇井等人都拥有封地。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在战国时期都是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时期,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封建社会才结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延长那么久,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思想,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了高度集权的政策形成了君臣思想,这种制度是有等级的,统治者为了统治自己的国家,所以也会对老百姓进行洗脑,而且对于朝臣也会进行洗脑,这些臣子又会为皇帝制定维护统治的制度,让封建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直到达到一个最巅峰的状态。经济上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在政治上实现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的走向没落,主要是因为任何一种制度在到达巅峰之后都会慢慢的走向衰落,而且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在之后演变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和原有生产力的关系,会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更加的显著。而且在中国的上层建筑统治可以说是非常独一无二的存在,及早的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和非常完整的朝廷机构,所以这些让中国在封建社会末期想要转型的话动力非常的不足。而且到了清朝末期的时日后,农业经济都发展到了巅峰,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的潜能如果不进行社会改革的话,就会陷入到一个社会矛盾当中,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就让封建社会走向衰弱。最后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为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形成了非常完美的一个状态,而这种制度越加完善的话,想要让社会进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