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是张作霖的什么人
张作相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作相(1881年—1949年4月19日 ),字辅忱,祖籍河北省保定市深州县花盆镇太谷庄 (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生于奉天锦州义县(今锦州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人,爱国民主人士,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学良的辅帅。1901年,加入张作霖的“保险队”,从此随张作霖升迁而升迁。历任清军管带、陆军第27师师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和奉天督军署总参议、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等职。1921年,张作相先后婉辞黑龙江督军、热河督统等职。1924年,吉林督军孙烈臣病故,张作相始肯接任其职。1949年4月,张作相患病逝于天津。张作霖简介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汉族,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北小洼村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其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6月3日,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张作霖逝世,享年53岁。
张作霖为什么只培养张学良?
因为张学良他是长子,张作霖土匪出身,封建思想气息浓厚,他想着力培养张学良当政也是因为他是自己的长子,是当仁不让的接班人,是接班人就得要与其他儿子有不一样的“待遇”。其实以其说是器重,不如说是依靠,张作霖把张学良当然是自己死去之后东北的依靠、顶梁柱。这个长子继承,张作霖也有坚持汉文化,否认满文化的意思。因为汉族一般都是坚持长幼有序的,而满清王朝则没有,满清当皇帝的长子几乎是少数。培养张学良的其他原因张学良在娘胎里就注定了他会是深得器重的,因为他是张作霖第一个儿子,是长子。比如从他的名字里就可以看出来,取名张学良,字汉卿,是不是容易让人想起张良,这个大汉卿大夫,这里可以看出张作霖希望张学良能够像张良一样辅佐他人“兴汉”,可以说张作霖对张学良期望是很高的,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是。其实张作霖的“器重”也是有逼不得已的成分,要知道当时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张学铭也就刚满20岁,太年轻了,张作霖无法选择,只能选择年长、够年龄挑起大梁的张学良。其实要是当时张作霖的其他儿子能够年长点,不一定就是张学良当家,像张学良的二弟张学铭是后来的国军中将,四弟张学思后来也被授为解放军海军少将,另外几个才能也不低。
张学良死于什么地方?
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
张学良为什么晚年去美国
张学良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可谓一身而系天下安危。在他身上值得探讨的事情很多——譬如,晚年的他为什么不回祖国看看?
1990年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从1990年到去逝,他有10年的机会可以回大陆、回东北看看,可他就硬没回来,这对一个曾经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东北叱咤风云的少帅而言,的确是非同寻常,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有人曾忿忿地说道:“我们一直宣传说张学良如何爱国,那就有一点,爱国为什么不回国?”
事实上,如果张是真的要回去吻一吻自己的黑土地,回去与关东父老们洒泪相抱,大陆既不会拒绝,国民党也无法阻挠。没有选择回到祖国,他自然有难言之隐,区区万把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攻占了东北军在沈阳的北大营,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整个东北三省供手让给了日本人,沦陷区千万的国人成了亡国奴,千万的同胞横尸山野,关里关外一片悲哀的哭声。
晚年,脱离国民党控制的张学良,回忆自己在1931年至1935年间的作为时,有过相当的悔意。信奉基督教徒他也曾引用过使徒保罗的话:“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异乡的中国梦是空洞的,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异邦他乡是找不到故乡的感觉的!只不过,他不愿触景生情,不愿在屈指可数的晚年生涯中,每天有自责和悔恨的内容。
当然,张学良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确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负起,而当时的政府还只是张皮,无论其地位、实力、意愿,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独任巨艰,确实也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
有人评价张学良晚年不回大陆不回东北时有云:“他知道他不能回东北,他还知道他无脸以对东北3700万父老乡亲。”话虽刻薄,却一语中的。这一切也注定了张学良的悲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