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的大学生做志愿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意义大小的问题,如果你认真的做志愿者的话,可以锻炼你待人接物的能力,如果来观看的外国友人比较多的话可以提高英语口语,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观察运动会整个的组织流程,这么大型的运动会,组织方是如何将方方面面协调得井然有序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都是你可以观察的。对今后你自己组织或者参与组织类似的活动或者小型活动都是有帮助的。 物质上的几乎没有,毕竟是志愿者,就不要有什么指望了,最多就是几张证书,几件T恤,几个盒饭,几十个小时的时长。但我认为这本来也不是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志愿活动本来就是为了去帮助他人,去回报社会。参加活动最主要的收获应该说是自己内心的满足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额外的收获,比如一起参与活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接触更广阔的社会阶层。还有一些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更是可以帮助你接触到一些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人物,比如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会议等等。
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我认为大学生做志愿者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丰富心理世界。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2、提高道德评价。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普遍较强,他们内心崇尚自我激励、完善,以构建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独立、健全的人格。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丰富社会经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大多以校外的社会需求为服务终端。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校园内的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他们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今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4、学习知识技能。随着志愿者行动的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专业化、知识化特点愈发明显。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充分运用所学业务知识,并在服务中巩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特别注重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特长的培养,而在活动中获得专业培训,掌握实用技能,就成为大学生从事志愿者工作可期待的直接回报。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做志愿活动,可以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还是非常多的,因此需要我们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多多关心、关注弱势群体,尽己所能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从而使得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志愿者精神:志愿者精神意指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如下:1、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3、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个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4、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5、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味,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6、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真、善、美,如同三盏灯,照耀着人类前行。”真“是指科学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识;“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应然性的范畴;”美“是指艺术、人文、情感和审美等或然性的领域。
艺术教育的意义何在?
艺术有时候是解放你的双手,赋予它们灵性,双手会自动地创造出一些东西,不一定是琴声和画作,你把手伸到面粉里,揉搓,面团会变成面包;你把手伸到陶土里,让陶土烧成一个碗;你敲打一块金属,把它做成一个指环。这些本事都非常了不起。灵性的双手会嘲笑肤浅缥缈的思绪,让你更踏实。
关于为什么要学艺术、要不要弹钢琴,我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里是这么说的:
电影《变形金刚》上映的时候,有个公司给我快递了一辆大黄蜂,让我注意查收。我等啊盼啊,快递始终没来,那辆大黄蜂可能变形飞离了地球。
实际上我对变形金刚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小时候哪里有变形金刚啊,我钟爱的玩具是一把木头大砍刀,据说是民兵操练的装备,还有一个小鸡啄米的铁皮玩具,还有一辆鸭子车,车头做成鸭子,带两个轱辘。那年月玩具少而又少,有一年,新华书店卖军舰模型,就是一种略带韧劲的纸,将船体和炮台沿虚线剪下来,再用糨糊粘成立体的。
我和邻居小东都去买,回家就在院子里弄个大板凳当桌子小板凳当椅子,拿起剪刀糨糊开工。我做成的军舰七扭八歪,带着好多白色的糨子痕迹,就像电影《甲午海战》里战败的北洋水师,而小东做成的军舰,边沿齐整,挺括有型,闪耀着金属一般的光泽。我充满挫败感,此后对动手的事都心有余悸。
初中上物理课,有个同学做了个秋千,一个毛绒小猴子荡来荡去,老师大加夸赞,我嗤之以鼻,这不就是电极互相排斥吗?那个同学怀恨在心,从化学实验室里偷了一瓶硫酸出来,放在他的课桌下面,课间休息时就举着那瓶硫酸端详,向同学们显示他的手是多么稳。
他的课桌和我紧邻,我心说求求您了,赶紧把那玩意收起来吧,可外表佯装镇定。小东初中毕业上了技校,后来当了电工。硫酸同学对解剖青蛙、解剖兔子有浓厚的兴趣,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
我呢,1996 年购入一台电脑,还买了一张电脑桌,自己拼装,你知道,那时候的电脑桌,下面有一个抽屉专门放键盘用,我浑身大汗把桌子拼好,立起来,发现抽屉装反了,电脑屏幕对着我,键盘却在另一边。再后来呢,我从宜家买过不少东西,每一次打开包装,都佯装镇定,心乱如麻。
像我这样笨手笨脚的人,给你换尿布换衣服的时候总慢吞吞的,你焦躁地挥舞拳头,妈妈在一边劝:「别着急,你爸爸手上有蹼。」
妈妈希望大壮继承她身上的优点:心灵手巧。我问:「那我有什么优点吗?」妈妈说:「性格沉稳。」我点头自赞,可转念一想,这性格沉稳大概是常年手笨又佯装镇定造就的。
我给你买回来托马斯小火车,还在研究说明书呢,你妈已经把轨道给拼接上了。因为手笨,肯定有什么东西向我封闭了。肯定有很大的快乐将我排除在外了。
你妈是左撇子,所以你出生后,我们好奇你会不会是左撇子。起初把硅胶小勺子递给你,你左手抓得更牢。后来,再把小勺子给你,你用右手抓得更牢。
继而我们发现,你像掰玉米的熊瞎子一样,递给你一样东西,你就会把手里原来拿的东西丢掉,给你一个小碗,你就会把勺子扔掉,给你一块饼干,你就会把小碗丢掉。育儿书上说,小孩子拿一样东西从左手递给右手,这就是一个进步,学会左手右手各拿一样东西,这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我教你左手拿碗,右手拿勺,用勺子敲碗,你还学不会这个动作,就知道拿个勺子胡乱挥舞。
我给你买了一本触摸书,需要你伸手去触碰,感知里面的羊毛、皮子和镜面。我也看到一些育儿教程,用食用色素、玉米淀粉和面粉做成彩泥,让小孩子的指尖有更丰富的触感。你会用手去抠门上的猫眼,用手揪妈妈的头发,但还是笨笨的。
给你吃糖豆,一种入口即化的豆子,跟黄豆大小差不多,在盘子上撒几粒,你伸手去抓。你还不会用拇指和食指将豆子捏起来,也不会用食指和中指把豆子夹起来,肥嘟嘟的小手在盘子里来回划拉,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粘上了一个豆子,却怎么也送不到嘴里去。
不过,你已经会用遥控器了,拿起遥控器啃两口,手指一按,目光就飘向电视,在遥控器与电视之间,你建立了因果关系。有时,你还会抢走我的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划拉,那姿势和我们用手机时一模一样。不经意间,我已经把看电视和玩手机这两个坏毛病传染给你了。
我小时候玩过抓瓷片和弹球,这两个游戏都强调手的触感、力道和灵敏性。还有粘知了,拿着一个大竹竿子,竿头上有面粉熬成的糨糊,伸向树枝间去抓知了,双手要有很好的稳定性。这几个游戏,我玩得都不怎么样。
不过,我也曾有一款心心念念的玩具,有投入的动手时刻。那是我姥爷的积木,其实是一堆小木板,一堆四面带插槽的支柱,小木板上印着窗户,将木板插到立柱上,就能搭建出一栋楼。这套积木还有图纸,按照图示,能搭出不同的楼房。我姥爷是个瓦工(我妈妈的爷爷也是泥瓦匠),一辈子都用砖头盖房子,却有一套预制板结构的积木,每次去姥姥家,我都要拿这套积木玩一下午。
所以,我现在对乐高积木还有一定的把握吧。我的一位舅舅是钳工,他做过一辆公共汽车模型,银灰色,用牙膏皮制成,我没弄明白,牙膏皮怎么能做成模型,舅舅说,牙膏皮是铝制的,积攒了足够的牙膏皮,就能熔化成很多铝,飞机也是铝制的,铝很轻,飞机才能飞上天。我惊讶于牙膏皮能做成飞机,却从未想过动手将一条牙膏皮熔化。话说你舅舅也是个手巧的人,会做一点儿皮具,还做过木头家具,他有一个大操作台,有好几个麦太保电动工具,你喜欢的那个木头推车就是他做的,而麦太保斜切机就是他的玩具。
你舅舅送给你一架电子琴,有一天早上,你拉着我的手,把我的手放到琴上,那一瞬间,我有巨大的羞愧,我赶紧把你妈妈叫来,你妈妈小时候有一个玩具钢琴,就是在那个没法奏出和弦的玩具琴上,你妈学会了用一只手弹出旋律。她还能在吉他上弹出几个简单的和弦。
我十四岁时第一次看到有人弹吉他,美妙的乐音在指间流动。到十六岁,有人送了我一把吉他,我对着一本吉他教材学了三天,然后,那把吉他就被我扔在书柜上面,渐渐落满了灰。在十四岁到十六岁之间,我也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拿着毛笔学各种皴法,同样是三天的热乎劲一过,我就把毛笔和墨汁都扔了。
法国人福西永写过一篇文章叫《手的礼赞》,他说,艺术家有点像孩子,成年人丧失了试错的秉性,因为他长大了。艺术家将孩童的好奇心延长了,他触摸着,他感觉着,他计算重量,他丈量空间,他雕刻木头,敲打金属,揉捏黏土,凿刻石块,他塑造流动的大气,他接触各种材料,抚摩着万物的皮肤。他以触觉的语言谱写视觉的语言——暖调子,冷调子,硬线条,软线条。语言表达不了双手能传达出的那种丰富的效果。
如此说来,我十四岁到十六岁,正是想当艺术家的时候呢,双手想拿起画笔,拨动琴弦,但这双手太笨了,我也太急躁,太容易放弃了。我那时候开始在笔记本上写诗,到现在还会在纸上写小说,迷恋笔尖在纸上滑动的触感,喜欢用手指触碰各种纸张,然而,写字是把脑子里想到的东西记下来,而不是双手本身就具有灵性。
有不少作家都喜欢画上两笔,我觉得,那是他们的双手要摆脱思维的控制,自主地创造点儿什么。心理学家说,孩子是在行动中思考的,你骑上小三轮车,思考怎么控制方向,看到电子琴,就从三轮车上下来,敲打两下琴键,思考音阶的高低,你像一个永动机一样不停地动,就是在思考。而艺术家、手工艺者,都是用双手的劳动在思考。
有一个大画家叫丢勒,他有一幅画作叫《双手》,你盯着那双手看上一分钟,就会明白,文字是描绘不出那双手的,你盯着那幅画看上五分钟,再好好看看自己的手。
「暂且忘掉它们的功能,忘掉它们的奥秘。看着它们处于宁静的状态,手指稍稍收回,好像沉浸于沉思冥想之中。看着它们单纯的、无所事事的样子,活泼而优雅,好像正在勾画着幻想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它们相互嬉戏,准备迎接快乐事情的到来。它们能将自己的影子投到墙上,它们会搅动空气,或伸展筋骨,将指关节弄得噼啪作响。有时,攥成结实的拳头,有时,手指会抬高降下,敏捷机灵有如舞者。」
我买了一本《电子琴自学指南》,还在 iPad 上下载了一个钢琴游戏,一排琴键,不断有色块落下来,看准它的下落对应着哪一个键,弹响它,这样就能奏出一首曲子。我用它弹《一闪一闪小星星》,弹《绿袖》。
以前有个日本的音乐教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拉小提琴的,小孩子不知道把手指放在哪里才能拉出准确的音调,教师就在指板处贴上彩色胶带,这样小孩子能很快弹出一首曲子,很有成就感。
当然,这只是入门的游戏,胶带很快就会撕去,小孩要让自己的手指与耳朵建立联系,要反复练习,让手指更灵敏,手势更准确。这个过程要好多年,学琴的孩子会觉得非常枯燥,慢慢的,他的技艺越来越纯熟,每天的练习不再是枯燥的重复了。
别紧张啊,我不是要逼着你学琴。我十六岁还迷上了一件事,切土豆丝。家里的案板很厚,家里的菜刀很沉,我把土豆切成薄薄的一片片,再把土豆片摞起来,切成细细的丝。
很快我就知道,这不是越慢越好,而是要找到节奏感,左手按住土豆,右手握刀,一上一下,左手慢慢退却,右手跟着前进,菜刀在案板上发出悦耳的声响,切好一堆土豆丝,往水盆里一放,土豆丝散开,水变得浑浊,沥干,油锅烧热,搁上辣椒和花椒,土豆丝下锅,每一根都挺拔。
我上大学的时候,跟一个女孩子约会,那个女孩喜欢在宿舍里弄个煤油炉做饭,有一天她要给我炒土豆丝吃,可她切的土豆丝像筷子一样粗,我说,你闪开,我来给你切土豆。我的双手在那天比嘴巴更有表现力。
不过呢,我还是没有追到这个姑娘,因为有一个男生,每天教她打网球;还有一个男生,老背着一把吉他,给她唱歌。打网球和弹吉他,也是用双手干的活儿。我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炒菜比不上网球和音乐,而是因为,我除了切土豆,并不会再做别的什么菜。
关于泡妞的事,我以后再讲给你听。我这封信里要说的,是解放你的双手,赋予它们灵性,双手会自动地创造出一些东西,不一定是琴声和画作,你把手伸到面粉里,揉搓,面团会变成面包;你把手伸到陶土里,让陶土烧成一个碗;你敲打一块金属,把它做成一个指环。这些本事都非常了不起。灵性的双手会嘲笑肤浅缥缈的思绪,让你更踏实。一个诗人是这样说的,双手劳动,慰藉心灵。《圣经》上是这样说的,要立志过安静的生活,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
备案号:YX11nE84a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