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24-10-22 08:01:11 编辑:莆仙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改进政府提供什么方式

法律分析: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法律依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社会资本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完善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扶持和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逐步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强化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公共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哪些

  导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是控制和减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哪些篇1   (一)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大调解”机制等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真正做到“解民怨、顺民气”。要建立完善法律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三官两员”的作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法制教育、法律咨询、信访代理、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活动,严格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促进公开、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积极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分级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创新寺院社会化管理。   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遵循依法管理和社会服务并重的原则,常抓不懈,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同仁”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社区平安的长效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置得快。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牲畜、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推进交通组织体系化建设、交通管理法治化建设、交通设施标准化建设、交通指挥信息化建设,确保城市道路畅通,群众出行方便。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把消防管理抓紧抓实,加强日常消防教育和检查,提升消防应急处置水平,确保城市无大火、无大灾。   (四)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   要按照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的原则,在城镇,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出租房屋间数、工作难易、任务轻重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和单元,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要把移民村纳入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范畴,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强化移民村社会管理;在农村、牧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参照城镇社区化管理模式,按村域分布特点、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科学合理划分,实行分级管理;居住分散的牧区,根据集散程度,通过联人联户、分片包干等形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   (五)创新社会人员服务管理。   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探索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式服务管理平台。   (六)创新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   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技术的等手段,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消极影响。进一步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上防范控制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防止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以更好地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七)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   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要努力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有效办法,真正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延伸到“两新组织”,确保其依法、有序、健康开展活动。   (八)创新基层基础工作。   乡镇综治维稳中心要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把握社会动态,通过议事例会、集中会办、协调会办、情况通报、督查督办、应急处置、台账资料、检查考核等制度,使乡镇综治维工作中心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村、(社区)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加强与治保会、调委会、联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努力创建和谐村(社区、寺院)。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哪些篇2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确保居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为推进社区服务奠定基础。要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落实促进就业服务政策,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创造“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促进和吸纳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   四、加强培育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各社区务必大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构建政府服务机制同民间服务机制互联、政府服务功能同民间服务功能互补、政府服务力量同民间服务力量互动的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要推行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备案制度,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发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多元主体,活跃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   五、夯实工作基础,发挥社区队伍的支持支撑作用   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神面貌好、整体素质优、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的社区人才队伍,为社区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要加强社区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升队伍“战略思维、科学发展、开放创新、执行落实、沟通协调”五大能力,培育“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亲民爱民、勤奋学习、清正廉洁”五种作风,提高社区工作效能。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包括

  导语:社会的“风险性”不断放大,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善于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包括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突出组织领导,在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上下功夫。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既要发挥好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积极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二是要形成政府主导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好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责任单位之间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科学界定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将任务分解到单位、量化到岗位、落实到人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纵向互动的工作格局。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突出和谐建设,在构建矛盾调解机制上下功夫。   社会管理不是也不可能消除所有社会矛盾,往往是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构建动态调解和化解机制,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或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案、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要建立一套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用群众观念统揽信访工作,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让群众话有处说、冤有处诉、问题有处反映。突出抓好领导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等形式,逐案进行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要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经常性分析排查,建立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特殊群体和敏感时期的监控和排查,及时解决和化解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突出群众观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   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需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力量支撑。因此,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性问题来解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群众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力量。因此,要牢固树立社会管理创新为了人民,社会管理创新依靠人民,社会管理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二是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就业。就业乃民生之首。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公平的就业氛围以及稳定的就业环境,社会稳定只能成为空谈,管理创新更无从谈起。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努力增加工作岗位,最大程度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就业权利,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不稳定因素。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想方设法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着力改善落后地区和偏远乡村的教育环境,把优质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和偏远乡村倾斜,提高其教育水平。要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社保、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平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包括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确保居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为推进社区服务奠定基础。要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落实促进就业服务政策,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创造“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促进和吸纳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要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警察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安置帮教、守楼护院等活动,认真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平安社区。要着力打造宜居社区,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业主管理和物业服务“三驾齐驱”的社区环境卫生治理格局,完善社区环保听证制度和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制度,探索建立社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居民提供卫生环保、物业管理、日常综合维修和绿化维护等基础性服务,促进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要切实贯彻娱民宗旨,以社区市民学校为载体,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努力打造文明社区。要建立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行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家政服务信息等居民需求的信息公布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要强化为老服务,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大力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医疗保健、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社区老年参与社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依托社区工作站无偿为群众提供代理服务,主动为民解难,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文体和教育服务、社区公共安全和商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需求的生活服务圈,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要加强社区服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从社区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党员岗位承诺、设岗认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培育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各社区务必大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构建政府服务机制同民间服务机制互联、政府服务功能同民间服务功能互补、政府服务力量同民间服务力量互动的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服务”的积极作用。要推行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备案制度,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发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多元主体,活跃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要协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的自助和互助性服务活动;帮助部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现代组织制度,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努力扩大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要着力推进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职能和资源优势,结合“先锋岗”、“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慈善捐款”等公益事业,积极做好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弱势群体等工作,树立“诚信自律、服务社会、开拓创新、特色品牌”四个新形象,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美誉度和公信力。   五、夯实工作基础,发挥社区队伍的支持支撑作用   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神面貌好、整体素质优、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的社区人才队伍,为社区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要加强社区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升队伍“战略思维、科学发展、开放创新、执行落实、沟通协调”五大能力,培育“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亲民爱民、勤奋学习、清正廉洁”五种作风,提高社区工作效能。要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准入制度,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开发,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步伐,加大社区配备和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力度,积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拓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范围。要普遍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搭建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连通社区志愿服务供需渠道,组织和指导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社区救助、助残、优抚、居家养老、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要推行社工人才和社区志愿者注册、培训、时间储蓄和“星级”评定表彰等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建立社区工作队伍档案数据库和社区人才储备制度,使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向专业化、知识化不断迈进。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帮扶服务,对残疾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和社会功能缺失人员进行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功能、回归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包括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   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活动。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创新社会管理十分必要。   首先,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要求必须改变以往的社会管理。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化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其次,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在政府和分散的“社会人”之间,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社会整合缺失。基层社会矛盾无法解决,上访案件增多,社会问题解决受到阻碍。再次,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全新任务,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全新课题。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由于当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社会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等,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审视、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理念的科学化。注重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到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加大社会管理投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同步推进,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基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领,主动地回应群众的呼声,用主动帮助群众代理反映、解决诉求难题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善于运用调解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协调来消除分歧、化解纠纷,自觉地深入群众,尽一切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使社会管理的过程成为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的过程;三是加快推进社会管理职能的现代化,调整政府的管理职能,在干预范围上,实现从全面干预到有限干预、从过度干预到适度干预、从直接干预到间接干预的转变。在干预内容上,实现从公共服务的“欠缺干预”到“加强干预”的转变,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公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的自治能力,更好地运用公共政策的杠杆作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管理能力水平,努力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的几大提出来的?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扩展资料: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的几大提出来的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扩展资料: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 上一篇:intj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