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回到村里种地去

时间:2024-10-20 03:44:50 编辑:莆仙君

4年过去了,为了照顾父亲,回农村种地的复旦博士后,如今怎样?

“乡村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爱土地的读书人。” ——复旦大学博士后陈润华4年前,45岁的复旦大学博士后陈润华,为了照顾父亲,放弃复旦文学研究员职位,回贵州农村种植半夏、附子等草药。对于他的选择,许多乡亲们很是不理解,说他在大城市里拥有一份好好的工作,完全可以把父亲接去上海,为什么要回农村种地,种地能致富吗?据了解,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如今陈润华的九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拥有一支30多人的专业管理团队,累计投入了4000多万元,流转了1.7万亩土地,并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1.3万余亩,解决了上百名贫困农民的就业问题。一、从一个农村男孩,变成复旦博士后陈润华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野马川镇新营村,如今已经49岁了。因为一直想走出农村,所以他学习很努力。1990年,他考入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之后,于1997年进入上海师大法商学院,攻读硕士,并于2000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但是他依然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于2001年,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3年后获得了文学博士。2006年,陈润华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从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发表过多篇论文与评论,出版过小说。此时的他已经在事业、爱情上双丰收,在大上海过上让人羡慕的富有生活。然而,到了2016年,因为父亲的一场意外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二、放弃复旦博士后工作,为了照顾父亲,回农村种地2016年,因为父亲术后需要人照顾,陈润华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带走了87箱近3000本书,回到家乡。在照顾父亲之余,他也在思考在农村到底能做什么?一次偶然,他看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发一些中药材的图片,让他突然有了想法——在农村可以种植中药材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查证,陈润华决定了种植中药材。他原本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对种植一窍不通。为了掌握种植方法,他去向一些种植大户、农户请教。为此,他走遍了当地中药材主产区,写下200万字的记录,共20多本笔记本。2018年初,陈润华与在北京工作的妻子商量之后,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成立了贵州九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种植半夏、附子等草药。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乡亲们,动员他们和自己一起干时,遭遇到了冷场。乡亲们说:“你是博士后,你读书、教书厉害,但你种草药行不行我们不知道。”为此,陈润华只好挨家挨户去说服村民,跟村民聊种植,谈入药,说前景。那年冬天,在海拔2000多米的双坪乡高明村,天寒地冻,他还在很耐心地劝说大家跟他一块干。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开始抱着试试的想法,加入他的种植公司。三、如今怎样?就这样,陈润华利用复旦大学提供的种植技术作支撑,在赫章县双坪乡发展种植中药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拓展市场,完成了从博士后到新农人的角色转变。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他的公司在已经拥有一支30多人的专业管理团队,累计投入了4000多万元,流转了1.7万亩土地,种植半夏、附子等中药材,带动周边的乡亲种植中药材1.3万余亩,解决了上百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仅2019年,用工工资就支出了600多万元。陈润华还注重人才队伍的发展,吸收了不少从赫章农村走出的80后、90后大学生,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干一番作为。四、结语虽然经过两年的发展,陈润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至今还有不少人不理解他当初的选择。如果非要找一个完美的答案,想来就如他所说一样:“乡村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爱土地的读书人。”为此,陈润华准备把团队培养更熟练之后,就开始做乡村教育,给村民上课,讲讲传统文化和未来农村的发展之路。对于陈润华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怎么使农村年轻劳动力重新回到农村种植粮食?

为什么有这种想法?是中国粮价过高不够吃还是国家建设不需要这一大批农村年青人?

目前我国农村己全面进入农业农机现代化时代,大量大型先进农机具早投入使用,那种肩挑手插牛打粮的时代.在年青人听来就是个故事,很多地方三十五.四十岁的年青人根本没有下过田地,也不知庄稼是怎么从地里长出来的。人多田少是中国现实情况,要让这一大批年青人回到农村种田是不现实.不明智之举,也是思想倒迟的想法,如果那样,农民将又回到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国家发展如比之快,与农工的付出紧密相关,国家城市、工业建设目前需要农民工,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以然离不开他们!

什么时侯,年轻人是未来,是希望。年轻人一代一代,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力,也会代表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农村更需要年轻人,农业更需要年轻人,现代化的农业更离不开年轻人。现实的 社会 ,农村年龄化凸现,城镇化的飞跃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年轻人向城市拥剂,尤其农民种地收入微薄,导致农村年轻在农村看不到希望,种地得不到发展,农村,农业将面临严重的后继无人窘境,八零,九零,零零后不会种地,不愿种地已成事实。尽管国家出台各种举措,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投身农业生产发展,但现实的农村农业使很多年轻人弃农抛农厌农思想比较明显,为此,如何发展农村农业,如何提高农民的待遇是国家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把农民待遇提高,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年轻农民才能充满希望,回到家乡为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粮食的稳定生产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随着 社会 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年青人学习有成,利用所学知识弃农进城,展示自已的才华。造成农村潇条冷落,土地荒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长此以往造成粮食的饥荒,人心惶惶。所以,农村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是当务之急,国家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当对农产品大开绿灯,并按地理位置定量统一收购,使农户多赚钱而吸引外流人员。因为现在务农不是全凭苦力,而是使用机械开发智力。有识之士大有用武之地,栽上梧桐树,定有凤凰来。



这个不好办。耕地人多地少,大部分地区平均下来人均1亩。东北多些,南方则更少了。按1户5口人,2个年轻老动力,每人种上3亩地,如论如何都不可能使其发家致富。种植高效益产物,又保证不了销路。所以,要让所有年轻人都留在农村,怕是不行。

现在年轻人均外出打工,以工资维持家庭开支,如想使农村年轻人返乡种地,只有保证让其年收入赶上外出打工。可施行种地工资制,种什么,如何销售统一调度。可是根据目前农村具体情况,达到这种情况绝非易事。

如今正处在变革时期,看国家政策导向吧,再让专家研究研究。

一味学外国也不行,农村人口太多,不好安排。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土地面积有限。想让农村年轻人回家种地,可能性不大。

在人口稠密地区,人均只有几分地,按一家4口人计算,可分两亩左右的地。两亩地养活4口人的家,种好了有吃有穿。

外出打工,每个月挣4、5千是平常的,一个人一年除去花费,落3、4万应该不是问题。在家种两亩挣不了那么多。遇到自然灾害……。

再者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相比,还是有差别的。为了孩子,大人再苦再难,也要想法在城里坚持下去。

看了提问,沉思很久,不自主的想看看这些领域里被邀请回答的精英们是什么看法?也是无一回答!看来的确是个“无解”的题!就现实而言,在农村种一年土地的收入,还不如到城里打一个月的收入的情况下,这简单的账谁不会算?当然,有部分成功人士,有一定积蓄后,怀着对家乡的执爱,回乡创业是一种趋势。因此在这粮食价格低迷,种地成本高,收入少的情况下,让农村年轻劳动力都回乡种地是不现时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只有农民工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搞农业的收入高于外出打工了,美丽乡村比城市更美丽了,在农村的日子比城里的日子过得更美满了,在这种情况下,此时农村的年轻人还会出去吗???

必须有一套好的农民激励政策。如新农村建设改造,子女入学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生态林、经济林植种,草业畜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作物收购价,政策贴补落实,养老看护,林、渠、路、水、电配套改造,大学生返乡、退休退职人员回乡建设家乡等,有好的政策引导,农业、农村、农民大有希望,前景广阔。

谁有这个能力就好了,除非将城市建设停止,工厂停工,城市建设不用农民工,工厂禁用农村青年,只有这样年轻的农村青年自然会回家种地。


4年了,为父亲选择回乡种地的复旦博士后,现在还好吗?

有时候人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这些妥协常常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如果明知道是一条悲喜未知的路,你还会走下去吗?今天的主人公陈润华却表示自己会,而他也就这么做了。陈润华出生于一个小地方,但是家庭条件不好不坏,这些都不算很重要的事情,总而言之他很努力的学习,比起其他的事情,学习对他而言更为吸引他,所以在之后他可谓一路朝着高学历走去。先是考上了中山大学之后,之后在上海师大读完了硕士,2001年又在复旦大学读完了博士。这些年他获得过很多奖项,得到过很多人的赞美,生活没有太多的烦恼,甚至还出版过小说,这期间还发展了一下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可谓是双丰收的人生赢家。不过这一切在父亲病倒后出现了裂缝。因为老父亲一人在家,他必须回乡照顾,只好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急急忙忙回乡。有人劝他不要这么冲动,可以请人照顾自己的父亲,自己在那边偶尔回一下也挺好,但是陈润华并不能放任自己这么冷血,人生可以有很多时间去赚钱,但是陪伴的日子却只会一天比一天少。陈润华回家了。但是光是照顾父亲,对于陈润华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他歇不下,总想着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什么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在朋友圈看到的中药材的图片,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乡种植中草药。但是种植一样东西,绝对不是平时只写学术报告,做一些研究的人能够搞下来的。他为此查了很多资料,走访了很多个地方,才在2018年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开了一家公司专门搞中草药种植。不过虽然他有心想要改变村民们的生活,给他们增加收入,但是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风险的事情都是需要很谨慎的,并不能全心全意相信他,所以一开始陈润华是遇到了阻碍的。但是因为他太执着了,挨家挨户地找人聊,最后很多人还是被他说服了。而现在陈润华的公司已经非常完善了,整个村每年六百多万的收入,实现了家门口高收入就业。而且不仅仅如此,他还开始发展乡村教育,认为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一个地方要想富起来,是离不开有知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