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古汉语

时间:2024-10-14 20:52:26 编辑:莆仙君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语法不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句子成分一样,都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但古代汉语的成分排序不同于现代汉语,所以就有了倒装句,比如八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怎样判断呢?只要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一致的就是特殊句式。当然,除了这些倒装句,还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它们主要是和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在表达方式上不一样,也把它们称为文言文特殊句式。2、词汇不同。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3、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再如“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也在古代汉语的分类是什么?

  “也”字分为助句、助读、助实字三类
  1. 助句。
  根据句子性质的不同,《马氏文通》首先把“也”字所助的句子分为“表词句”和“言事理句”两大类,然后对这两类句子又分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在西方语法中,系动词后面所带的成分称之为表语,有系动词和表语的句子也就是表语句,表语句多表示判断。《文通》比照西方语法,把古汉语中结构类似的句子称之为“表词句”。对于表词句,《文通》分为“断其为是者”和“断为非者”两大类,即表肯定语气和表否定语气两大类。根据作谓语的句法成分性质的不同,又分为名词作谓语、形容词作谓语、顿作谓语、读作谓语、比拟句“也”字结尾等几种情况。对于言事理句,《文通》分为五类。其中“断其诚然者”,《文通》又分为四类。’‘助动字为坐动者”即能愿动词作谓语动词,“同动字为坐动者”即存现动词作谓语动词,“两弗辞连用者”即双重否定句。
  2. 助读。
  《文通》根据“读”的性质的不同,把“也”字助读分为四类:

  ①读为起词。
  例如:A、读间“之”字,如:“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下》)

  B、读以“其”为起词,如:“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元年》)

  C、读为起词之变式,((论语·泰伯))

  ②读记时记处。
  例如:A、读 记 时 ,如 : “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 (《左传·嘻公三十年》)

  B、读记处, 如:“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孟子 ·公下 》)

  ③读为悬设。
  例如:A、假设句,如:“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左传·桓公五年》)
  B、转折句,如:“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庄子·逍遥游》)
  ④读承动字,如:“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孟子·公下》)
  3. 助实字。


中国古代语言是什么?

一、先秦时期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二、秦汉两朝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三、两晋与南北朝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五、明朝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孙子兵法:为将之才的五个必备要素是什么

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智、信、仁、勇、严)。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选段: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译文: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本篇即为其中一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赏析:《计》篇主要从战略角度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极端重要性,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并提出了一些战术层面上的用兵方法。其中,“将”,是指将帅们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在他们要有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在他们要有智谋才能,要做到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并使军队纪律严明。孙子认为,这是成为将领的五个基本条件,统率军队领兵打仗的将帅对此必须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到战无不胜,体现出高瞻远瞩的军事谋略眼光和成熟的政治智慧。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学的四要素及其对应的文学理论体系的五个方面

文学的四要素:世界 作品 读者 艺术家
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文学发展的根由,文学发展的规律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第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第三,“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第四,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第五,作家笔下的文学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与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活动论、本质论、创造轮、作品论、接受论恰好是与文学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相对应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