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李珏

时间:2024-10-14 02:47:08 编辑:莆仙君

文言文阅读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

旧唐书李固言传

【原文】

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贺部郎中、知台杂。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弛慢,罚俸,仍改官为太子宾客。制出,固言封还曰:“东宫调护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罚之人处之。”改为均王傅。六年,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尚书左丞,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八年,李德裕辅政,出为华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闵复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迁御史大夫。六月,宗闵得罪,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加崇文馆大学士。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李训自代固言为平章事。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号,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请加徽号。朕思理道犹郁,实愧岳牧之请。如闻州郡甚有无政处?”固言曰:“人言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无政。”帝曰:“堪是贞元时御史,只有此一人。”郑覃曰:“臣以王堪旧人,举为刺史。郑襄比来守官,亦无败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李石对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有大国无人?盖贞元中仕进路塞,所以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进人才之过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奖用。随其称职与否升黜之。”上曰:“宰相荐人,莫计亲疏。窦易直作相,未尝论用亲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寻进阶金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上表让门下侍郎,乃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入朝,历兵、户二部尚书。宣宗即位,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大中末,以太常卿孙简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卒。(《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李固言传》)

【译文】

李固言,是赵郡人。他的祖父是李并,父亲是李现。李固言,在元和七年(813)考中进士甲科。太和初年,不断升官官至贺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831),李宗闵做宰相,任用他为给事中。太和五年(832),宋申锡被王守澄诬陷,李固言与同僚官员伏于阁下恭敬地争论此事。将作监王堪修因奉守太庙怠慢轻忽,被罚俸,但是仍改任太子宾客。诏令发出以后,李固言缄封退还了这条诏令,说:“东宫是调护之地,不能让因工作怠慢轻忽而被处罚的人担任。”于是改任均王老师。太和六年(833),升任工部侍郎。太和七年(834)4月,转任尚书左丞,奉诏确定左右仆射上奏言事的制度。太和八年(835),李德裕辅佐朝政,李固言出京任华州刺史。

  那一年(835)10月,李宗闵又入朝执政,征召李固言授予他吏部侍郎之职。太和九年(836)5月,升任御史大夫。6月,李宗闵获罪,李固言代他任门下侍郎、平章事,不久又加封崇文馆大学士。当时李训、郑注掌权,他们自己想窃居宰相之权。李宗闵被逐以后,他们就以朝廷的名义说李固言忠心为国,立李固言为相,实际上讨厌他与李宗闵为同党。9月,李固言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京任兴元节度使。李训就自代立固言为平章事(即宰相)。李训、郑注被杀,文宗想到李固言谠正,开成元年(836)4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君臣要求给文宗皇帝上尊号,皇上在大明宫紫宸殿说:“朝廷内外中上奏折,请求加尊号。我想这个道理是确实的,但实在是愧对这些封疆大吏的请求。您听说各个州郡有什么政事处理不好的情况吗?”李固言说:“人们传闻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没有政绩。”皇帝说:“王堪是贞元时期的御史,只有这一个人。”郑覃曰:“臣以为王堪是老臣,就提拔他为刺史。郑襄近来做官,也没有特别恶劣的表现。如果说地方朝政治理不好的,哪里只有这两个人?”皇帝说:“这么多才士,辅佐我治理天下。德宗时,朝廷很多担任闲职的人员,哪里是社会缺少人才呢?”李石回答说:“十室之邑,一定有忠信之人。怎么会有大国无人才的情况呢?大概是贞元年间士人求仕上进的道路阻塞,所以有才的人有的就躲避到其他地方去了,这就是不能正确选拔人才的过错。”李固言说:“征求才士的方法是,有人保举任命,可以随时奖掖提拔任用。然后再根据他们称职与否来升迁或贬黜。”皇上说:“宰相荐举人才,不计亲疏远近。窦易直做宰相,不曾考虑亲情。如果自己没有宰相的才能,应该自行引退。如果实公正的举荐,即使是亲戚又何须避嫌呢?人很少有全才的,只是用他所擅长的罢了。”

  不久进封金紫,主管户部事务。那一年(837)10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替杨嗣复。上表请辞门下侍郎之职,于是做了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年入京,历任兵部、户不二部尚书。宣宗即位,不断升迁授任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之职。大中末年,朝廷用太常卿孙简代替了(他的职务),授任太子太傅之职,分管东都,去世。

【注释】

1、伏阁:伏于阁下。形容恭敬的态度。如:伏阁受读,形容恭敬受教。语出《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群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2、弛慢:懈怠轻忽。唐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其释‘厥咎舒,厥罚恒燠’,以为其政弛慢,失在舒缓,故罚之以燠,冬而亡冰。”《旧五代史·周书·萧愿传》:“然性嗜酒无节,职事弛慢。”《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常务纠弹,毋容弛慢。”

3、制:令。

4、封还: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唐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汉书·王嘉传》:“(哀帝)益封董贤二千户……嘉封还诏书,因奏封事。”宋费衮《梁溪漫志·学士不草诏》:“唐制惟给事中得封驳,本朝富郑公在西掖封还遂国夫人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清顾炎武《日知录·封驳》:“唐制,凡诏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封驳”。

5、调护:调教辅佐。《史记·留侯世家》:“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调护犹营护也。”《新唐书·裴炎传》:“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

6、上事: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

7、仪注:制度;仪节。南朝梁沈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张耆)第八子得一知贝州,王则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8、辅政:辅佐治理政事。《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晋干宝《晋纪总论》:“受遗辅政,屡遇废置,故齐王不明,不获思庸于亳。”《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

9、得罪:获罪。《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辠,甘心瞑目。”一本作“得罪”。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得罪永泰末,放之五溪滨。”《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不隔数年,丁丞相得罪,贬做崖州司户。”

10、用事:执政;当权。《战国策·秦策三》:“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事〉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11、辅相:宰相。也泛指大臣。《史记·孔子世家》:“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清龚自珍《农宗》:“古之辅相大臣尽农也,则周之庸次比耦之亚旅欤?”章炳麟《訄书·冥契》:“天子之于辅相,犹县令之于丞尉。”

12、公体:即公忠体国。谓尽忠为国。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郭沫若《蜀道奇》诗:“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13、爰立:《书·说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孔传:“于是礼命立以为相,使在左右。”后因以“爰立”指拜相。宋钱易《南部新书》丙:“元和、太和以来,左右中尉或以幞头纱赠清望者,则明晨必有爰立之制。”

14、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汉桓宽《盐铁论·复古》:“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时德裕、宗闵,各有朋党,互相济援。上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七:“假绍述之说以胁持上下,立朋党之论以禁锢忠良。”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中》:“不尚名誉,故无朋党;不尊谈说,故无游士;不贵才气,故无骤官。”

15、谠正:正直。《北史·杜弼传论》:“识学甄明,发言谠正。”《旧唐书·李固言传》:“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16、徽号: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尊号》:“秦汉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则天垂拱四年,得瑞石于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二》:“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诏,归美神考哲宗,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牍,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又如,清叶赫那拉氏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见《清史稿·后妃传》。

17、紫宸:原是宫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唐杜甫《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后泛指宫廷。明沈鲸《双珠记·邮亭失珠》:“纔离紫宸,平步莲鞋稳。”清孙枝蔚《北山》诗:“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参阅《唐六典·尚书工部》、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唐紫宸殿》。又借指帝王、帝位。《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书·元帝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18、岳牧:传说为尧舜时四岳十二牧的省称。语本《书·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史记·伯夷列传》:“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后用“岳牧”泛称封疆大吏。《后汉书·班彪传》:“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宋范仲淹《青州谢上表》:“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选甚隆。”清顾炎武《菰中随笔》卷八:“士之才智,可效一官者,苟非宿登仕版,则虽见知于方镇岳牧,亦不能稍振拔之,以收其用。”

19、无政:治政无方;没有政绩。《诗·小雅·十月之交》:“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后汉书·李燮传》:“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唐李翱《平原郡王柏公碑》:“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章炳麟《訄书·订文》:“国无政者,其出话不然,其为犹不远,官事民志,日以啙媮。”

20、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21、比来:近来;近时。《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明张居正《答湖广巡抚赵汝泉书》:“比来楚土雕瘵,视昔更甚,连年涝垫,民罔攸居。”清汪懋麟《过云渐草堂慰其伤逝》诗:“檐雀比来犹报客,壁琴何事独伤神?”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比来两遭议会质问,谓此书何以当刻,事遂不能进行。”

22、守官:指任职‘做官。

23、败事:失败的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4、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陈书·高祖纪上》:“内难初静,诸侯出关,外郡传烽,鲜卑犯塞。”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终,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终,谓之待旦。”《宋史·食货志上三》:“王珪奏曰:‘外郡用钱四十可致斗米于京师,今京师乏钱,反用钱百坐仓籴斗米,此极非计。’”

25、不理:谓不治理公务。《后汉书·胡广传》:“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 。’”《南史·谢朏传》:“朏居郡,每不理,常务聚敛,众颇讥之,亦不屑也。”

26、班行:指朝官。唐 张籍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远镇承新命,王程不假催;班行争路送,恩赐不时来。” 宋 秦观 《辞史官表》:“班行之内,学术过於臣者甚多。” 清赵翼 《编校文端师集感赋》诗:“久推勋德冠班行,馀事仍看各擅场。”

27、闲员:指但任闲职的官员。《旧唐书·李固言传》:“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在冷衙门里做着闲员,候补着官职,和同事们有些合不来。”

28、仕进:求取功名之路。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

29、托迹:亦作“托迹”。犹寄身。多指寄身方外,或遁处深山或贱位,以逃避世事。明高启《送吕山人入道序》:“而其隐也,皆托迹山林为老氏之徒。”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清新小武《易水饯荆卿》:“因此隐忍迁就,托迹屠沽。”

30、叙进:即进叙。谓按等级次第以进职或奖功。《汉书·刑法志》“《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唐 颜师古 注:“秩,叙也。言有礼者天则进叙之,有罪者天则讨治之。”《新唐书·选举志下》:“臣请五品以上及群司长官、宰官进叙,吏部、兵部得参议焉。”明归有光《三途并用议》:“今百余年,寥寥未之见,而专以资格进叙。”

30、保任:特指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的责任。《汉书·爰盎传》“盎兄哙任盎为郎中”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旧唐书·薛登传》:“谨案汉法,所与之主,终身保任。杨雄之坐田仪,责其昌荐;成子之居魏相,酬于得贤。”《宋史·选举制六》:“保任之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择才,故予夺升黜,品式具在,而又责官以保任之。”

31、便宜: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南史·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人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凡翻异驳勘之狱,同守臣审鞫,便宜予决,毋得滞留。”《清史稿·选举志二》:“艺徒学堂……均可于中、小学堂便宜附设。”

32、奖用:奖掖提拔。

33、升黜:进升和降免。唐 韩愈 《进士策问》:“宋鲁之君,不贤乎齐晋,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舍,如是之相远,亦将有由乎?”宋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升黜会应从此异,愿偷闲暇数经过。”《清史稿·宣宗纪二》:“御试翰林、詹事等官,擢李国杞四员为一等,馀升黜有差。”特指官职的提升与降免。宋曾巩《上杜相公书》:“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宋何薳《春渚纪闻·木果异事》:“凡为人君者,其一言动,固自与造化密契,虽于草木之微,偶加眷瞩,而荣谢从之,若响应声,况于升黜贤否,意所与夺生杀贵贱之间哉!”

34、进阶:进升官阶。晋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唐韩愈《平淮西碑》:“丞相度朝京师,道封晋国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三:“是其时将军为提督进阶,非实有其官也。”

35、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历仆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明陆粲《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36、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
37、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8)。


翻译“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

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翻译为:李固言,字仲枢,他的祖先是赵人。出处:《新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七·李固言传》原句:李固言,字仲枢,其先赵人。擢进士甲科,江西裴堪、剑南王播皆表署幕府。累官户部郎中。温造为御史中丞,表知杂事,进给事中。将作监王堪坐治太庙不谨,改太子宾客,固言上还制书曰:“陛下当以名臣左右太子,堪以慢官斥,处调护地非所宜。”诏改它王傅。固言再迁尚书右丞。翻译:李固言,字仲枢,他的祖先是赵人。高中进士甲科,江西人裴堪、剑南人王播都上表请他任幕府之职。(他)不断升官官至户部郎中。温造做御史中丞,上表(推荐他)做知杂事,升任给事中。将作监王堪因为督建太庙不谨慎,改任太子宾客,李固言上奏请皇帝收回诏令说:“陛下应当用名臣侍奉太子左右,王堪因为工作怠慢贬官,将他安排在辅佐太子的位置上不合适。”(最后)皇帝重新下令(让王堪)改任其它王子的老师。李固言两次升迁做尚书右丞。诗人简介:窦易直,字宗玄,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南)人。明经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授蓝田(今陕西)尉。累迁吏部郎中。元和六年(811年),迁御史中丞。八年九月,出任陕虢(今河南陕县)观察使。俄为京兆尹,按问万年尉韩晤奸赃不实,贬金州(今陕西安康)刺史。十三年六月,迁宣歙(今安徽宣城)观察使。十四年,迁浙西观察使。长庆二年(822年),平定大将王国清作乱,入朝为吏部侍郎,迁御史大夫、判度支。四年五月,拜同平章事。太和二年(828年)十月罢相,历山南东(今湖北襄樊)节度使。移镇凤翔。七年(833年)以病卒。有子窦师裕。

  • 上一篇:dcp-7055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