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哈里斯博士

时间:2024-10-13 11:15:08 编辑:莆仙君

哈里斯博士“视角”理论浅析(8)

21、感官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视角性的显现。要想通达实在本身,就不应径直接受这些显现,而是需要对其进行解释。要想把握真理,就必须对感官所提供的东西进行解释,在一种不同的媒介中呈现它,将其重新置于思想媒介,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使被呈现者从所有视角性显现中摆脱出来。

浅析: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在脑海里闪现的却是《心经》中一段文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中的“五蕴皆空”,包括色、受、想、行、识。对于五蕴,可以简单一点地理解为,现象、感受、思想、行为、意识。

五蕴,即是哈里斯博士这里说到的“ 感官提供给我们的 ”“ 视角性的显现 ”。因为这些显现被视角所限制,是被局限的,是被扭曲的,是带有深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记的,因此并不是“客观实在”。

“ 要想通达实在本身 ”,“ 就不应径直接受这些显现 ”。对于这一点,笔者是深为赞同的,但对于如何通达“实在”(实相),对于哈里斯博士提出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

“要想通达实在本身,就不应径直接受这些显现,而是需要对其进行解释。要想把握真理,就必须对感官所提供的东西进行解释,在一种不同的媒介中呈现它,将其重新置于思想媒介”。 哈里斯博士认为需要思想去解释各种显现,在对各种视角性局限、扭曲以及自我中心的解除上下功夫,最终实现对“真理”的把握——“ 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使被呈现者从所有视角性显现中摆脱出来”。

依上面的论述,实现对“真理”的把握,似乎是可以达到的。

但结合书中的其他内容,就可以发现,要达到对“客观实在”和“绝对真理”的完全正确的把握,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这个权利只有“上帝”才有。

人类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但无法达到“真理”。

换句话说,“ 必须使被呈现者从所有视角性显现中摆脱出来” 只是相对的,无法完全实现。

为什么呢?因为在哈里斯博士看来,只有“上帝”才能达到“非视角”的“无限”,人类的视角皆是“有限”的。

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无奈”之处,“真理”永远在“上帝”手中,人类是无权“掌握”的。人类只能掌握“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即是“谬误”。对于西方文化的视角来说,这基本上是无解的。

如果我们以东方文化的视角来看,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心-视角-视界-世界”本自一体,在这样的视角下,一切的不同都是视角的不同,因此没有“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

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视角,有什么样的视角,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包括思想中的世界。

心,体现于视角,视角则体现了心。心与视角,本自一体,以其体而称之为心,以其用而称之为视角。

心之妙用无穷,视角亦无穷。心之妙用无限,视角亦无限。

无穷妙用,不离当下,无限妙用,不离本心。

本心者,因虚其心而心如太虚,涵括一切,因明其心而心如明镜,朗照一切。

本心,因涵括一切而一切视角不离本心,因朗照一切而一切视角不昧本心。

本心常空,而对一切视角皆无所执,本心常明,而对一切视角皆无所昧。

本心,离一切相而不被一切相所染;本心,即一切相而不弃一切相。

由是而本心空明,所现视角皆应机而现,机隐视角亦隐,机现视角亦现,机变视角亦变,机转视角亦转。

本心明空,视角亦明空。当下明,当下空,了了常明,了了常空。

常空之性,即是一切视角之性,没有例外。视界亦如是,世界亦如是。

常明之用,即是一切视角之用,没有例外。视界亦如此,世界亦如此。

若有不明者,则其心未空,而有所执。

其有不空者,则其心未明,而有所惑。

若能破其执、解其惑,其心自空,其心自明。

何以能破其执?观其视角,其执自破。

何以能解其惑?观其视角,其惑自解。

观,即是视角,即是考察视角的视角,因考察视角而超越,因此亦名超越的视角。

究竟超越的视角,即是究竟观,亦名真观,亦名慧观,亦名自在观。

自在者,本自具足,普皆遍在。自在者,妙用随心,灵动自在。

观之妙用,生灭自在,来去自在,转变自在,时时自在,处处自在,念念自在,当下自在。

自在观,观自在,此观之体,了了常空,此观之用,了了常明。

常空常明,妙用无尽,常明常空,妙用无限。五蕴如梦皆非实,一切苦厄如幻化。波罗蜜多亦假名,假名菩萨观自在。


哈里斯博士“视角”理论浅析(12)

26、意识到我们的语词也仅仅提供了一个视角,就是对超语言的东西——即实在的超越性——有了一种直觉。

浅析:

所有的“语词”仅仅是一种视角,这是哈里斯博士视角学非常难得的洞见之一!

有了这种洞见,对于“超语言的东西——即实在的超越性”,就有了一种直觉。

“直觉”,就是直观的、非逻辑的、非语言可形容的了悟——对真相、真理的了悟。

由此看来,哈里斯博士并不完全否认人类能够通过直觉了悟真理的可能性。

从他的阐述也可以看出,“直觉”,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但也不离于感性和理性,而是超越了感性和理性的更高层次的智慧的观照。

只是在《无限与视角》一书中,哈里斯博士关于“直觉”以及“直觉”所体悟到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论述。

而且综合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哈里斯博士虽然承认人类可以产生对真理的某种“直觉”,但在他的心里,依然认为这种“直觉”所能达到的深度和范围是有限的。

另外,不知道哈里斯博士是否深入地想过,“实在”、“客观”、“有限”、“无限”等这些语词,同样仅仅是一种视角。

至少从《无限与视角》一书,尚看不到对这些语词的视角性剖析。

当然,这与书的主题有关,毕竟,科学发展史本身才是书的重点。

27、绘画所描绘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其主观显现。隐含在所有这些显现之中的是一种特殊视角。所有显现都是相对于主体的看而言的。

浅析:

哈里斯博士以对绘画艺术的敏感,以绘画为例揭示了“艺术视角”的独特性。

所有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而绘画作为视觉的艺术则最为直观。

绘画作品,从某种角度上说即是对某一个视角的定格。作者所要表现的一切,都融入到了这个视角当中。

因为绘画作品的视觉特性,其“视角”相比音乐、文学等其它艺术形式,具有更为强烈的“代入性”——即快速地将观众的视角转变为创作者希望观众获得的视角。

但即使如此,除了感官的自然视觉之外,“艺术视角”仍有很大一部分被隐藏着,等着观众去探索和发现。

所以,即使对于同一幅绘画作品,不同的人仍然有着不同的欣赏视角,从而获得不同的艺术审美。

绘画作品,既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也融入了欣赏者的艺术审美。每一种审美,都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

从“艺术审美”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一种视角是“唯一客观正确”的,即使是创作者的视角,也仅仅是不同的审美视角之一。

因为就算是创作者本人,也很可能在创作完成后发现作品全新的审美意义。

美,是无限的。视角也是。

所有的审美,都是平等的。视角也是。

所有艺术美的显现,都是相对的。视角也是。

所有的艺术都有其艺术视角,所有的文化都有其文化视角,所有的科学都有其科学视角,所有的哲学都有其哲学视角。

所有的生命都有其生命视角,所有的智慧都有其智慧视角。

除非你能进入那种视角,否则你就无法“看见”那个“视界-世界”。

就像你正在静静地欣赏一幅画,突然在某个瞬间,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美的“视界-世界”在你面前打开,你被惊呆了。继而被震撼,被感动,被一种圣美的光照耀......对于这神圣之美的“临在”,你只能静静地感受,感受那静寂中的美......

而对于近在咫尺的你身旁的人,这一切却根本无法看到,也无法感受。

那种美,只属于你自己,甚至只属于那个独一无二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