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的一些事
皇帝的饮食起居、公私生活,离不开太监。清朝的太监,虽不如明朝的宦官那样能够左右朝政,但无形中发生的影响也不小。所以在“皇帝的种种”之中,不能不稍稍多费篇幅,谈一谈此辈。
清朝太监势力的消长,可以分做顺治、康熙、乾隆以后及同光等四个阶段。顺治入关,接收大内,宫中犹是明朝四司六局的编制;顺治十年设“内十三衙门”,悉本明制,此是宦官制度的复活,为之主持者,是一个名叫吴良辅的太监。
这时从龙入关的上三旗包衣,本是天子家臣,照道理说,宫中的管家应该是他们,而非太监;太监既然得势,势必与上三旗包衣发生权利冲突,因此,双方斗得很厉害。顺治十五年,吴良辅以“交通内外官员,作弊纳贿”被逮问,但以世祖的宠信,吴良辅竟得无事;十八年正月初二,世祖且亲莅法源寺,观吴良辅祝发,归后即不豫,以天花崩于正月初七。吴良辅之祝发为僧,是因罪遁入空门以求免,还是代帝出家,今已无考。
世祖一崩,上三旗包衣全力反攻,尤以正白旗为最出力。所谓上三旗指正黄、镶黄、正白。两黄旗本为太宗所领,奴以主贵,自当别于下五旗;正白旗旗主本为多尔衮,死后无子,正白旗包衣被收,遂成上三旗,但与两黄旗亦有区分。正白旗包衣在名义上是为太后服役,所以选奶口以及织造等差,都出自正白旗。上三旗之向太监夺权,即由正白旗直接诉请孝庄太后主持,复得亲贵支持,乃能大获全胜;其方式是用遗诏罪己的口气,大加改革,裁撤“内十三衙门”即为其中之一。
顺治遗诏,为清朝开国最重要的文献;清祚能久,此诏关系重大。相传系大学士王熙承孝庄太后之命所改写,与跪受世祖之末命,大不相同;其中有一款云:
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任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以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
顺治十八年二月十五,圣祖即位后一月,上谕正式革去“内十三衙门”,提到吴良辅处斩;又提到一“满洲佟义”,与吴良辅朋比为奸。此佟义不详何许人,但既能深入宫禁,必为勋臣。按:佟氏为汉人而与爱新觉罗早结姻娅,圣祖生母即出佟家。当时佟姓族人,居高官不知凡几,故有“佟半朝”之称。
在康熙朝,太监虽不如顺治时得势,但仍多皇帝的亲信,口衔天宪,一语之出入甚大。康熙最信任的太监名梁九功,雍正即位后,不知缘何畏罪,自绝于煤山。如京剧《连环套》以及《红楼梦》中的描写,都还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两朝,太监在宫中跋扈者颇有其人;直至乾隆朝,方大加裁抑。
高宗极恨太监,我猜想这是因为他“出身微贱”,从小养于宫中时,常受太监轻侮所致。高宗裁抑太监的方法颇为巧妙:他将太监改成姓秦、姓赵、姓高三姓,合之则为“秦赵高”三字,以为警惕。又内奏事处的太监,一律改姓王,因为王是最大的一姓,若有人到内奏事处去打听机密,问到“王公公”,不知是哪个王太监,只好废然而返。
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一年高宗巡幸热河时,有一太监横行不法,为县令高层云所痛责。一时皆为高层云危,而高宗不但不罪,反而嘉许。此尤可见高宗对于太监的痛恨。
嘉道两朝,一承乾隆家法,太监无敢为非。至咸丰末年,溺于声色,太监得以夤缘为利。及至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安德海因密传书信之功,渐次跋扈不法,后为丁宝桢诛于济南,此为清末宫闱一大公案。自此约有十年清静,至李莲英得宠用事,见微知著,清祚将终,已可看出消息。
太监在明朝,最多时有数万名之多。康熙晚年曾与大臣谈早年的见闻,据说明朝太监人数太多,每日送饭,不能遍给,被派遣在冷僻之处的太监,倘或因病不能起床,即有活活饿死的可能。清朝的太监虽有编制上的限制,但最多时仍有三千名左右。
这三千名太监,大部分来自京东及河北南部;明朝的太监有福建人,清朝则绝无仅有。太监亦有品级,最高的是三品,至李莲英,由慈禧特旨赏戴二品顶戴,是唯一的戴红顶子的太监。
太监的首脑称为“都领侍”、“领侍”,但一般都用“总管”、“首领”来区分;总管又有大总管、二总管的说法。大致太后、皇帝、皇后宫中的太监首脑为总管,妃宫就只有首领了。自总管至太监,称其所侍候的后妃为“主子”,管皇帝叫”万岁爷”,先帝则在“爷”字前加年号,如世祖则为“顺治爷”,圣祖则为“康熙爷”。至于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那是特例。
大内共分九个区域,如乾清宫、养心殿、宁寿宫等,每一个区下,有多寡不同的处,如乾清宫的“内奏事处”等,总计四十八处。每区设总管一员,被辖于“都领侍”之下,称为“九堂总管”,为太监部门的最高权力组织,有何大事,由“都领侍”召集九堂总管会议决定。九堂总管的品级,自三品至五品不等。
四十八处设四十八个首领太监,品级自四品至九品不等。当然,最多的是“未入流”的太监,分派在各处服役。最低级、也是最苦的是打扫处的太监,犯了过失的太监,常派到此处来服劳役,作为惩罚。
太监的苦乐不同,劳役不均,贫富不等,其距离恐怕超过任何阶层、任何行业。在表面上看,太监的待遇相差不大,最高的是月给银八两、米八斤、制钱一千三百文;最低的是月给银二两、米一斤半、制钱六百文。但是富庶的太监,其阔绰之处,说来有如神话,“溥仪自传”中说:
我用的一个二总管阮进寿,每入冬季,一天换一件皮袍,都属貂翎眼、貂爪仁、貂脖子,没有穿过重样儿的。仅就新年那天他穿的一件反毛的全海龙皮褂,就够一个小京官吃上一辈子的。
貂皮今称“明克”;西方贵妇人,以拥有一件明克大衣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而阮进寿有数十件貂皮袍,其豪富为何如?
这些人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第一是与内务府勾结,凡有大工、大庆典,如兴修宫殿、修陵寝、大婚等,都要先讲条件。
如溥仪的二总管、后来升为大总管的阮进寿,在溥仪“大婚”时曾勒索“内务府”,据溥仪自述:
我事先规定了婚费数目不得超过三十六万元,内务府按照这个数目在分配了实用额之后,可以分赠太监的,数目不多,因此在大总管这里没通过。事情僵住了。堂郎中钟凯为此亲自到阮进寿住的地方,左一个“阮老爷”右一个“阮老爷”,央求了半天,阮进寿也没答应,最后还是按阮进寿开价办事,才算过了关。
按:溥仪所说的这段话,需要说明或补充者有三:第一,大婚只用三十六万元,是因为溥仪毕竟只是“关起门来做皇帝”。同、光两朝大婚,正式预算及各省督抚报效,总数在四五百万两银子左右。第二,内务府大臣皆为兼领,不常到衙门;事务工作,有“堂郎中”为其首脑。“堂”有堂官的意味在内。第三,清朝官场称谓,官至三品始可称“大人”,阮进寿既为大总管,自是三品都领侍,郎中五品,称之为大人,亦不为谄谀;但对太监的尊称,只有“公公”,并无大人,而又有些太监不喜“公公”的称呼,所以称之为“老爷”。
太监的另一项经常收入为犒赏。内廷行走人员,逢年过节,或者奉召参加庆典,如“入座听戏”等等,对太监皆须有所馈赠;倘遇颁赏,则视“恩典”大小而定红包大小,宁丰勿薄,尤其是出自特恩,打发更须注意,倘不满其意,回宫复命时,加上一两句闲话,便成有力的谗言,恩遇方隆,旋即失宠,便是因小失大了。
还有一种犒赏,实在是花钱消灾。对大臣、言官的处分中,有一种叫做“传旨申饬”,派出来的太监都是利嘴,倘或好好招待,红包丰厚,则念一遍传旨申饬的上谕,便即了事;如果不懂这个诀窍,一无表示,“申饬”便变成痛诟,狗血喷头,祖宗十八代都可以骂到。
太监弄钱的花样很多,但不管什么花样,性质上总脱不了“敲诈勒索”四字,举几个例子如下:
一、左宗棠内召入军机,自兰州入觐——召见时免冠磕头,大帽子置于正前方,如果曾赏戴花翎,则帽子倒置,即以翎尾对御案——奏对既毕,“跪安”退出时,左宗棠忘了取回帽子,太监将帽子送回贤良寺行馆,索酬两万银子,否则泄其事于言官,纠弹失机,何等没趣?左宗棠无奈,只好接受其勒索。
二、慈禧万寿,某疆臣进献珍玩,外加红木底座玻璃罩;凡此进贡,照例应有丰厚的“门包”。但此疆臣所派的差官不甚内行,打点得不够,太监便使坏了:等贡品抬入宫内,差官退入殿外,复又被唤了进去,指出玻璃上有裂痕,随时会破,不便进呈。差官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太监便以同情的态度表示,可以为他换一个玻璃罩,但须两千银子。此差官迫不得已,打电报回去汇了银子来了结此事。其实所谓裂痕,只是太监在玻璃罩里面粘了一根头发而已。
三、世续的父亲崇纶,久任禁军统领,在庚子以前是慈禧面前的红人之一。他在兼内务府大臣时,得罪了一名有头脸的太监,一次奉召进宫,经过一处殿廷时,屋子里泼出一盆洗脸水,淋得他袍褂尽湿;那太监赶紧出来请罪。崇纶懂得他们的花样,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只问:“太后在等着,一身皆湿,如何入见?”太监拿出一套袍褂来,又诉苦说好话。崇纶花了好大一笔钱,才能换上干净袍褂去见慈禧。
类此故事,不胜枚举。若问:如果不受勒索,又将如何?则有张荫桓的故事,可以说明一切。甲午以前,张荫桓奉派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加冕庆贺专使,归途道经巴黎,购得祖母绿及红宝石戒指各一枚,进献两宫;前者的价值远过于后,特以孝敬慈禧。哪知李莲英那里没有打点到,为他一句话说得慈禧对张荫桓痛恨不已,与他后来之得杀身之祸不无关系。
据说李莲英是说了这么一句话:“难为他记得那么清楚!莫非咱们真的就不配使红的?”慈禧当时色变——原来她自以为一生的恨事,是未能正位中宫。当两宫垂帘听政时,公评是东宫有德,西宫有才;军机奏请裁断时,慈禧所作的决定明明是铁定不移的事,但还得问一声慈安才能算数。这一点对慈禧是极大的刺激,因而任何有嫡庶之分的事物,皆为绝大的忌讳。
其实,满洲旧俗对嫡庶之分并不视为如何严重之事,因为基本上的身份都是差不多的。选秀女时,何人“指婚”皇子,何人成为王府的“格格”,全凭运气。清宫后妃,姐妹甚多,妹妹身份高于姐姐,亦是常事。甚至如穆宗皇后阿特鲁氏的姑姑,亦即崇绮的幼妹,选为妃嫔,对胞侄女须行朝中宫之礼,此在汉人为不可思议之事,而清宫无足为奇。
但因清朝末年,汉化的程度已很深,所以慈禧的嫡庶观念是汉人的,不是旗人的。汉人的嫡庶,不仅有身份的差异,更有出身的贵贱。慈安的父亲做过广西右江道,而慈禧的父亲惠徵是安徽池太广道,出身完全相同;论才识,则慈安不及;且又生子,得使帝系血胤不绝,从哪方面来说,皇后应该是她而非慈安,却偏偏倒了过来,此所以慈禧引为莫大的屈辱、无可弥补的恨事。
李莲英用这个忌讳来中伤张荫桓,是极狠的一着。因为张荫桓一直同情德宗,且与翁同龢接近,是公认的“帝党”。甲午以后,李鸿章失势,翁同龢与张荫桓如水乳交融,财政、洋务两大要政为翁、张紧紧抓在手里,朝野侧目,而张荫桓的“帝党”色彩亦更浓厚,“后党”视之如眼中钉。偏偏张荫桓毫不在乎;戊戌政变以前,德国太子亨利亲王访华,一切接待、觐见的仪节,由张荫桓一手包办,几乎连翁同龢都无置喙的余地。其中如德宗降御座与亨利握手、便殿赐坐等,已为保守分子视作大逆不道;及至国宴用他私人的厨子制西餐,这简直要掘内务府的根了!于是通过李莲英的关系谗于慈禧,说张荫桓“教坏了皇上”。慈禧以今视昔,认为当初进献首饰,不用民间唯正室方可着红裙的红色,而用象征妾侍的绿色,是有意轻视。于是在戊戌政变中,将张荫桓亦列为祸首。
关于太监的生理问题,国医陈存仁博士是专家,不但研究有素,而且搜集的资料、图片相当丰富。陈博士谈太监的文章,曾连载于《大成》杂志,读者有兴趣不妨参阅。在这里,我要谈一谈太监由不正常的生理而引起的不正常心理。
太监的不正常心理,大致由三种情感所构成:第一种是自卑感,形成的原因,由身体上的缺陷而来,不难理解;第二种是不足之心,因为“人之大欲”永远无法满足,所以恒在忽忽若有所失的心理状态之中,对于物质上的贪得无厌,以及精神上的幸灾乐祸、夸大,等等,都是此不足之心的反映;第三种只能用一个“阴”字来概括,阴柔、阴损、阴险皆是,这由生理上的女性荷尔蒙加上太监身份的卑微而形成。
太监之“阴”,如李莲英之中伤张荫桓,即为一例。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太监用到这个“阴”字诀,极其可怕,溥仪就常吃太监的暗亏,我不妨把它指出来,他在自传中说:
有一次我一连吃了六个春饼,被一个领班太监知道了,他怕我被春饼撑着,竟异想天开地发明了一个消食的办法:叫两个太监左右提起我的双臂,像砸夯似的在砖地上蹴了我一阵。过后他们很满意,说是我没叫春饼撑着,都亏那个治疗方法。
这是出于愚昧还是故意,不容易下断语;但下面这个例子,明明是有意“整人”:
这或许被人认为是不通情理的事情,不过还有比这更不通的哩。我在八九岁以前,每逢心情急躁,发脾气折磨人的时候,我的总管太监张谦和或者阮进寿,就会做出这样的诊断和治疗:“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败败火吧!”说着,就把我推进一间小屋里,然后倒插上门。我被单独禁闭在里面,无论怎么叫骂、踢门、央求、哭喊,也没有人理我。直到我哭喊够了,用他们的话说是“唱”完了,“败了火”,才把我释放出来。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残酷的惩罚,但在为了“败火”,当作一种治疗方法来看,太监可以施之于“万岁爷”,请看“阴”得可怕不?
清朝那些事儿
清朝那些事儿!
清朝的皇帝继位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清朝统治时期,一共出现12位皇帝!清朝统治时间200多年!不超过三百年!我应该没记错清朝的皇帝们统治顺序和大概时间吧?!清朝也是我最熟悉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封建 社会 的最后一个朝代!至于清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和结束统治时间我就记不清楚啦!同时,我也非常喜欢清朝的 历史 !下面我来说说我印象深刻的清朝那些事!
努尔哈赤,是清朝实际奠基者!
清朝改国号为清,是从皇太极开始!并把女真族改为满族!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是海兰珠—宸妃!【甚至,皇太极为了她而冷落后宫!可见当时的宸妃有多受宠!】宸妃还曾为皇太极诞下一个八皇子,只可惜到了2岁,不久后,便夭折了,宸妃也因伤心过度,不久后,便去世了!皇太极也因想念过度,没几年也驾崩了!后来,就由孝庄的儿子顺治帝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甚至,还流传孝庄嫁给多尔衮!顺治帝大概也继承他老爹的专情!他也几乎独宠董鄂妃一人!顺治帝驾崩时才24岁,顺治帝后来流传两个版本!1得天花去世,2出家当和尚。之后就轮到康熙继位!后来康熙晚年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后来,以四皇子雍正帝胜利告终!之后,他还铲除对他有利益威胁的人!其中八皇子首当其冲受到打击!这是一场充满勾心斗角,腥风血雨的战争!雍正帝驾崩后,就轮到乾隆帝继位!其中乾隆最具有传奇色彩!也是中国 历史 上在位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据说乾隆活到89岁!乾隆最爱富察皇后,也是他的白月光!他们夫妻两伉俪情深!乾隆时期有个恐怖规律,那就是秘密立储谁为皇太子?都逃脱不了早亡的悲惨命运,比如乾隆曾经有意立二阿哥永琏为皇太子,他去世后,又立七阿哥永琮为皇太子,七阿哥去世后,五阿哥永琪成为乾隆最喜爱的儿子!乾隆也属意把他立为皇太子, 历史 上的五阿哥永琪,比电视剧《还珠格格》优秀多了,他不仅会多种语言,还精通很多牛逼本领!可以用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来形容,他就是青年才俊!香饽饽!后来,他还被乾隆册封为荣亲王,这种荣誉意义非凡!几乎绝无仅有!只可惜他好像只活了不知道是25岁还是26岁,便去世了!永琪英年早逝!没有继承父母长寿基因!直到乾隆立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才打破这个可怕规律!【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嘉庆帝之后,就是道光帝继位,他也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嘉庆帝统治时期,清朝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道光帝统治,清朝就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那个时候,鸦片战争爆发!还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慢慢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道光帝之后,就是咸丰帝继位!咸丰帝去世时好像才31岁吧?!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此次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这次政变让慈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慈禧太后的儿子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所以,毫无疑问,同治帝获得皇位继承权!由于慈安对权利野心欲望不大,所以,慈禧也没把慈安当作威胁!所以,晚清真正掌权人是慈禧!同治帝实际上他是个傀儡皇帝,同时,同治帝也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文化程度最低的那一位!由于,他叛逆加荒淫无度和出宫寻花问柳,所以导致,他的生命在19岁时,戛然而止!也是清朝所有皇帝当中,寿命最短的那一位!关于,同治帝的去世消息,流传两个版本,1得花柳病而死!2得天花而死!由于同治帝生前并无子嗣,所以,慈禧挑选她妹妹的儿子,光绪帝为下一任皇帝,他也是个傀儡皇帝,实际掌权人还是慈禧太后,并且实施垂帘听政!【慈禧掌权进半个世纪!】光绪帝只有一后二妃,他最宠爱珍妃!慈禧刚开始时,还是不讨厌珍妃的,甚至,珍妃也很讨慈禧欢心!只不过后来由于,珍妃的某些行为举止“严重”触犯慈禧底线,后来,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带着光绪西逃,她不想要带上珍妃,但又担心把她留在紫禁城会被八国联军玷污,辱没了皇家声誉!所以珍妃被慈禧命人把她推入井中,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后来,由于光绪帝也和慈禧产生矛盾,最终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去世时,只有38岁,关于光绪帝的死,也有两个版本,1病死!2被慈禧命人毒害!【其中,《辛丑条约》更是才清朝推向“绝路!”所以,说慈禧这个老巫婆是晚清的罪人,一点也不为过!】最后,中国 历史 上最后的一位皇帝登基了!他当了没几年皇帝,清朝就垮台了!后抗战时充当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再后来他又经改造特赦成为一名普通人!溥仪去世时,享年61岁!溥仪由于,身体某些因素,也导致他无后代!
END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思绪感概万千。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而我们的历史当真如此。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
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
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
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面对最终的毁灭,我们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个过程。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装点、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贵与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我独有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精彩的过程!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1000字读后感
由农民起义,到洪武之治,经永乐盛世,接仁宣之治;再起成化新风,图弘治中兴;又启嘉靖中兴,行隆庆新政,谋万历中兴;终止于光宗新政。二百七十又六年尔!可曾忆,其励精图治,万国朝贡,外族未敢侵?可曾掩泪,奸臣当道,党派相争,至百姓于水火?可曾叹息,朝堂混乱,内忧外患,大明之后无华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回首两百七十对年的大明王朝啊,只能叹息一声,时也!命也!
当年明月真的是在笑谈历史,我想每个人读了之后,都会暗自称赞并佩服,这诙谐有趣、洋洋洒洒、毫无拘束的叙述方式的。当然这里要除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朋友,你一定要说没有历史严肃感,那我也无心反驳。倘若你一定要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我自然不会认输,还会义正言辞地告诫你,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你不要盲目否定。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销量和评价面前,你的特立独行显得很无趣。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要结合具体情境的,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此时、此景、此人。
很多时候,我有点当年明月说的的二杆子精神,就是较真,那是不是可以自诩为遗传了传统士大夫的儒气呢?(一笑)后来,我觉得有点亏,因为书里有很多值得自己反复思考的东西,迁怒于他人,未免本末倒置。那些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为黎明百姓,为保家卫国无畏付出生命的正义之士,我还没来得及爱戴和景仰;诸如那些奸佞小人,逆臣贼子,为一己私利,不惜摒弃信仰的过街老鼠,我也没来得及去唾弃和厌恶。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我们浮游一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沧海一粟。何不勇敢一些,歌我所歌,泣我所泣,恨我所恨!
我歌咏所有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的人,比如两袖清风的于谦、比如矢志不渝的杨涟。他们有雄浑慨然之壮气,万仞如身不改其志的`坚韧,不服不行,不爱更不行。
我悲愤所有那些本应热血沸腾,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却成为历史的牺牲品的人,比如不理朝政的嘉靖,比如放任奸权的万历。你骂他们昏庸无能,你又发现他们实属无奈。欷歔,仰天长叹,皆欷歔。或许飞蛾扑火,或许不自量力,我们要更加坚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头破血流,何其壮哉!
我饮恨所有哪些贪绞背盟,阴谋机巧,是非不分,滥杀无辜的人,他们的丑陋和污秽虽沧海横流,也恒然不变,他是乱谋朝政的王振,他是贪婪无垠的魏忠贤!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自由自在的度过一生,枉然不是如此!追我所追,觅我所觅,断然不齿旁门左道,毒害他人,迫害国家!
很多人都喜欢当年明月里后记的那句话,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自不例外,和声应曰:
纵使人间,灯火辉煌,喧嚣成海,
我亦无畏,心如止水,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