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如何看图说话求解答
多年的一线教学,我发现习作能力的训练起步越早越好。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见多识广,虽然他们认识的汉字还不多,但一年级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敢想敢写。如果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出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所以我认为小学一年级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看图说话训练起步,看图说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仔细观察图文看图说话,顾名思义就是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基础。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图文的内容,才能有深厚的理解。第一、观察要有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例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这个习作训练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学生看了非常喜欢,有的说天上的,有的说地上的,有的说河里的,非常乱。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按着一定的顺序观察,最后,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第二、观察画面中个体。观察人物的特征;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例如:在教学《续讲故事》这个看图说话时,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松鼠和小白兔的表情,动作,从而推断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情,小白兔是悠闲的散步,而小松鼠却慌慌张张的好像有什么事。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二、展开合理想象看图说话的画面是一个个单调、静止的画面,有的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注意到这一点,上课时我会抛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亮点,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丰富起来。让他们由一幅图想到将要和已经发生的很多画面,把他们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续讲故事》中,我抛给学生一个疑问:小松鼠为什么慌慌张张的跑来?学生面对静止的画面,来了精神头,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把前前后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想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学生的议论声中诞生了。三、大胆、完整表述 我认为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得学会说话。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怕在老师、同学面前讲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有的紧张得说不出话……这就需要利用说话课,给孩子们提供说话的机会。 第一、要大胆说出来。首先找在人前不拘谨,讲话干脆、利落的同学先说,然后调动不会说、不敢讲的学生说。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重说一遍。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全班同学的说话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第二、完整地讲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说话训练,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语句不通,我们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所以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让学生看明白,组织好语言,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表达完整。(2)鼓励学生用词要准确与生动。例如问问学生:“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必要时,把要用到的优美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用起来会更清楚,更准确。(3)训练要求不一。对于好的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想好了再说,说完整、连贯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口头表达较差的孩子,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4)常见的句式练习 这些简单的完整的句子,提供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说起话来会更准确,更完整。四、鼓励课外阅读儿童从小听故事,这样对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此,在平时,我经常在上课时讲故事给孩子听,并鼓励他们自己讲故事。利用晨会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听到、看到的故事。为了扩大阅读面,我还要推荐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如:童话、寓言、儿歌、中外名人故事等。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我利用周五的时间,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在阅读时,认认生字,划划优美词句,并鼓励记下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期末,还可以举行读书比赛,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能促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年级学生的看图说话训练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会议精神和重要讲话有什么区别?
会议精神和重要讲话都是会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以下区别:1. 会议精神:会议精神是会议中心思想的体现,它反映了会议的主旨和目的。会议精神通常由会议组织者在会议结束后总结并传达给与会者,以确保与会者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和领会。2. 重要讲话:重要讲话是指会议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演讲或发言。这些讲话可能来自于会议的主持人、主要发言人或特别嘉宾。重要讲话通常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阐述会议中的关键问题或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总之,会议精神是会议的整体氛围和主旨的体现,而重要讲话则是针对会议中的特定议题或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指导的演讲或发言。
什么是杨家岭讲话?
杨家岭的讲话是毛主席在殷殷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最著名的讲话。他对中国文艺工作者的革命指导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抗日战争到杨家岭的精彩作品,杨家岭的讲话一直在敦促文艺工作者沿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工作。1、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勇敢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自力更生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2、《延河定洞的流水》实际上指的是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3、枣园梨花香,实际上是指毛主席等中央革命领导同志在这里开展的革命活动。4、淮南湾围海造地工程,实际上指的是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5、杨家岭的对话实际上是指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6、延安窑洞里温暖的土床,其实是指战争时期军民、党和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7、塔脊的不屈,实际上指的是顽强的战斗精神。扩展资料: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故居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办公厅大楼右侧的山坡上。医院有三个洞,坐石窑西向东,中间的洞是办公室,左边的洞是卧室,另一个洞是员工室。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他提出“破除外来的刻板印象”,“换上新鲜活泼的中国风格,换上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风格”。为了解决为什么为文艺服务、怎样为文艺服务的问题,毛泽东从这里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发表了著名的讲话。
杨家岭讲话资料?
杨家岭讲话内容:同志们!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到了现在,中国反动派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就是说,反动派有的是钱,虽然拿不出好东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扩展资料历史背景: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战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各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海内外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来到延安和各根据地。这些地区陆续成立了各类文艺团体,出版多种文艺刊物。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之下,文艺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景象。先后来到根据地的作家创作了一批新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新的发展。群众文艺活动也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组织了许多农村剧团,编演反映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斗争的戏剧。群众性写作活动,也得到热烈的响应 但当时取得的这些成就,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从城市来到根据地的作家,一般存在不熟悉工农兵生活,不懂他们的语言,以及作家所运用的文学形式与工农兵群众在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上有隔阂等问题。对于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当时延安文艺界还存在一些思想分歧,诸如应该首先努力表现根据地的新生活还是为“大后方”服务,怎样处理歌颂根据地的光明面和批评其阴暗面的关系,怎样对待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习政治理论是否妨碍创作情绪等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延安文艺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