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的发展阶段
南社成员大多属于新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不少人是革命派文化宣传队伍中的积极分子。1903年﹐高旭在松江发刊综合性杂志《觉民》。1904年﹐陈去病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倡戏剧改良。1905年,高旭在日本发刊《醒狮》,次年,在上海建立同盟会江苏分会机关,创办健行公学,与柳亚子等共同发刊《复报》。1907年﹐陈去病在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编辑《国粹学报》。在上述过程中,陆续联络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化界人士,为南社的建立打下基础。1907年8月15日(旧历七月七日)﹐陈去病与吴梅﹑刘季平等11人于上海愚园集会﹐组织神交社。1908年 1月﹐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等在上海决定成立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举行第一次雅集,陈去病﹑柳亚子﹑朱锡梁﹑庞树柏﹑陈陶遗﹑沈砺﹑朱少屏﹑诸宗元﹑景耀月﹑林之夏﹑胡颖之﹑黄宾虹﹑蔡守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为同盟会会员。会议宣告南社成立﹐选举陈去病为文选编辑员﹐高旭为诗选编辑员﹐庞树柏为词选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员﹐朱少屏为会计员。1911年﹐绍兴﹑沈阳﹑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年轻的鲁迅参加了越社。南社成员欢欣鼓舞地迎接武昌起义。淮南社发起人周实﹑阮式等在故乡淮安率众响应﹐被以清政府知县为首的封建势力杀害。南社立即集会追悼﹐要求惩办凶手。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已在和袁世凯“议和”﹐柳亚子等以上海《天铎报》为据点﹐撰文和南京临时政府机关报《民立报》论战﹐反对妥协﹐主张北伐﹐彻底推翻清朝政府。这一阶段是南社最有光彩的时期。 民国初建﹐南社得到了顺利发展的条件﹐社员遍布于全国各地的许多报馆。陈去病﹑宋教仁等先后在杭州﹑北京设立南社通讯处和事务所。1912年10月27日﹐南社于上海举行第七次雅集﹐柳亚子建议改编辑员三头制为一头制﹐并自荐。这一建议遭到否决﹐柳亚子愤而宣布“出社”。1914年3月29日﹐南社第十次雅集﹐决定接受柳亚子的意见﹐采取主任制。鉴于有少数社员依附袁世凯﹐会议通过的条例中特别规定:“本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南社纪略》)会后﹐柳亚子重行加入南社。同年10月﹐在通讯选举中被选为南社主任。在反袁斗争中﹐南社社员牺牲的除宋教仁外﹐还有宁调元﹑杨德邻﹑范光启﹑程家柽﹑吴鼐﹑仇亮﹑陈以义﹑陈其美﹑陈子范等。南社积极搜集他们的文稿﹑诗稿﹐为他们作传﹐藉以表彰革命精神。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全军溃散﹐南社社员看不到出路。1915年旧历中秋节﹐顾无咎﹑柳亚子等人结酒社﹐顾自号“神州酒帝”。他们天天狂歌痛饮﹐反映出极端苦闷消沉的情绪。 1917年﹐正当张勋复辟前后﹐南社内部因对“同光体”的评价而发生争论。姚锡钧﹑胡先骕﹑闻宥﹑朱玺等吹捧陈三立﹑郑孝胥等遗老诗人﹐柳亚子﹑吴虞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争论中﹐朱玺由为“同光体”辩护发展为对柳亚子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8月1日﹐柳亚子以南社主任名义发表紧急布告﹐宣布驱逐朱玺出社。随后﹐又驱逐了支持朱玺的成舍我。同月﹐成舍我与广东分社的蔡守结合起来﹐成立“南社临时通讯处”﹐号召打倒柳亚子﹐恢复原来的三头制﹐并提名高燮等出任文选﹑诗选和词选主任。陈去病﹑姚光﹑王德钟等支持柳亚子。自8月14日至9月15日﹐先后有社员8批200余人次在《民国日报》发表启事﹐声明“驱逐败类﹐所以维持风骚﹔抵制亚子﹐实为摧毁南社”。同年10月﹐进行南社改选﹐在收到的432票中﹐柳亚子以385票继续当选。由于这次内讧﹐柳亚子受到刺激﹐心灰意懒。1918年10月﹐劝社友改选姚光为主任。此后南社即每况愈下﹐社务逐渐停顿。1923年10月﹐北京国会选举总统﹐曹锟以每票5000元的价格收买议员﹐高旭等19名社员收贿投票。此事敲响了南社的丧钟。10月29日﹐陈去病﹑柳亚子等13人发表《旧南社社友启事》﹐宣布不承认高旭等人的社友资格。 1923年 5月﹐柳亚子与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 8人发起组织新南社。其中邵﹑陈当时是共产党员。这是柳亚子和旧南社分裂﹐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勇敢的行动。10月14日﹐新南社于上海召开成立大会﹐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等为编辑主任。柳亚子宣布:“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对于妇女问题﹑劳动问题﹐更情愿加以忠实的研究。”(《新南社成立布告》)次年1月﹐傅专在长沙发起组织南社湘集﹐声称与新南社宗旨“稍异”﹐目的在于“保存南社旧观”(《南社湘集导言》)。1925年后﹐柳亚子全力投入改组国民党的工作。新南社活动停顿﹐南社湘集则一直活动到抗战前夜﹐1943年﹐朱剑芒在福建永安成立南社闽集﹐活动过一﹑二年。
南社的概念
南社,1909年11月13日创建于苏州,发起人是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三人。他们都是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先生之忠实信徒。南社成员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多是知识界革命激进分子,其活动中心在上海。辛亥革命前夕,在绍兴、沈阳、广州、南京相继成立南社之分社,分别称作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武昌起义后,又在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等地设通讯联络部门,称作南社之分支机构。此时社员已有300人之多。此后,入社者日众,最多时达到1200余人。
辛亥前后,在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号召之下,创办报纸、出版刊物,鼓吹革命,宣传民众,拥护共和之声浪,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势如潮涌。在数十家报刊中,其创办人、主持人、编辑和负责撰述重要文稿的南社社员,计有百数十人,故南社荣获同盟会宣传部表彰,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五四”运动兴起后,南社迅速分化解体,陈望道、曹聚仁、陈德征等人先行投入了新文化运动。后柳亚子、叶楚伧、邵力子、胡朴安、余十眉与之联合,于1923年在上海成立“新南社”,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社员有200余人。廖仲恺、何香凝、朱季恂、沈定一,还有新文学家沈雁冰、教育家杨贤江等人,也是它的成员。
翌年,主张保存国学的部分南社社员,以傅熊湘为首,又组织了个“南社湘聚”,参加者百余人;其中有的竭力反对新文化运动,有的主张新旧文化兼容并包。
1935年,为纪念南社“籍诗文号召天下,鼓吹革命”的精神,由柳亚子出面,联络南社、新南社的部分社员,又成立了“南社纪念会”,并吸收了社外热心支持者蔡元培、章乃器、钱昌照、曾虚白、赵景琛、刘海粟、黄苗子、郑逸梅等人参加,会员近400人。
南社湘聚的活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柳亚子领导的“新南社”成员,抗战期间在重庆、香港、福建等地,组织过诗社,其最后的活动是纪念南社成立40年时在北平举办的“南社雅集”。